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儒家孔孟“君子”人格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社会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代为背景,以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为依据,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想特质。
孔孟“君子”人格的思想特制主要包括: 君子以仁爱精神为道德准则、君子以重义轻利为荣辱观念、君子要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君子要有言而有信的品质等。
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励人们养成优秀的人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君子的坚毅品质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君子言而有信的品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关键词:孔孟,“君子”人格,现代价值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The Concept and Its Modern ValuesAbstract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genera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ased on social inter-face, the background of turbulent times, to Confucius, "Benevolence," Mencius "basically good" theory, has a rich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special ideological character include: the caring spirit of the gentleman code of ethics, the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to honor the concept of self-improvement will be a gentleman, a gentleman to be true to its word and so 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not only at the tim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ou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good character has a positive meaning.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entleman's character in "love" thinking, help to promote interpersonal harmony;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ideas will help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the gentleman in the determined quality conducive to social and personal heal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 gentleman true to its word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market economy improved.Key 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modern value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基础(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血缘为基础、以礼法为特征的传统的宗法体制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制度还未建立,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周朝实行分封制,国家相对统一,各诸侯国对周天子绝对服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天子具有无上的权威,上下等级森严,长幼尊卑有序,整个社会生活相对和谐安定。
到了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早期的宗法制和公社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各诸侯国之间不断割据混战,很多氏族国家被吞并消灭。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贵族开始打破陈规,以土地买卖和经营商业为基础,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新兴阶级。
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这些新兴阶级开始追求他们在政治上的特权,他们在军事上穷兵黩武,最终导致沿袭氏族联盟体系的周礼统治秩序彻底崩溃,社会礼崩乐坏,混乱不堪。
孔子深刻感受到这个大动荡时期社会的混乱,试图恢复周礼,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百姓安居乐业。
因而他竭力主张维护“礼”的统治秩序,反对“刑”、“政”,反对贪图财利,主张保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仁爱、孝悌等道德诉求;同时也要求缓和社会矛盾,以德治民,任用下层有德之士,进行社会改良。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既符合时代要求,又与传统没有完全决裂的新的道德伦理规范就呼之欲出,即先秦孔孟儒家的君子理想。
(二)孔孟“君子”人格的理论基础人性论是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理论基础,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论基础。
儒家的人性论是多元的,包括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等,但却是以孔孟所提出的性善论为最基本特征。
儒家的性善论认为:人的先天本性是善良的,人的不善来源于后天习染。
正因为人的先天本质是善的,所以人才有了向善的可能性。
《论语.阳货》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性善论的观点,但是他主张性善的倾向却是肯定的。
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指的是先天的素质,“习”指的是后天的习染。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作用使得人的品质有优劣之分,所以贤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教育达到的。
因此,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君子人格的理论基础在孔子那里具体表现为仁学理论。
孔子说“仁人君子”,君子的理想人格从外在表现看是“礼”,从内在实质看是“仁”,孔孟君子的仁德精神必须符合“礼”的道德规范。
“礼”作为孔子实现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它约束、规范人们外在行为的功能与作用。
礼的修养,就是要克制恶习与贪欲,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礼”实际上是行为的节制。
孔子认为,有些原本是好的品格,如果没有节制也可能走向极端,所以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①]”而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是立身之本,没有“礼”人不仅在社会上无法立足,而且不能适应社会环境。
孔子又言:“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②]”有学问的人若只在学习上下功夫而不在礼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同样不能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因而,孔子要求君子必须“立于礼”,要求君子必须“依礼”行事,遵守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
“礼”不仅是自立的基础,在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3[③] ”。
“克己”而回归到“礼”所规定的范围中去,“立于礼、约于礼、归于礼”,这些都是个人道德修养时所应该首先做到的,只有在这些“礼”的方面取得了独立,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仁”的境界,个体人格的塑造与升华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仁”和“礼”构成了君子人格的义理根据,君子人格是“仁”与“礼”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会通交融,没有真情实感为内容的“礼”,“仁”就是一个空架子,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礼”;没有“礼”的节制的真情实感,严格地说,也不成其为“仁”,所以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
在现实生活中当“礼”与“仁”有所背离时,应以“仁”为圭臬。
由是可知,孔子理想人格的君子概念的境界彰显,即是一个内在的仁德胸怀与外在的礼的行宜所共同构成的。
君子守礼,更要怀仁,后者更为根本。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④],否则“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5[⑤]。
?孟子系统提出并讨论人性问题。
孟子极力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为此,孟子还提出著名的“四心”之说,进一步构成了他的性善论。
孟子说的人性本善,是指人独异于禽兽者的根本特征。
性善论的基本推理是首先阐发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用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一特定场景来说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
《孟子·公孙丑上》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
”人人具有的这种“不忍人之心”,孟子又给他命名为“本心”,或者说“良心”,本心是人生而有之的,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非由外铄的。
猛然间见到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要掉进井里了,任何人都会顿生一种惊骇恐惧、悲悯不忍之情,就如孟子说的,这并不是出于利害关系的考虑,完全是良心的自觉。
由此可见,孟子非常强调人的本心,而将失其本心者划入到非人的行列。
如果说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理论的根据,那么良心本心则是性善的根据。
孟子对人心的重视程度,在《告子上》一篇还有更加直截的阐明,他明确指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基于此,孟子肯定人性本善,认为普天下的人皆有良知良能,“圣人与我同类”,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由于“圣人先得我心所同然而”。
意思是说圣人只不过是把人人都具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
借此,孟子肯定了“人人皆可为尧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君子人格形象。
可见,孔孟的理想人格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的,它以“仁”为终极关怀,以“礼”为实现手段,追求“内圣”与“外王”合一的德才兼备的圣人君子形象。
二、孔孟“君子”人格的涵义及其思想特质(一)儒家孔孟“君子”人格的涵义君子,这是传统文化中表征理想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说,这一概念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部经典著作,不了解君子的涵义,就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不了解中国人,就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及处事态度。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今日之中国,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今日之中国人,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那就是君子人格的合符逻辑的展开。
何谓君子?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有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界说,分别见于《礼记》和《大戴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