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区莲花小学血吸虫病知识大课教案主讲人:黄院长时间: 2010年 3 月 15 日地点:莲花小学目的要求:1、了解什么是血吸虫。
2、血吸虫的生活史3、血吸虫的危害4、知道血吸虫是怎样传播的5、怎样预防血吸虫等相关知识。
讲座内容:一、了解血吸虫病:1、什么是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它寄生在人的门静脉内,雌虫在肠壁小静脉内产卵。
虫卵进入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为尾蚴,而后离开钉螺在水中浮游当人们在水中劳动、洗澡、洗脚、游泳时,尾蚴即可钻进皮肤,随血流到达腹腔的门静脉内定居,发育为成虫。
本病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和肝脾轻度肿大。
反复多次感染血吸虫,大多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
轻者无自觉症状。
重者常腹痛、腹泻和粘液血便,并有不同程度贫血、消瘦、营养不良、肝脾肿大。
晚期病人出现肝硬化、腹水及门静脉高压症。
病人常因肝功能损害和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
儿童得病以后,还会影响生长发育、身材矮小。
女性出现月经失调和不育。
2、怎样知道自己得了血吸虫病凡是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或到过疫区的人,如果接触过疫水,都有感染血吸虫的可能。
当出现皮疹、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肝脏不适等症状时,就应该提高警惕。
但也有较多的血吸虫感染者不出现或不立即出现上述症状。
当你怀疑自己感染了血吸虫时,就应该立即到当地血吸虫病防治站检查,或在血防医疗队下乡查病时,主动接受检查。
检查血吸虫病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粪便检查、血液化验和直肠活组织检查等方法。
目前,B超技术常与粪便检查和免疫诊断结合使用,用以检查肝脾有无肿大,是否有血吸虫病肝硬化的声像特征以及肝硬化的程度,以判定病情。
为及早发现血吸虫病,并及时得到治疗,不致延误病情,每个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参加血吸虫病检查。
3、为什么有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血吸虫病症状和体征的轻重与感染血吸虫的数量和感染者的抵抗力有很大关系,与感染血吸虫的数量大致成正比。
感染轻者可没有任何表现。
不同人对血吸虫感染的反应也不相同。
疫区居民因长期反复小量感染而获得免疫力,症状可轻微,病人生活及劳动能力如同或接近正常人。
而非疫区的居民由于对血吸虫病没有免疫力,当进入疫区接触疫水时,常出现记性感染症状,病情凶猛。
感染者的体质和营养状况对血吸虫病的症状和体征也有一定的影响。
体质强壮、营养良好的与体质虚弱、营养不佳的人相比,虽然感染血吸虫的数量相同,但前者所出现的饿症状和体征可能比后者轻。
从以上情况可以得知,疫区有相当一部分血吸虫感染者在粪便检查时虽然发现有血吸虫卵,但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和体征,健康状况良好,这是因为侵入人体的尾蚴数量不多,雌虫卵较少,而身体抵抗力又较强的缘故。
4、出现什么症状才算是晚期血吸虫病反复或重度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可形成血吸虫性肝硬化而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主要以下几种类型:(1)腹水型:赋税是晚期血吸虫病的主要体征之一。
病人腹大如鼓,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消瘦苍老。
(2)巨脾型:脾肿大是晚期血吸虫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随着病情的发展,脾脏明显肿大。
年个日亿年常有左侧腹部肿块及下坠感。
巨脾的病人的脾脏可超过脐平线,甚至进入下腹部的骨盆腔内。
同时伴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等脾功能亢进现象。
(3)侏儒型:儿童或青少年得了晚期血吸虫病后,可有生长发育障碍。
青春期身体矮小、性器官不发育、没有生育能力,成为先衰的“小老人”,被称为侏儒。
有的侏儒同时伴有腹水、巨脾等症象。
(4)结肠增殖型: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可有血便和粘液便,大便之后仍有排便的感觉,严重者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
在病人下腹部可摸到条索状的肿块,有压痛感。
有的病人结肠内有肉芽肿,可诱发肠癌。
晚期血吸虫病常见的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昏迷。
5、慢性血吸虫病的表现慢性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或下痢。
轻者可无症状,或每日腹泻2~3次,粪内偶带少量血丝和粘液;重者可有腹痛、里急后重、痢疾样粪便等。
这样症状时轻时重,时愈时发。
病人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贫血、消瘦、营养不良和劳动里减弱,多数病人有肝脾肿大。
询问慢性血吸虫病病人,多有疫水接触史。
检查粪便,大多能查到血吸虫卵,化验血液可呈阳性反应。
有些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相似,要注意鉴别。
6、急性血吸虫病的症状与体征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3种。
急性多发生于初次感染者,但少数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在感染后也可发生。
接触疫水后1-2天内,有的人在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点状红色丘疹,奇痒。
潜伏期:平均40天,多数在3周-2个月。
发热是急性血吸虫病的突出症状。
起特点是,病人体温午后开始逐渐升高,傍晚时达到高峰,至午夜大汗热退,热退后病人自我感觉良好。
各种抗生素对血吸虫病发热均无效,而经抗血吸虫治疗后,发热可迅速消退。
病人绝大多数有肝脏肿大,并伴有压痛。
感染较重,或反复感染者可出现脾肿大,若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和腹水,而导致死亡。
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一是发病前数周有疫水接触史。
急性血吸虫感染多发生于5-8月份,但在湖区,9、10月份因捕鱼捞虾而发生急性感染亦不少见。
二是典型的症状和体征,畏寒、发热、多汗和肝脏肿大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特征。
常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腹胀及腹泻等。
重症病人可出现腹水和肝功能损害。
三是粪便检查找到血吸虫卵,或血清学检查发现(血吸虫)抗体或(和)抗原,且滴度很高,这都是确诊的依据。
急性血吸虫病容易与疟疾、伤寒、败血症等疾病相混淆,要由医生来鉴别。
7、什么季节最容易得血吸虫病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血吸虫,但在气温较高的4-10月份最容易感染。
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习惯的人感染血吸虫的高峰季节也不相同。
在冬天,当天寒地冻,河水、湖水、塘水结冰或干枯时,感染性钉螺极少甚至不逸出尾蚴,形成较长时间的血吸虫非易感季节,感染不容易发生。
但在某些血吸虫病流行区,冬季气温不一定很低,仍有可能发生感染。
春季雨水多,气候温暖,最适宜钉螺活动。
加上人们春耕生产繁忙,下水的次数多,因此感染的机会较多。
夏季气温高,下湖、下河游泳、洗澡的人数多,接触疫水的时间长,身体暴露的面积也大。
另外,在洞庭湖、鄱阳湖湖滨和长江沿岸等一些地区,洪水季节到来时,由于抗洪抢险突击下水人数增多,因此,受感染的人数也有可能增加。
一般来说,急性血吸虫感染以夏季最为常见。
秋季温度也适宜钉螺活动,且又是捕鱼的好季节,鄱阳湖、洞庭湖等沿湖地区居民纷纷下湖捕鱼、捉虾,常常发生急性感染。
因此,秋季同样是感染血吸虫的一个重要季节。
8、什么地方最容易得血吸虫病容易感染血吸虫的地方称作易感地带。
一般是指人畜常到感染性钉螺较多的地方。
此外,也有大量尾蚴随水流扩散到无螺地区造成感染的情况。
不同类型的疫区其易感地带的地形、地貌也不相同。
在水网地区,易感地带常常位于居民点附近。
如居民因生产生活常去的地方,或船民、渔民经常停靠船只的码头附近,或牛棚及耕牛过河渡水的渡口附近,或排灌渠道内。
在湖泊沼泽地区,易感地带大多是地势低洼、地形复杂、感染性钉螺密度高、人畜活动频繁的江湖洲滩、孤岛或新围堤垸尚未开垦的地段。
丘陵和山间平坝地区的易感地带常在居民区附近的池塘、沟渠和小溪。
高山型地区的易感地带主要为梯田,其次是家畜放牧的草铺和坑、塘、沟等。
9、什么人最容易得血吸虫病?分男女老少、职业和种族,只要接触疫水,人人都容易感染血吸虫。
接触疫水的次数越多,感染血吸虫的可能性也越大。
男女对血吸虫的易感性并没有差别,各地男女两种性别血吸虫感染率的差异,是由于男性和女性生产劳动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的缘故。
在湖沼和一些水网流行区,男性主要从事生产劳动,如经常在疫水中捕鱼、捞虾、打草、砍樵、耕耘、收获和打粽叶等,接触疫水机会多。
妇女较少参加生产,主要是料理家务,相比之下女性血吸虫感染率往往低于男性。
但在山区和某些水乡小镇,男性多从事副业,女性则经常在疫水中洗衣,这类地区女性血吸虫感染率高于男性。
在一般的流行区,5岁以下的幼儿接触疫水的机会较少,因而感染率较低。
5岁以上的儿童渐渐喜欢在湖边或河、沟边戏水、游泳,感染率迅速增加。
10岁以后因逐渐参加割草、放牧、捕鱼虾等生产劳动,同时,戏水、游泳者更多,所以血吸虫感染率上升更快。
成年后因全部投入农业或渔业生产,经常与疫水接触,血吸虫感染率也就高。
老年人因身体衰弱,体力减退,在田里或水中的劳动次数大大减少,接触疫水的机会也随之减少。
就职业而言,渔民、船民、半农半渔和农民等职业人群因生产劳动,接触疫水的机会多,血吸虫感染率颇高。
由以上可以看出,人们是否感染血吸虫完全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中有无血吸虫尾蚴、尾蚴数量的多少和范围,以及接触疫水的频度有关。
二、血吸虫病的病因:1、血吸虫的一生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及童虫等6个阶段。
感染血吸虫的人或其它哺乳动物从粪便中排出虫卵,若粪便污染了水,虫卵被带进水中,在水里孵出毛蚴。
毛蚴能在水中自由游动,并主动钻入水中的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子胞蚴。
子胞蚴再经一次繁殖,产生大量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在水中自由游动。
人们因生产劳动、生活用水、游泳戏水等各种方式与含有尾蚴的水接触后,尾蚴便很快钻进人体皮肤,进入皮肤后即转变成童虫,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发育,最终在肝、肠附近的血管内定居寄生,并发育成熟,成为成虫。
雌、雄成虫结伴合抱,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二三千个。
这样一个周期即是血吸虫的一生,即生活史。
在血吸虫的生活史中,有两个宿主,一个是被成虫寄生的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称为终宿主,许多种哺乳动物都可成为血吸虫的终宿主;另一个是被幼虫寄生的钉螺,叫中间宿主,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2、钉螺是血吸虫病的传染源之一钉螺外壳呈圆锥形,就像一个小的螺丝钉,因此得名钉螺。
钉螺由螺壳和软体两部分组成。
软体部分的前部为头、颈、足和外套膜,后部是内脏。
螺壳有6-8个螺旋。
表面有纵肋者称肋壳钉螺,壳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生存有湖沼或水网地区;壳面光滑者为光壳钉螺,比肋壳钉螺稍小,长、宽分别为6毫米和3毫米,在山丘地区多见。
钉螺壳口呈卵圆形,周围完整,略向外翻,有角质厣片。
钉螺为水陆两栖动物,有雌、雄之分,常在气温15-20 时活动,主要靠吃藻类而生存。
钉螺本身的活动范围并不大,但钉螺可随水流漂到很远的地方,也可附着在杂草或其它漂浮物上而扩散到远处。
人们穿的草鞋、牛蹄间隙、打水草或移种水生植物(如芦苇、茭白等)、运送鱼苗等也能使钉螺扩散。
钉螺扩散后,遇到适宜的环境便“安家落户”、孳生繁殖,形成新的钉螺孳生地。
钉螺的寿命一般为1年,有的钉螺可村活2-3年,甚至超过5年。
感染了血吸虫毛蚴的钉螺叫感染螺,感染螺的寿命一般不到1年,最长也可存活2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