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子君悲剧原因摘要:子君的悲剧命运是时代与人性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悲剧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它把人的自身因素与时代的社会因素融为了一体。
子君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跳不出历史与人性的束缚,导致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根深蒂固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及其规律性;二是男性的自私狭隘;三是来自于女性自身的依附感。
关键词:子君;爱情;封建社会;个性解放;婚姻自由;自私;依附爱情《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
作品中的女主角子君是一个受“五四”新思潮洗礼,但还没有完全脱尽旧思想影响的知识女性。
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宣言,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
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对个性解放的要求非常强烈。
子君为了在两性关系上求得“纯真热烈爱”,不顾族长们的“威严和冷眼”,也毫不畏惧周围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镇静地、大无畏地走她的路。
子君的反封建精神,显示了“五四”时期中国妇女的初步觉醒。
可是为什么子君却以悲剧结局呢?我觉得首先造成子君悲剧的便是那个“吃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产物,终其一生不过是在“社会”这个圈子里兜转、逃不开“社会”的桎梏。
子君虽然在新思潮的背景下已经解放了思想,然而他们仍处于一个尚未解放的。
超越社会半步的是天才,超越世界一步的却是疯子。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而人类这个群体排异现象的又是特别悠久而顽固的,子君的所作所为自然只能得到社会的排斥与不认同。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几千年封建家庭的牢笼。
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樊篱、制度的残酷性和反动性,奠定了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社会的本质。
封建礼教是绝对不容许有悖“常纲”的事物出现,爱情也不例外。
在当时的婚姻一定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社会所不容的,甚至连亲人、朋友的认可都得不到。
在我们今天看来。
这个在世上一个小又小之的愿望,都不能得以现实。
在当时那样的一个黑暗社会,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不是世界上所有的爱情都能拥有像童话故事般那样的结局。
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
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是离不开社会解放的,这理论是评论家所公认的。
但是,并不是在这样的社会下所有思想解放的情侣都不得善终,毕竟即使整体决定部分我们仍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我想说,社会因素只是他们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外因,但不应该是他们爱情悲剧的决定因素。
其次造成子君悲剧的那便是涓生。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
①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
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我们看上去好像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无可厚非,也会赞同。
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
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
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
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
他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最后造成子君悲剧的那便是她自己,也是造成她悲剧的主导原因。
子君先开始,同居之前时非常勇敢,力争婚姻自主,不顾人们的一切非难,脱离了自己的家庭,大胆的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确实是不容易。
我们就以脱离家庭来说,不仅有经济上的问题,而且还有感情上的问题,由此可看出,子君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非常之坚决,但个性解放是不能离开社会的解而孤立的追求的,子君的悲剧就在于她原来的理想太狭小了。
她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主要动力就是爱情。
这个理想本身就决定了他的悲剧。
就她的理想的最终目的来看,这个理想是达到了,和自己心爱的人组织一个小家庭,斗争告一段落,已经胜利了。
但是恰是胜利的时候,正是她悲剧的开始。
这正是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之处。
子君原来是很苍白,同居以后,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润了,并且全心用于家庭的生活。
她的目的很渺小,开始还能想家庭斗争,但到涓生失业了,无畏的子君变了色怯弱了,她就经不住打击了。
子君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很勇敢,经历过斗争之后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问题的产生。
她以为是奋斗的成果,实际恰恰是悲剧的开始。
而且,她除了追求个人的爱情幸福之外,没有什么政治理想或社会抱负。
她把家庭生活当做整个人生意义,整天忙碌于家务琐事,热心于养“小油鸡”“叭儿狗”,或者浪漫地回味过去爱情生活的乐趣。
她与涓生同居以后,完全陶醉于平庸、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先前在会馆里与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的热烈气氛也全然消失了。
所以悲剧的主导原因便有两点。
第一、子君受旧思想、旧道德的影响。
把自己的小家庭作为"人生的全盘要义"。
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但子君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思想,她的奋斗目标只是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己婚姻的干涉、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着捶着涓生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的全部内容,而没有新的理想和追求。
这样她的生活和思想必然流于空虚、庸俗、思想狭隘、性格也变得怯懦起来。
"已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
她以喂油鸡养阿随来填补空虚,甚至为油鸡与官太太明争暗斗。
这种生活必然使爱情渐渐褪色,不仅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漠,子君对涓生也没有先前的"善于体贴"了。
她因为怕官太太嗤笑、奚落,就把轻易不吃的羊肉喂给阿随,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在阿随和油鸡之间。
她为失去油鸡、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产生了裂痕。
第二、个性解放和恋爱至上主义者的个人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固有的弱点。
子君最初的反封建精神,只不过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个人思想的基础上,因而是软弱的,不堪一击的,他们的启蒙老师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泰戈尔,易卜生、雪菜;他们反抗的动力是为了争取自身的幸福;②他们奋斗目标只是建立一个"满怀希望的小小家庭"。
她害怕爱情消失和破裂,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希望抓住这根维持爱情的稻草,把爱情的裂缝补上,靠虚伪的温存来填补爱情的空虚。
对于子君来说,爱情就是她借以维持生命的一切。
为了爱牺牲了一切,失去了爱的温暖,就使她陷入了绝境,当她听到涓生的这句话"我已经不爱你了"时,爱情的生命线被掐断了。
这个以恋爱至上的青年女性彻底绝望了。
③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指出:"娜拉在个性觉醒后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但如果没有经济权,没有经济制度的改革,很可能只有两条路:回来或是堕落"。
④子君选择了"回来",回到曾经毅然走出的封建专制家庭中去。
先前无畏的子君承受不了残忍的威严和冷眼中的屈辱,只能在她所向往而破灭的理想中死亡。
子君的悲剧说明了"五四"前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青年,都热衷于个性解放的信条,醉心于所谓的自由恋爱,以和一切封建道德相对抗作为是自己的勇敢叛逆的反封建目标,但他们对残酷的社会压力缺乏深刻的认识,也缺乏斗争的经验,以致不少有为的青年为了盲目的爱做出了无谓的牺牲。
⑤鲁迅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里,就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妇女解放的思想,他指出:"必须地位同等之后,才能有真正的女人和男人,才会消失了叹息和痛苦,在真的解放之前,是战斗……我只以为应该不自苟安于目前暂时的位置,而不断的为解放思想,经济等而战斗,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
但自然,单为了现存的唯妇女所独有的桎梏而战斗,也还是必要的。
"解放了社会就解放了自己",这是涓生特别是子君所未能找到的求生的新路。
这也正是悲剧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子君的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破坏与迫害,也与涓生的自私和她本身有着重大关系。
子君爱情悲剧的意义在于,它启示人们: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中,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
只有在为社会解放而斗争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个人婚恋的幸福。
且自己不可一味的依赖爱情。
参考文献:①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七万字的《给儿子的信》中话。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②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引自程致中著《寻找精神家园o思想者鲁迅论》第154页。
学院出版社出版,2000年7月北京第1版。
③《娜拉走后怎样》:引自黄政安编《新编鲁迅杂文集》(上)第76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5年6月1日第1版。
④鲁迅《坟o娜拉走后怎样》:引自四川省鲁迅研究会编著的《鲁迅作品手册》第143页。
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1986年9月第1版。
⑤《关于妇女解放》:引自何乃言编《鲁迅随想录o呐喊人生》第186页。
花城出版社出版。
1992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