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滨水步道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front Trail(征求意见稿)DBJ50/T-xxx-201x主编单位:重庆市设计院批准部门: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施行日期:201X年XX月XX日前言根据《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文件的相关要求,立足重庆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资源和地形地貌条件,完善重庆特色慢行系统,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
其中滨水步道作为“山城步道”慢行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亲水观景为主要功能,兼具休闲健身、绿色出行、生态环保、社会文化、旅游经济、安全预警等功能的近水亲水步道。
本技术标准是为提高滨水步道建设水平,丰富慢行系统的“毛细血管”而制定的技术性文件之一。
本技术标准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步道系统;5.步道要素;6.步道专项;7.施工要求;8.运营维护。
本技术标准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本导则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或修改意见及时函告重庆市设计院(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31号,邮政编码:400015),以便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重庆市设计院参编单位: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重庆大学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信息通信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徐千里、张晓阳、方小桃、欧阳骏晨、刘茜茜、廖聪全、樊崇玲、严永红、龚斌、杨勇、吴佑、周婷娟、耿伟鑫、赵芳、李璐璐、万梓宇、周黎、周镇涛、刘天雨、黄源媛、苏醒、张立琼、黄贵良、童媛、张升云、禹贵刚、李超目次1总则 (4)2术语 (5)3基本规定 (6)4步道系统 (7)5步道要素 (8)5.1 平面设计 (8)5.2 竖向设计 (8)5.3 步道节点 (9)5.4 铺装与基础 (9)5.5 安全设施 (10)5.6 景观植被 (11)5.7 步道标识 (12)5.8 服务设施 (13)5.9 接驳空间 (16)6步道专项 (18)6.1 生态海绵 (18)6.2 智慧步道 (20)7 施工要求 (23)7.1一般规定 (23)7.2铺装工程 (23)7.3绿化工程 (23)7.4其他设施 (24)8 运营维护 (25)8.1 验收标准 (25)8.2 步道管理 (25)8.3 步道维护 (26)附录A:常用滨水步道铺装材料使用特性表 (27)附录B:常用滨水步道铺装规格特性表 (28)附录C:常见的软性铺装和硬性铺装材料以及其优缺点 (29)附录D:植物配置推荐表 (30)本规范用词说明 (31)引用标准名录 (32)条文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1为规范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滨水步道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维护,充分发挥滨水步道亲水观景、休闲健身、绿色出行、生态环保、社会文化、旅游经济、安全预警等方面的功能,保证滨水步道的生态性、安全性、景观性、贯通性、经济性,特制订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滨水步道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维护,其他地区可参照执行。
1.0.3滨水步道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维护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0.1滨水步道waterfronttrail以水岸与水系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有机串联滨水绿色开敞空间及活动节点, 以亲水观景为主要功能,兼具休闲健身、绿色出行、生态环保、社会文化、旅游经济、安全预警等功能的近水亲水步道。
2.0.2滨水步道连接线waterfronttrail connection line由于地形或地质原因无法设置滨水步道而借道的现状短途线路,包括滨江路人行道、人行天桥、跨江大桥人行道等。
2.0.3景观植被landscapevegetation与江岸以及步道相关的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
2.0.4步道标识signpost包括综合标识、警示标识、解说标识、命名标识和指示标识五大类。
2.0.5服务设施servicefacilities包括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与健身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及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等。
2.0.6步道驿站service spot为滨水步道使用者提供休息以及相关服务的场所,是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
2.0.7接驳空间connectionspace滨水步道与机动车道路、桥梁、码头、停车场、公交站点、公共停车场等与江岸及腹地的接驳转换空间。
3基本规定3.0.1滨水步道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跑步道三种类型,步行道必须设置,自行车道及跑步道应结合使用人群分布、可建地形地貌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功能需求进行布置。
3.0.2滨水步道应着重生态性,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并符合以下规定:1滨水步道工程应保护河流、山体、林地等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严禁破环沿线地形地貌、河流水体和自然林地等。
2滨水步道建设范围内原有树木宜保留利用,确需砍伐、移栽的需按国家及重庆市相关规定执行,严格保护古树名木。
3.0.3滨水步道应保障安全性,工程防灾标准应符合以下规定:1滨水步道抗震标准应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设防。
2滨水步道防洪标准应结合重庆市防洪标准,并复核排洪、泄洪和救援需求确定。
3滨水步道工程应避开滑坡、地面沉降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和不良地质地带;不能避开时,应采取相应工程及管理措施,保证滨水步道安全。
3.0.4滨水步道应突出景观性,尊重和保护峡、湾、沱、浩、坝、嘴、滩、半岛、江心绿岛等滨水特色景观区域,突出生态绿色展示功能。
3.0.5滨水步道应保证贯通性,应与江岸腹地及对岸相通,部分地形限制地段可借用滨水步道连接线,有条件地段宜布置亲水步道。
3.0.6滨水步道应注重经济性,贯通利用现有滨水步道,有机串联已有绿地广场等滨水公共空间。
4.0.1滨水步道设计与建设应与城乡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交通系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美丽山水规划等相衔接,并与其他步道体系一并统筹考虑,发挥步道网的综合功能。
4.0.2滨水步道应结合城乡格局、滨水自然资源条件、滨水景观、滨江路线形等统筹布局,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在不同水位建设多层次滨水步道。
4.0.3滨水步道应结合体现地域特色的自然及人文节点,作为旅游线路的组成部分。
4.0.4滨水步道选线应考虑可达性与交通换乘便捷性。
4.0.5滨水步道应结合不同岸线形式采用适宜的布设方式,并符合以下规定:1直立挡墙岸线宜结合挡墙顶部空间或采用立面悬挑方式布置滨水步道,但应符合河道管理有关规定。
2分级护岸及硬质阶梯岸线宜结合现有堤岸台地布置滨水步道。
3高架路桥岸线可结合桥下空间布置滨水步道,应考虑高架桥荷载,并符合河道管理有关规定。
4港口码头岸线应结合相应功能及流线布置滨水步道。
5自然坡地岸线宜架空布置滨水步道,减少对地表植物的破坏。
5.1平面设计5.1.1滨水步道宽度应符合表5.1.1规定。
表5.1.1滨水步道宽度一览表5.1.2自行车道单段长度不宜小于1km,并与其他类型步道作物理隔离。
自行车道与其他交通方式相交处应设置标识牌及隔离装置。
5.1.3自行车道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0m,不应小于5m。
转弯半径小于10m时,弯道内侧应加宽0.5-1m。
5.1.4滨水步道连接线不宜过长,累计长度不超过滨水步道总长度的10%,单段长度不宜超过1km,连接处应有标识及线路引导。
5.1.5当滨水步道入口大于2.0m时,应设置阻车桩,阻止机动车驶入滨水步道。
5.2竖向设计5.2.1滨水步道标高宜结合周边城市道路标高、水位变化情况、周围市政管线接口标高等因素确定;宜结合地形形成多层次步道体系,丰富滨水岸线景观,满足不同季节亲水需求。
5.2.2滨水步道纵坡宜与现状地形结合,横坡宜坡向江面。
不同类型的步道,其坡度应符合表5.2.2规定。
表5.2.2滨水步道坡度一览表5.2.3自行车道纵坡大于等于2.5%时,纵坡最大坡长应符合表5.4.3规定。
表5.2.3自行车道最大坡长一览表5.2.4滨水步道设置台阶处,应同时设置轮椅坡道,净宽度不应小于1m,起点、终点和中间休息平台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1.5m,最大高度和水平长度应符合表5.2.4的规定。
表5.2.4轮椅坡道的最大高度和水平长度5.2.5滨水步道高差较大处宜根据地形条件及游人通行量设置自动扶梯或垂直升降梯。
5.3步道节点5.3.1滨水步道应结合地形地貌、文化点及滨水景观点设置步道节点,具有观景、休憩、文化展示等功能,形成滨水综合活动空间。
5.3.2滨水步道节点间距不宜大于500m,鼓励小规模多点设置。
5.3.3滨水步道节点规模根据功能及用地条件确定,并符合以下规定:1城市广场不宜大于10000㎡,特殊区域应做专题研究分析确定规模。
2小型广场规模宜为200㎡-1000㎡,满足社交、休憩、活动、观景的需求。
3观景平台规模宜为100㎡-200㎡,满足休憩、等候、观景的需求。
4小型观景点规模不宜小于30㎡,满足观景的需求。
5运动场地、儿童游乐场、老年人活动场地应根据运动和设施的要求确定场地尺寸,场地内应设置饮水点、休憩设施以及相应安全防护设施。
5.3.4滨水步道节点可局部增加悬挑平台,扩大观景面,提供良好视野。
5.3.5有条件的滨水步道节点宜设置户外多功能活动场地,满足儿童、青年和中老人年等不同类型人群的健身运动需求。
5.4铺装与基础5.4.1滨水步道铺装在满足安全、舒适、耐久的基础上,宜采用生态、经济的本地材料。
铺装材料选择主要取决于其主要功能与类型,此外,要保证所选材料能与区域道路及其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能代表地域特色或文化特征。
5.4.2滨水步道铺装材料主要有沥青、混凝土、砖材、石材、木材、砂石、塑胶等,包括透水铺装和不透水铺装两类,铺装材料宜为透水防滑材料。
5.4.3步道铺装分为一般性铺装与特色性铺装:1一般性铺装宜以透水沥青混凝土为主,应考虑防滑、排水等性能。
2重点路段可采取碎石、木质等特色性铺装,应与一般性铺装协调。
3易被淹没的亲水步道铺装应使用耐水性材质。
4一般性铺装以深色为主,部分路段根据需要增加彩色铺装。
5.4.4停车场宜采用生态铺装或自然地面,残疾人使用的停车场应铺设硬质地面。
5.4.5滨水步道常用铺装材料使用特性、规格特性要求详见本标准附录A:常用滨水步道铺装材料使用特性表、附录B:常用滨水步道铺装材料规格特性表。
5.4.6滨水步道的路面铺装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鼓励采用环保生态自然材料,多采用软性铺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