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39
• 城市经营的要素: 文化定位 个性塑造与品牌打造 文化创意与产业运作 维也纳“音乐之都”;佛罗伦萨“雕塑与绘画之都” ; 深圳”先锋城市”、成都“美食之都”、哈尔滨“音 乐之夏” 佛山”陶都文化”、1506创意城;江门“侨乡文化” 地标性文化建筑 深圳华侨城
2.文化创意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
个案分析
• 广州北京路的千年古 道与步行街 • 广州南越王宫署 • 哈尔滨中央大街 • 武汉黄鹤楼重建个案 • 杭州雷峰塔的重建 •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舟赛、舞龙舞狮等)
21
2、城市建筑、雕塑与城市形象
• 城市形象理论:从文化与形象的意义上,对城市的“总体 设计艺术”进行思考。城市是一件宏大的艺术品。 美国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认知意象:可识别性和 意象性)意象性是城市形态的评价标准。而公共意象更是城 市美学的集中反映。 • 城市建筑是可视的或有形的城市文化
3.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
• • 广场:城市的客厅 公共空间理论(法兰克福 学派).中国古代对公共空 间关注甚少 广场文化的形式:
1. 表演类 2. 展示类 3. 休闲娱乐类


广场文化特点:
1. 2. 3. 4. 公共性 节庆性 审美性 生态性
27
广场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① 有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展示城市文化 个性
11
• 城市化进程可适度放缓。关键在做好规划。 必须有长远的眼光。有远见的规划,能让 城市更美好。城市规划如果没做好,对于城 市的发展就是一场灾难. • 中国城市化的途径----城镇化 • 城乡一体化
12
二、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特点
13
中国城市文化发展背景与定位
• 发展背景:三重文化语境
前现代 现代 后现代
• 定位:非成熟的城市文化
• (关于城市之声—摇滚的问题) 产业结构、社会结构 的调整未完全完成 价值观念未完全转变
14
• 原因:农业文化遗痕
何谓城市化
• 城市化定义:城市化 不仅仅指人口向城市 集中的过程,而且也 表明了社会结构、生 活方式、价值观念、 文化等的变化过程。
15
中国城市文化特点
五大特点: 世俗性 消费性 流行性 大众性 多元兼容性
山东半岛城市群 • 辽中南城市群 • 长吉图城市圈(长春、吉林市部分地区、延边的图们江地 区) • 中原城市群 • 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仙桃、孝感、黄石、黄冈、咸宁 等) • 川渝城市群 • 西三角城市圈(重庆、成都、西安)和西四角城市圈(昆 明或贵阳) • 关中城市群、徐州城市群、哈尔滨城市群、长春城市群、 合肥城市群 • 据有关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 年将建成20个城市群(现 已有15个) 7
文化产业
美国版权业
领先汽车制造业、装配业、航天业和农业。其中 音像制品出口超过航空航天业,成为第一大出口贸 易产品,占国际市场40%以上的份额.
美国城市体育文化产业已超过石油工业和证券交易所的收益
英国文化产业年值将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口约占全国总就业 人数的5%.
日本城市文化娱乐业的收入超过汽车工业产值
未来城市化战略
• 8%的国土面积将容纳全国人口的55%,将占 全国GDP的80% • 未来几十年是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每 年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有1500 平方公里左右的国土将转变为城市用地. • 但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尽快解决农 民进城的体制性问题。
8
观点
• 一个国家的成功需要城市的成功,城市的成功反 过来看又是一个国家成功的标志;现代化越往前 发展,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的关系越加紧密。 • 当代城市不仅是人居中心、产业中心、政治中心、 文化教育中心,而且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 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 城市的科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国的 科学发展,也决定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与 影响。
29
4.放大城市文化名人的文化影响
苏轼、郭沫若与乐山 陆游、鲁迅与绍兴 沈从文与凤凰 韩愈与潮州 包拯与开封 姚明与上海 黄飞鸿与佛山
30
• 毛泽东与长沙 • 梁启超、陈献章与江门
梁启超故居雕像
橘子洲头毛泽由环境:大学, 学术流派 文学艺术氛围:博物馆、 演剧院、美术馆与画廊 (北京、上海等城市要 创造以艺术审美为依托 的产业) 没有良好的精神文化生 态,文化得不到发展, 城市缺乏精神与思想的 滋润,就会没有灵魂, 没有活力和动力
上海人民广场 大连的星海广场 广州的花城广场 广州城市原点
② 可以开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地方文化品位
南宁市国际民歌节
28
广场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③ 开创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式(社 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④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强化对 市民审美意识和文化人格的培养。(广场 音乐会) ⑤ 可以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
现代化进程:工业化 城市化 市场化 工业化 纵轴 时间推进 城市化 横轴 空间铺开 市场化 体制保证
3
城市群的经济效应与辐射效应
大北京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华南城市群
人口占全国12% 土地占全国2% GDP占全国38% 利用外资高达73%
4
• 2009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59711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 的比重达到17.8%,预计到2013年此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将 超过纽约都市圈,到2018年超过东京都市圈,成为世界 第一大都市圈。 • 珠三角地区2007年生产总值达25450.2亿元,占广东经济总 量的83%.2009年超过30000亿元 • 2009年天津海滨新区正式升级为一级政府,是继深圳、上 海浦东新区之后中国经济未来第三增长极。有自主发展权 、自主改革权、自主创新权 • 重庆与成都、长株潭城市群分别成为第三、第四个“国家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文化创意(策划)就是打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博鳌水城 扬州“烟花三月文化旅游节” 广州迎接古船“哥德堡号” 深圳:设计之都 英国爱丁堡艺术节(国际艺术节、边缘艺术节、 军乐节、国际图书节、国际电影节、国际爵士 乐节、多元文化节等)每年220万英镑收入 41
3.文化产业对城市文化建设的 推动作用
34
城市形象对外宣传的关键因素:
文化特色 地理特色 历史底蕴 风土质感
35
四、城市文化与城市美学建设的重要 途径: 策划与创意
36
1.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
文化资源: 历史、地理、政治、人文、艺术等文化 积累与存量
文化资本: 文化、教育、修养的一种具体获取,成 为日后个人成长的一种资历和资格。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观点)
中国城市化战略设计
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珠江三角组团式城市群 长江三角组团式城市群 京津环渤海组团式城市群 七大城市带 沿长江城市带 沿京广铁路城市带 哈长沈大城市带 济青烟威城市带 绵德成渝沿线城市带 长株潭城市带 (2009年6月28日三市通讯升位并网,统一 使用区号0731) 海峡西岸城市带
6
将形成的新兴城市群(圈)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根,城市的记忆。历史文 化资源既是一座城市发展之本,也是这座城 市的个性和品位所在。 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不能搞建设 性的破坏,而应做融合性、精神性的转换。要 注重历史感与现代感的统一,形成生命与美 的张力。 – 丽江古城(古今并置与对接) – 潮州古城与湘子桥(广济桥) – 巴黎卢浮宫与玻璃金字塔 – 苏州(枕流而居的水巷及园林城市) – 西安城(最典雅最有历史与文化感的城 市) 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文化积淀,也 是城市的文化起点,更是一座城市无法再 生的资源
广州塔
世博会中国馆
24
雕塑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乐章中的音 符
• 城市雕塑与城标
• • • • • • • 罗马城:母狼 威尼斯城微:飞狮 布鲁塞尔:撒尿小童 华沙:美人鱼 珠海:渔女 广州:五羊 兰州:黄河母亲

城市建筑色彩:主色调
青岛市的美,美在色彩,美在 和谐
25
• 城市色彩是城市精神的直接体现,是一个 城市区别其他城市的显著特征 • 巴黎:米黄色基调 • 威尼斯:金色 • 北京:灰色为主 的复合色 • 南京:浅绿色;哈尔滨:米黄与黄白色 • 广州:黄灰色
城市文化与 城市美学
蒋述卓
1
一、当前城市化发展的态势
2
现城市数量达到655个,比1978年增长了462个。200 万以上人口达36个,增加26个;100万—200万人口 城市达83个,增加64个。2010年城市化水平实际超 过50%。东南沿海地区已达60%以上。预计2020年全 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2050年将达到80% 中科院院士吴良镛教授的观点:在21世纪,我国城 市居民的数量将超过农村居民。(去年人口普查居住 城市人口6.6亿,居住乡村人口6.7亿,流动人口2.6亿, 预计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11亿)
共识:以文化为主体内容的产业将成为新经济的核心, 以创意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 的动力引擎。尤其在进入高成本时代,文化创意将给 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惊奇的效果。



英国首相布莱尔“创意工业特别小组”;2002年,创 意产业增加值达809亿英镑,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仅 次于金融服务业) 韩国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将文化产业定为国家基本 产业 韩国文化观光部长: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时 候 日本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观点 文化将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 2009年中国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42
37
何谓城市文化资本
城市文化资本: 通过一定的文化策划 与创意,对城市所有资源 从文化层面上进行新的整 合,从而提升与创造城市 的价值与形象,增加城市 无形资产,创造出有效的 经济价值,实现文化经济 一体化。
38
城市经营与创意
城市经营就是将城市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经营,同时 又需要有文化创意与审美意识贯穿其中 大连市 上海市外滩建筑置换 18世纪的巴黎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