Chapter3: the standard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一、本章知识结构概要/outline
3.2 The production frontier with increasing costs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3.3 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s社会无差异曲线
3.4 Equilibrium in isolation孤立的均衡
3.5 The basis for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with increasing costs成本递增贸易的基础和所得
3.6 Trade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tastes需求偏好决定了社会无差异曲线
二、对知识点/模型或理论分析
1.每多生产一单位某种商品资源二必须减少越来越多另一种商品的产量,用边际转换率The 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MRT)来表示,MRT从A到B不断增加,恰好证明成本是不断递增的。
这一现象是由于生产要素不同质,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比率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不是最适合的资源所以需要更多资源达到同样目的;各国有差异,某一国家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偏好和需求偏好由社会无差异曲线决定,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较高曲线反应较高满足程度。
3.边际替代率(MRS):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一个国家为了多消费1单元X而必须放弃的Y 的数量,无差异曲线都是负斜率的,用斜率的绝对值来表示。
4.不同收入分配标准下的无差异曲线可能会相交,贸易可能改变国内真实的收入分配从而使无差异曲线相交。
5.在孤立均衡的情况下,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时,达到均衡,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时,此时,切线的斜率反映了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反映了该国的比较优势。
均衡点是必然存在的,达到均衡可实现福利最大化。
公切线的斜率=PX/PY,斜率的绝对值小的一方,在X上有比较优势,大的一方在Y上有比较优势。
相对价格也由PX/PY决定。
三、(你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或者问题
关于无差异曲线可能会相交这个难点不是很理解
四、学习本章的感悟
希望这学期通过预习和课上学习,能更好得理解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