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最近,我读完了《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导师级别的大师作品,我也是后来听了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公开课之后,才逐渐发现大师在心理学领域所受的争议,正如这本书一样。
该书大部分的文字在中国现在的社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是绝对非常难以拿出手的。
佛洛依德将人类所有的行为以及心理行为都建立在性之上。
这样的理论未免太过极端,又太过邪恶,这也是引起世人争议的源头。
虽然我也很不想承认我们人类依然只是如动物那么低级,一切以性为始。
当然更不愿意相信本书中讲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即所有人类的性起源都来自父母。
那种所谓所有小男孩都想弑父娶母的梦想,谁又能轻易接受呢。
但随着研究心理学的程度逐渐深入,就会越来越赞成这本书的所站的立场。
人类所有邪恶的本源,所有的杀缪,所有的欲望,所有太过变态的行为,皆为性为起点,或者说隐藏在性之后。
我们的潜意识,太过强大,不要试图去看穿它,其实我们全都是有缺憾的动物。
这才是上帝制造我们的乐趣。
食色性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所以在了解自己喜欢吃什么的基础上也要了解一下身体。
通过精神分析表明,这些症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只是来自或者完全地来自那些所谓的正常的性行为。
它代表的是那些更广泛意识上的性变态行动——能够直接表现在意识的幻想里或表现在行动中。
所以,这些症状可以说某些是变态性欲的代价,换种说法即所谓神经症是性变态的负面或被动性表现(性变态者意识当中的清晰幻想“在优势条件下可能会直接变成行动”、妄想症患者由于妄想而产生的恐惧“来源于本身而投射到别人身上的敌对感”、歇斯底里症患者潜意识幻想“这是精神分析法通过其
症状发现的”,三者在细节上如出一辙)。
所以,在神经症患者的性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研究过的所有性变异现象包括正常范围内的变异和病态性生活的表现。
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完全清楚,爱是与生俱来的基因,还是后天培育发展的产物。
尽管孔子曾说“人之初,性本善”,善是爱的基础,有爱的成分,但它毕竟不是爱。
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人与生俱来带着古朴的爱的因子,但若没有后天对爱的开启、激活、培植、引导、教育、升华,一个人的爱不会变得完善。
爱是一门艺术,不学习达不到境界。
爱更像是一门实践,只有在爱中才能学会爱。
爱是与生俱来的,爱的能力却不是。
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经营爱情都需要修行,
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明白了,不幻想刚开始恋爱就能遇到与我白头到老的人,世界上没有绝对合适的人,两个人花在对方身上的时间与心意才会使之成为最合适最正确的人;也不要因为害怕伤害而不敢付出,只要双方都认真的爱了,都在这段恋爱中成为了更好的人,这段爱情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