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_杨振之

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_杨振之

中国旅游报/2013年/9月/23日/第006版
景区·市场
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杨振之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
限公司叶红蔡克信
以四川雅安市为核心的芦山地震灾区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在灾后重建中,如何选择区域发展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灾后重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构建思路
根据《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思路,结合灾区的自然生态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确定以旅游服务业作为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先导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主导产业。

以旅游业的高度产业关联性和开放性,带动灾区一、二、三产业的恢复重建与融合发展,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现代旅游发展已由点状景区景点开发向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区域协调发展转变。

为持续推进灾区产业发展,形成区域竞争优势,规划借鉴云南省、海南岛等发展模式,将灾区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

在这一战略定位下,以“全域旅游”发展观有效整合灾区的产业要素,创新开发利用区域内的山地生态休闲度假资源,统筹灾区社会生产力恢复、国土开发、城乡建设、交通建设等,促进灾区的绿色重建和可持续发展,助推芦山地震灾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

二、试验区融合发展机制
保护与开发利用融合机制。

以雅安为核心的地震灾区最突出的优势是其生态优势。

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要求灾后重建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培育,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灾区“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

通过创新资源开发方式,以生态产品、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变灾区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对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

空间融合机制。

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在空间上主要为城镇空间和乡村空间。

这使得生态文化旅游在城镇与乡村呈现不同的形态与结构,同时也使地方性的、显性文化特征得以在不同空间内充分呈现,丰富试验区的文化结构与特征,充分体现芦山地震灾区四大地理文化过渡区的多元化特征。

项目融合机制。

通过试验区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重大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打造,整合资源与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大化提升其产业效益。

产品融合机制。

通过试验区内不同项目的建设实现生态、文态、业态、形态融合,在地震灾区形成多元化、高质量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区,创新产品形态,以品牌产品的打造支撑区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三、试验区融合发展路径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主要有城镇文化
旅游融合、乡村文化旅游融合、生态景区文化旅游融合及线路融合等。

(一)城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如今城镇已不再是仅仅作为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中心功能,城镇本身即为开放型旅游吸引物。

规划以“宜居、宜业、宜游”与“产城融合、景城一体”的思想,统筹试验区城镇建设。

突出城镇地域文化特征,充分提炼地域文化内涵,促进城镇旅游化建设,形成文化旅游产品生产区与市场服务区。

在灾区构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风情度假小镇,以旅游为驱动促进小城镇的
快速发展。

积极开发城镇文化观光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旅游以及度假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实现城镇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极化作用。

(二)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规划以“旅居一体”的理念,促进灾后乡村农业生产、乡村生活方式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灾后重点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优化特色乡村景观,构建大地风景,推动乡村民俗旅游、乡村休闲、田园养生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将灾后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乡村生态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三)生态景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突出灾区气候适宜、自然环境优良的生态优势,强化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用国际生态文化理念创新开发利用空气、水、负离子及绿色环境等生态资源,开发生态度假、避暑养生、户外运动等高品质休闲度假产品。

丰富生态文化、生态教育、生态伦理、生态教养等内容,提升生态文明建设。

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灾区旅游景区的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

(四)线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重点打造大熊猫生态旅游环线与茶马古道文化旅游线两大品牌线路产品。

修复并保护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和红军文化的历史遗迹,完善沿线文化旅游设施,结合旅游城镇的建设,科学有序进行深度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

通过旅游线路统筹城镇、乡村与旅游景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