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月考作文写作指导学案刘序伟设计【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
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
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触目”才能“惊心”。
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
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或者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简要审题】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具备这类作文目的针对性、角色定位性、隐形比较性和文体明确性等写作特征。
1.目的针对性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引发的两方争论:就校园安全宣传问题,以小王同学为代表的一方主张的…温馨提示‟好,而以校长为代表的校方则主张的…触目惊心‟好。
这其实是一场正方的辩论。
2.角色定位性写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一旦错位,行文思维就会飘忽不定,从而导致游离中心。
不过,本文较好定位:要么选正方,要么选反方。
3.隐形比较性作文材料中虽然没有明确写着“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比较”这样的字眼,但在说理的过程中其实是需要比较才能把话说透的。
这就叫做“隐形比较”。
关于“比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从2015年的全国两套试卷来看,分“权衡比较”类和“不用比较”类。
而“权衡比较”类中有包含“显性比较”和“隐性比较”两种,深二模作文就是后一种。
解开了这些“套子”,文章写起来才得心应手。
4.文体明确性可以写成发言稿、辩论词、演讲词甚至给校方的书信。
因此,这道作文题,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包含着很大的信息量。
是的,就内容上而言,如果从押中今年的全国高考题的角度看,似乎命中率低了,但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命题有这种神功呢?当然,将命题视野放眼一些,能俯瞰全国,顾及城市、农村的考生的认知程度,那也是今后命题的一种思路,作为模拟题,可以考虑。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试题。
国家考试中心张开博士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社会时事型。
包括“社会新闻型”(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第Ⅰ卷和第Ⅱ卷)和“校园生活型”(如2015年安徽卷“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其二,文学作品型(如2015年湖南卷寓言故事“飞禽、走兽和大树”)。
其三,理论观点型(如2015年福建卷有关“路”的不同理解)。
这道试题的材料属于“校园生活型”——某高中学校校方和学生对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内车祸现场图片的不同看法。
写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应明确命卷人的指令。
具体说来,要明确以下四个方面的指令。
(一)体式指令,即写什么样的文体。
从“你的立场是什么”“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 “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可知,此次作文应写成议论文。
(二)内容指令,即写作内容是什么。
从材料看,内容为如何看待校园安全宣传“温馨提示”与“触目惊心”各自的效果。
如果只谈“宣传目的(效果)”或者“宣传手段(方法)”不关注“安全教育”,则是某种程度的偏题。
如果针对校长处理事情的态度、小王进言的方式来谈,也是属于偏题。
(三)思维指令,即要“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能只关注某一点,某一方,要准确把握双方争论的焦点,写作的着力点。
具体地说,学生可以同意校长或小王同学一方的主张建议,无论赞成哪方观点,都应呼应“他说”,在比较中确立自己的观点。
也可以综合两人的看法,进行辩证分析。
论证自己的观点时,要设立必要的前提条件。
如“温馨提示”或“触目惊心”的安全宣传图片各自适用的范围、对象、场景,不能出现顾此失彼、前后矛盾的观点。
(四)对象指令,对写作者身份的要求。
根据指令,考生写作时应假设自己“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谈出自己的“思考、看法或建议”。
具体要求是:①形成像样的可阐述的看法,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取向;②向读者(倾听者、不明白者、走神者、铁石心肠者、怀疑者、期待者、欣赏者等等)表达自己的看法,体现自己的话语方式;③向读者入情入理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尽力吸引他、打动他、说服他,让他愿意倾听,容易明白、理解,乐意接受、信从,体现自己的学养、理性和沟通能力。
【立意角度例举】(一)赞同校长观点1.真相的力量2.交通安全:要正视淋漓的鲜血3.致命与受伤:谁更可怕?(二)反对校长观点1.“触目” 才能“惊心”吗?2.安全教育不妨“温馨提示”(三)赞同小王观点1.忠言“温馨”岂不更好?2.漫画宣传:让交通安全教育更温馨3.对“触目惊心”的宣传画说再见(四)反对小王观点1.不惧“触目惊心”享受安全人生2.一时的“温馨”潜在的隐患3.有视觉冲击力才有心灵的震撼(五)综合角度1.安全教育:“触目惊心”与“温馨提示”的结合2.看清温馨背后残酷的真相3.安全教育方式:因人而异【从“为什么”的角度拓展思路例举】1.学生角度:学生心理、人生的经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区别。
2.(生命)教育方式:强刺激的效果、诸多残酷真相教育或者温馨画面的效果及原因。
3.生命角度:生命的宝贵与重要。
4.图文宣传的方式:或认为原始真实的效果佳,或认为过于暴力残酷令人生厌。
5.人类面临痛苦的心理和文化角度:现场和非现场的区别,人类回避痛苦画面的心理和文化结构。
6.教育角度: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的责任。
7.交通安全角度:交通发展,违规事故等的相关资料与现象原因分析,如醉驾、超速、变道、停车、行人安全教育。
8.说话者自身角度:小王同学和校长因为身份角色不一样,个人阅历、人生观价值观不一样,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一样,所以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宣传的主张也不一样。
【从“怎么办”的角度拓展思路例举】(一)宣传对象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可自选活动主题,男生、女生可按性别不同确定教育内容和形式。
(二)宣传渠道或平台1.外请交通警察、检察院、法院人员,事故人员或者遭遇类似情形的家长现身说法。
2.电视媒体、网络报道资料展示。
3.举行或参与校内外相关活动,如图片绘画漫画展,主题演讲、主题班会、社团主题活动、征文活动、标语竞选活动等。
(三)对校长和小王同学的争论解决方式1.学校或年级、班级层面举办相应的活动讨论会,辩论赛。
2.政治或语文课话题讨论。
3.举办“焦点访谈”活动,校长与同学面对面对话。
4.小王同学组织讨论会。
除此以外,同学们还可以从“二者的区别有哪些”“他说的缺憾是什么”“危害是什么”等角度拓展。
【他山之石】1.风乎舞雩,润物无声2.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该血淋惨厉般“触目惊心”,还是应描图写意般“温馨提示”?众说纷纭中,我以为,校园乃传播文明之场所,洵应和风细雨,风乎舞雩般润物无声,“温馨提示”为佳。
诚然,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有时确需呈现血淋淋的场景才足以触动人心,让人动容,尤其是一些社会公共场合、危险频发之地。
不过,如果在书声琅琅的校园橱窗内张贴血淋淋的事故现场图片恐不妥当。
一则影响校容校貌,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二则实非教育宣传之高明手段。
不可否认,无论何时何地,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的宣传都是必须的。
但是如果每天学生往来学校看见那张张惨烈的图片挂于橱窗内,心情难免受影响,至少不是愉悦轻松的。
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容校貌呢?又或许配上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当即会触动一些学生的心,但是长期沐浴在血淋淋场景中恐怕对学生身心教育不利。
校园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素养的地方,教育也是一个长期润物教化的过程,安全教育不应该操之过急,简单粗暴。
《论语·先进》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幅和谐温馨的画面是我们教育中追求的至高境界。
交通安全宣传也是一种教育,应讲究润物写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将安全警钟长鸣在心中。
当下中国教育中存在形式化、急躁化的倾向,或许为了安全宣传,只是直接拿现场图片配上说明教化的文字罢了,以为这样便会触动学生的心。
殊不知这或许只是校方的“一厢情愿”。
实际有意义的安全教育要紧跟时代,有趣有用,学生参与并付诸行动,内化为习惯和素养。
日本地震中校园撤离现场异常地井然有序,这不禁让地球人都赞叹。
个中原因是他们的安全教育落到了实处。
如将各种防灾洲练、安全讲座、安全演习都常规例行化。
或者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安全,比如让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实地调查,观察哪里是交通隐患处,回家自己绘制一幅“倒吸一口凉气”地图,以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
这些岂不比血淋淋的图片来的更有趣、有味、有意义?此实为我国校园安全教育之借鉴,润物无声胜有声。
“勿以恶小而为之”。
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牵连着家庭、学校、社会与国家。
如果不重视内化修养的提升,只是简单挂上触目惊心的事故现场图片,恐怕难以解决频频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
不管是校园群殴事件、春游外出交通事件、口角之争酿成投毒悲剧事件等,都反映了我国校园安全教育的漏洞。
“温馨提示”的功效不在一时,而是在和风细雨中长久培养学生的内在德行。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我们教育学生不是粗暴地再现现场,而是提炼升华之后,或漫画、或广告、或板报等形式去解读安全,重视生命;参与各种安全活动,去体验生命的美好。
运用各种灵活有用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将安全内化为文明修养,这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因此多种形式的“温馨提示”比“触目惊心”来得更艺术、更内化、更文明些。
敢于直面“惨烈真相”图固然好,但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更需要“风乎舞雩”般的温馨体验的方式去教化。
安全教育大于天,任重道远,不能简单粗暴,急于求成,应将文明礼让之风长期吹拂,才能使学生心灵得到熏染,警醒之钟长鸣心中。
“风乎舞雩,咏而归”,秉承着礼让之传统,希望我们的校园里处处充盈的是文明之风,融洽之意,并能化解社会的戾气,减少悲剧的发生,而不是弥漫着血腥与眼泪。
(1381字)2.触目惊心的宣传,更有含金量毋庸置疑,校园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防患未然,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因此,在宣传效果上,相比和风细雨的温馨提示,触目惊心更具含金量。
唯有触目,方能惊心。
宣传想要深入人心,必先能引发触动。
因触动而警觉,由警觉到自觉。
如果宣传不能触发学生去关注、去体味、去思考,就很容易让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遑论安全教育的效果。
有人不知道安全的重要性吗?其实,大家都知道。
但知道之力有限,安全事故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