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大学的组织特性与教师发展大学的组织特性与教师发展一、组织与大学组织所谓组织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成一定目标,有计划、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社会机构或按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当今社会已经成为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大多数社会任务都是在相应组织里和由相应组织完成的。
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中,组织不仅构成了社会细胞,而且已经成为社会本身的突出特点。
现代社会的组织世界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组织各有其目标、使命、结构和特性。
根据复杂和多样的组织现象可以将其简化为政府组织(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三种主要组织类型,并因此把握其各自的组织特点。
政府组织重在权力控制,它的特点体现在它通过科层制进行调节的方式之中;经济组织重在经济效益,它的特点存在于它通过市场运作进行调节的方式之中;社会组织重在信誉价值,它的特点体现在通过信任效应进行调节的方式之中。
组织特性是组织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性质和形态,体现组织的根本特征和其内部要素所独具的状态。
综合关于组织的一些研究,可以发现组织通常具有如下一些共性:1 / 191)组织作为一种集合,体现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和关系,是一种结构化集合。
组织中的人是在一定结构中工作的,结构不同,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也不同 [2]。
2)组织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组织目标或体现于自身生存的自然发展,或体现于追求自身发展的理性超越。
作为理性系统和自然系统,它们不同的发展目标体现了组织的两面性。
3)组织由怀有某种目的的人群所组成,人们基于目的进行工作分工,且相互协作,在其中既有一定的权力等级,又存在着各种非正式人际交往,它们分别体现了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4)组织存在着一个以上的权力中心,它控制着组织发展方向,不断地评价着组织的行为,改变着组织的结构,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3]33。
5)组织有其内在精神,这种精神并非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有意养成的,最终系统化为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维系着组织内部的价值取向,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
6)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在开放系统的视野下,组织植根于环境之中,它从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对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方式有着很大影响,组织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大学组织作为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是经过人为的建构,以学---------------------------------------------------------------最新资料推荐------------------------------------------------------ 科和专业为基础、以实现高深知识生产及传承和应用知识为目的的社会单元,是社会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复杂的专业性组织和文化性组织。
较之于其他类型的组织,大学组织是生命周期较长、系统比较稳定、效率比较低的组织。
事实上,加州大学前校长克尔曾经对 1520 年世界创办的各类组织进行研究,发现从其初创到他调研时仍在用同样名字、以同样方式、干着同样事情的组织只有 85 个,而其中大学组织就有 70 个。
同时,根据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克拉克的研究,历史积淀对一个学校非常重要,它们在大学等级系统中相对位置变化非常缓慢,一般不容易改变。
此外,尽管历次大学改革运动均试图改变大学运行方式以提高效率,但是,最终都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高等教育投入是面向未来的投入,对于大学组织不能用企业效率标准进行要求,否则也许会造成社会的不幸。
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一种社会组织,是实施本科及以上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类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传统大学组织系统已经演变成一个内部更加异质和多样的高等教育系统或第三级3 / 19教育系统或中学后教育系统[4]。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可以看到大学被分成不同的类型。
比如,从规模看,大学可以分为巨型大学、中型大学和微型大学;从宗教和世俗特性看,大学可以分为宗教性大学与世俗性大学;从学科性质看,大学可以分为学术性大学与职业性大学;从经费来源和控制形式看,大学可以分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从功能看,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
尽管这些不同类别大学都越来越体现出自己是一种底部沉重的组织特性,强调来自底层和自下而上的管理,但是,它们毕竟由于类别相异而使其组织使命和结构等方面各有其侧重。
比如,研究型大学以研究为主,组织使命是以知识创新与学术发展为取向,组织结构选择重在面向科学问题建构柔性化矩阵,管理重心下移至学科[5];教学研究型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组织使命是以知识应用与社会发展为取向,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选择是一种基于学科的和扁平化的事业部制结构,管理重心移至学院[6];教学型大学以教学为主,科研服务于教学是其主要特征,组织使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管理重心下移至专业。
二、大学组织的主要特性大学组织是一个区别于其他组织形态的特殊组织。
大学组织的特性是相对其他组织形式而言的属性或特征。
通常,我们很难断言所谓某种大学组织特性只出现在大学组织---------------------------------------------------------------最新资料推荐------------------------------------------------------ 中,在其他组织中根本不存在。
这是因为,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既有一般性社会组织的普遍性特征,又有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有的内在性质和外在风貌,或在其他社会组织中表现不明显的一些特殊属性。
更确切地说,大学组织特性是这些特性在大学组织中得到了比较集中的体现[3]51。
从大学组织的内在性质来看,学术属性和科层属性通常被认为是大学组织最重要的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属性。
学术属性是大学组织中最重要的根本属性,放弃学术性,离开了学术创造,大学的属性就不完整,大学便不再是大学,而成为一般意义的学校或机构。
大学组织的学术属性在大学组织中有多方面的表现。
比如,大学学术活动一般是在相应学科或专业范围内进行的,学术人员崇尚学术自由,主张大学的智力完整性不受政府条例或其他外部责难的侵扰 [7],对过多约束和干预比较反感。
随着学科和专业的日趋专业化,学术组织的结构变得日益松散,与学科专业相联系的学术权力也变得松散。
大学内的基本活动是学术性工作,而学术活动是根据学科来进行和组合的,由此形成分裂的专业和相对松散的组织结构及并不太严格的学院或学部、系或讲座层次 [8]13。
而正因为大学是一个松散联合系统,所以它才能为学术活动提供5 / 19大量的自由空间。
科层属性是为促进大学学术发展而派生出来的另一个重要属性。
随着大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管理事务日渐庞杂和组织目标趋于多元化,学校组织客观上需要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并因此形成了相应等级制度和权力层次,要求下级服从上级,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学校组织内不同科室和每个职位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
在大学学术研究活动之外的行政性和管理类活动中,大学也因此产生了机构的科层化和组织的科层属性。
为学术服务是大学组织科层属性存在的重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大学组织的科层属性保障了大学组织各项工作的规范、有序和有效。
除了学术制和科层制这两个基本属性外,在经济社会背景下,大学组织在知识产品市场化过程还拥有一定的产业属性。
人们可以看到,今日之大学越来越成为一个集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本开发于一身的知识产业,它不仅具有生产性与消费性两种服务一体化的特征,而且具有事业性和产业性的双重性质。
从大学组织的外在风貌来看,大学组织常常表现出多方面特征。
事实上,不少学者对大学组织特征进行过讨论,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特征五特征六特征和九特征等几种说法。
以比较全面的九特征说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刘向兵、李立国两位博士认为,大学组织特征主要体现以下九个方面:---------------------------------------------------------------最新资料推荐------------------------------------------------------ 1)非营利性性质特征; 2)利益相关性产权特征; 3)模糊性目标特征; 4)二元权力结构的权力特征; 5)教师双重忠诚(忠诚于学校和忠诚于学科专业)的人员特征; 6)趋同性制度特征;7)连带性产品特征; 8)复杂多样性管理特征; 9)非进步性与成本最大化技术特征[9]。
大学组织特性主要体现在程度上,由于学校类型多样,不同学者所考察学校类型也不尽完全相同,所以关于大学组织特征自然也就有多种多样的观点。
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型社会组织,它具有学习型组织应当具备的主体性、公共性、权变性和契约性等特性[10],也具有社会组织重视信誉的特点,但在政治组织和企业组织中的成功做法未必可以简单地移植到大学中来。
从高等教育实践意义上分析,研究不同类型大学的组织特性,需要关注不同类型大学作为特殊学习型社会组织自身的要素,并因此分析其相应特征。
比如,目标使命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大学组织的目标使命往往与其他学习型社会组织有不同属性。
一方面,每一个时代都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有自身独特的发展需要,并因此产生了大学组织发展外部环境的时代差异和内部环境的多元个性。
基于这种内外部影响,大学在组织使命上就会呈现出动态的稳7 / 19定性和维度的多元化。
也正因为如此,针对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历史阶段可以具体而明确,但是,从长远和总体来看,大学组织目标往往是委婉地陈述而非确定的和陈述性语言的硬性规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组织目标本身并非完全清晰,也难以进行操作性评价。
由此可见,大学组织目标本身就具有一定模糊性。
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工作角色之正式分配机制以及控制和综合工作活动之行政管理机制。
对于一个学习型社会组织而言,大学组织结构特殊性在于组织结构与组织活动以及组织活动与活动结果都没有必然性联系。
由此使得大学组织结构呈现出松散联结的特征,即大学组织特征符合科恩(Cohen)、马奇(March)和奥尔森(Ol#8259; sen)关于一般教育组织的有组织无序状态和韦克(Weick)的松散结合系统理论。
事实上,根据马奇的理论,高校组织内部无序远甚于有序,人员和机构间联系松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