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磁州窑研究学生刘华指导教师岳红讲师年级2013级专接本专业历史学二级学院文史学院邯郸学院文史学院学院2015年5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岳红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磁州窑研究摘要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
磁州窑的烧造历史悠久,留下来的遗物较多,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作为中国最大的民窑体系的确在世界陶瓷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今正面临着如何把中国这份宝贵的历史遗存保护和传承下去,进而健康的发展等诸多问题,本文就是试图在梳理磁州窑的历史沿革以及磁州窑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保护和传承策略。
关键词:磁州窑艺术特色保护传承Magnetic state kilnLiuHua Directed by YueHongABSTRACTCi Zhou kiln is one of the biggest in the northern Chinese ancient kiln system, is also a famous folk kilns. Magnetic state kiln fire has a long history, relics of stay is also very much, great research value. As China's largest people kiln system indeed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orld ceramic history, is now faced with how is China this can be valuable histor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problems, such as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comb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agnetic state kiln and magnetic state kiln artistic features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explore it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strategyKEY WORDS:Magnetic state kiln Artistic features Inheritance strategy目录磁州窑研究 (III)摘要 (III)前言 (2)一、磁州窑的历史沿革 (3)(一)隋唐时期的磁州窑 (3)(二)宋金元时期的磁州窑 (3)(三)明清、民国时期的磁州窑 (4)(四)建国之后的磁州窑 (5)二、磁州窑的艺术特色 (6)(一)装饰技法的多样性 (6)(二)磁州窑装饰题材的广泛性 (7)(三)磁州窑造型艺术的质朴性 (8)三、磁州窑的当代传承 (9)(一)磁州窑的现状 (9)(二)磁州窑存在的问题 (10)(三)磁州窑的传承策略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前言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历史悠久且规模较大的民间窑场,是河北四大古窑之一。
它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系西郊和峰峰矿区。
磁县因古代属磁州而得名,关于磁州窑的研究工作,从近带来说始于1918年的钜鹿镇发掘。
当时,我国农民打井,发掘出大量宋代的磁州窑陶瓷艺术产品,在世界古陶瓷研究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发现,从而揭开了近代磁州窑研究的序幕。
磁州窑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熄,从而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性的陶瓷神话”,此外磁州窑的陶瓷生产品种繁多并且其装饰技术独树一帜,这更进一步奠定了我们对磁州窑的研究价值。
古老的磁州窑人民给我们带来了这宝贵的物质遗产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去保护和传承,笔者将带大家一起感悟她历史的沧桑、艺术的非凡和她深刻的历史价值。
一磁州窑的历史沿革早在7500年前磁州便已经开始了烧制陶器,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的遗址曾经出土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这一发现命名为“磁山文化”。
从而确定了这一地区作为古老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磁州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隋唐时期已开始生产青瓷,宋朝制瓷业达到鼎盛,明清时期得到延续,然而在这漫长历史长河中磁州窑也几度受到重挫,直至当代仍旧在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隋唐时期的磁州窑隋唐时期,彭城、临水位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
陶冶技术也逐渐趋于成熟,已经开始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转变过程。
今磁县的贾壁、峰峰的临水自北朝就开始生产瓷器,创立北方最早青瓷窑场,是磁州窑的开端。
据考古发现在贾壁和临水各发现一处烧造窑址,经考察,初步可以认定贾壁的窑场为隋唐青瓷的遗址,经调查结果临水镇出土的青瓷片与贾壁村的青瓷片还大不相同,时间上要晚于贾壁村,但窑址的具体年限还有待考察,不过时间应该不会相隔太久。
此外调查中还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很多都是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
1975年在临水又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证明了在当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进入成熟时期。
1(二)宋金元时期的磁州窑宋朝是我国生产瓷的兴盛时期,尤其在北宋,磁州窑的产量相当大,据考古发现在北宋墓葬出土的瓷器大多都是景德镇青白瓷、耀州素白瓷,尚未发现有磁州窑的瓷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磁州窑的瓷器在上层统治集团与士大夫阶层中很少使用,这也进一步断定磁州窑是属于民窑瓷器的性质。
宋代的陶瓷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征,生产出大量风格多样且特征显著的瓷器。
如白釉、白地花釉、白地刻花、白地黑刻花等各种制作风格。
宋代的磁州窑的瓷器无论在在题材、形式还是其寓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把陶瓷的制作技术与美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开创了艺术陶瓷的新纪元。
1 叶喆民:《隋唐宋元陶瓷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2月版金代磁州窑系之集大成者,作为磁州窑主要产区的观台镇、彭城镇及临水镇等地,近年来出土了不少金代陶瓷标本,这些标本证实了金代磁州窑曾经生产过各种独具时代特点与民族风格的艺术珍品。
实际上金代时期的磁州窑与北宋时期同样处于磁州窑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其独特的产品特征可谓是给历史绵长的磁州窑艺术画廊锦上添花,金朝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女真族统治的王朝,游牧民族素来喜欢鲜艳、明快的色彩,因其,绿釉、红绿彩制瓷大量的出现,金代磁州窑的多彩化出现,也为后世的明清彩瓷风格拉开了序幕。
到了元代,除继承了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这一时期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型器物的生产也随之增多。
在1973年彭城陶瓷艺术瓷厂扩建时,发现了一处原初窑场,出土石碾槽一个,背面刻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四月初八张或记”铭文,并且出土许多典型的元代鱼藻盆瓷片。
1985年陶瓷研究所其中一处房子进行重建时,又挖出元代磁窑数座,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彭城烧造区,到元朝已形成了较大规模。
元代磁州窑生产的瓷器,其产品从精美多样变成单调厚重,装饰品种减少,其粗犷的线条绘成花纹样,令人感到朴素稚拙中有一种独特的力量感。
此外,元代磁州窑瓷器中的精品开始向朝廷贡奉,有些粗器不仅大内使用,而且还远销到海外,这些都说明元代磁州窑在宋、金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三)明清、民国时期的磁州窑这一时期,由于观台窑已经停烧,临水窑也走向没落,而彭城窑成为了磁州乃至我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
彭城磁州窑的一部分窑场生产出的瓷器改变了黑白传统的装饰方法,多采用青花派,工艺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瓷器开始畅销南北。
除此之外,在明中后期,磁州窑的瓷器也引起了官方人士的重视,磁州窑每年要上交千件瓷坛罐等贡品,开始走向大雅之堂。
根据史料记载,在这一时期,朝廷已经在彭城设立官窑,使彭城陶瓷呈现出民窑官窑俱盛的繁荣景象,这也更加奠定了磁州窑在我国北方制瓷业的地位,也出现了民间“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称,关于磁州窑的文献记载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多了起来。
清朝初期磁州窑仍保持较大的烧造规模,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
清初县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术,舟车络绎,售于他郡”。
除规模大之外在这一时期磁州窑生产出的瓷器种类也丰富起来,开始烧造少量的尊式瓶和花派系列的陈设瓷,其造型生动纹饰多样,艺术水平非常的高。
而到清中后期,由于国力衰退以及景德镇生产出的青花瓷烧造发达逐渐占了彭城窑的传统市场,陶瓷市场货源因其质地不同,价格当然也不同。
由于价格的因素,近而使南北陶瓷的服务方向也逐渐细化。
因而,磁州窑产品只能单纯的扩大乡镇民众服务,由于民间陶瓷是生活的必需用品,这也使得磁州窑的窑火得以继续延续。
1景德镇的青花瓷市场冲击的压力也在提醒磁州窑在制瓷技术和艺术发展上应该与所提高。
清末民国时期,国内民族工业由于欧美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对于中国进行关注,这也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
国内民族工业利用这一时机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清廷“新政”实行了振兴实业、奖励工商政策和民国政府及有关机构的推动指导下,彭城窑也开始了以“粗瓷变细瓷”为目标的全面改良。
彭城陶瓷引进景德镇细瓷制作工艺方法选择优质原料,改进胎料配比,在陶瓷装饰技法上以景德镇瓷样为蓝本创造性的变青花装饰为多彩装饰,顺应了社会文化以及人们审美时尚的变化,而且继承和保持了磁州窑的民间特色和乡土气息,从而扩大了销售市场,促进了磁州窑也的再度发展和繁荣。
据相关史料记载,到1930年左右彭城镇有瓷窑二百三十五座、窑缸四十余座,年产均为一亿件,行销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北平和天津两市。
成为磁州窑历史上产量最大,销地最广的时期。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日伪的占领,磁州窑日趋衰落,1933年天津《大公报》报道当时的情况:“现瓷窑之开工者寥寥几十家,以古窑户有产无销,其他菱草、制坯、画材行业亦难维持现状”。
特别是七七事变之后,磁州窑瓷业又遭摧残,工人失业,生产衰落,磁州窑瓷业一度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2(四)建国之后的磁州窑建国之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对磁州窑进行领导和扶植,磁州窑枯木逢春,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磁州窑在生产环节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现代设备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销售环节,产品远销海外。
此外磁州窑生产种类也得到拓展,生产各种日用瓷、建筑瓷、园林瓷、工艺瓷、装饰瓷等五大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