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食品卫生学课件-第2章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B
食品卫生学课件-第2章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B
鉴定指标: 感官指标:最敏感可靠 物理指标:肉浸出液粘度、折光率、粘度 化学指标:挥发性盐基总氮、二甲氨、三甲氨、
K值
微生物指标:
挥发性盐基总氮——指肉鱼类样品水浸液 在弱碱性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 氮量
K%=
HxR + Hx
×100%
ATP+ADP+AMP+IMP+HxR+Hx
K ≤ 20% 鱼体绝对新鲜 K ≥ 40% 鱼体开始腐败
2)脂肪酸败:食用油及含油脂高的食品 Ø PUFA比SFA易氧化 Ø 紫外线、氧、水分、金属离子、动植物残渣加
速油脂酸败
过程:主要是油脂自身的氧化过程
油脂 Cu、Fe、阳光 氢过氧化物(过氧化物值↑)
水
自身氧化
羰基化合物(羰基价↑)
分 食物残渣
脂肪酸
二聚体、三聚体
甘油
甘油一酯、二酯
酮酸、醛酸(酸价 油嚎味)
酶、食品的营养成分、水分、 PH和渗透压 PH 6最适合微生物增殖,PH < 4.5抑菌
水分活性(water activity, aw):指在同一条件
(温度、湿度、压力等)下,食品水分蒸汽压
(P)与纯水蒸汽压(Po)之比,即aw =P/Po 。 只能供微生物利用的水分, aw越小越不利于微
生物生长。
<20ppb <10ppb <5ppb
三) 镰刀菌毒素 镰刀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 食品卫生意义较密切有: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玉米赤霉烯酮 丁烯酸内酯
1.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1)结构与性质 基本结构:倍半萜烯(插图) 毒性化学结构:C-12,C-13还氧基 性质稳定、烹调过程不易破坏
2)种类与毒性:40余种
二)高温杀菌保藏与食品质量 1.高温杀菌保藏原理与微生物耐热能力
高温使微生物体内酶、脂质体和细胞膜 破坏,原生质构造中呈现不均一状态,以致 蛋白质凝固,细胞内一切反应停止。
微生物对温度的反应取决于本身的结构 特点和细胞组成性质
Hale Waihona Puke 常用参数为: D值(decimal reduction time):指在某一温 度和条件下,活菌数减少一个对数周期所需 时间,也即细菌死亡90%所需的时间。同一 温度下D值越大,所试细菌的耐热性越强。 F值:一定量细菌在某一温度下完全杀死
烟曲霉震颤素 烟曲霉 谷类
引起多种动物震颤、阵发
性惊厥、强直性肌肉痉挛
展青霉素
扩展青霉 谷类、水果 神经毒,有遗传毒、致癌
寻麻青霉
性、免疫毒性,引起人的
雪白丝衣霉
呕吐及胃刺激症状。
桔青霉素
桔青霉 大米、大麦 大鼠生长缓慢、肾功能形
态改变,排尿增加
黄绿青霉素 黄绿青霉 大米
上行性进行性麻痹
黄天精 性
冰岛青霉 大米
末端有酸双键者,毒性强 2.污染食品情况:
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 花生、玉米及其制品污染最严重 高温高湿地区污染严重,南方食品中检出 率高于北方
3. 毒性
1)急性毒性:属剧毒物质,LD50小,鸭雏最敏 感,雄性动物敏感.
毒作用:剧烈肝脏毒;肝实质细胞坏死;胆管 增生;肝细胞脂质消失延迟;肝出血坏死、 小剂量病变可逆,大剂量重复染毒,病变不 可逆转.
肉蛋水产多见 罐头食品腐败菌
4. 肠杆菌科各属 5. 弧菌属与黄杆菌属 6. 嗜盐菌
水产、肉蛋腐败菌 水产品腐败菌 盐腌制品
7. 乳杆菌属
乳制品中产酸酸败
二)食品中菌落总数与食品卫生学意义
是指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 (ml)或表面积内(cm2)所含在严格规定 的条件下(培养基及pH、培养温度及时间、 计数方法等)培养所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 以 菌 落 形 成 单 位 ( colony forming unit CFU)表示。
2.玉米赤霉烯酮 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麦、燕麦和大米等
毒性--类雌激素样作用: 幼年雌性动物子宫肥大、阴道肿胀、乳腺 隆起;成年动物不孕、流产等。 雄性小猪出现睾丸萎缩、乳腺肿大等雌性 变化。
3. 丁烯酸内酯 毒性:牛烂蹄症(牛吃三线镰刀菌污染牧草)、 血液毒及致癌可能。
4.伏马菌素 是一类不同的多氢醇和丙三烯酸的双脂化合物。
食品卫生学
授课专业:2012级营养与卫生 课时:64学时
主讲:原金海 博士 副教授 电话:15923369074
第二章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主讲:原金海
第二章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食品污染: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及
销售过程中会受到有害因素的污染,从而 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引起可 能的食源性疾病。
毒性作用的共同特点表现为较强的细胞 毒性、免疫抑制及致畸作用,部分有较弱 的致癌性, 急性毒性强,可致人与动物的 呕吐。
几类毒素的特殊毒性:
A.T-2毒素:为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的 病原物质,主要破坏分裂迅速、增殖活跃 的组织器官,导致多系统、多器官的损伤。 尤其是骨髓、胸腺组织受损严重,表现为 WBC减少、凝血时间延长、骨髓坏死。对 小鼠有胚胎毒性和致癌性。
2)慢性毒性 A.生长迟缓,食物利用率低 B.肝脏亚急性或慢性损害 肝功能异常,肝实质 细胞坏死,纤维细胞增生,肝硬化
3)致癌性 最强的化学致癌剂;多种动物诱发肿瘤 :肝
癌、胃癌、肾癌…
4)AF 对人类毒性
A.人体细胞体外试验:抑制细胞分裂、DNA 合成、染色体破碎
B.人类急性中毒:非洲、印度、中国等均有 摄入AF污染食品中毒报道
三.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 通过一定的食品工艺保藏食品以达到
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改善食品风味及便于运输的目的。
一)低温保藏与食品质量 1. 冷藏 16℃(60℉)— -2.2℃(28℉)
冷冻 低于-18℃(0℉) 2.方法:冷藏—接触式冰块冷却法、空气
冷却法、水冷法、真空冷却法 冷冻—制冷剂冻结、机械式冷冻法
所需的时间为F值,以分表示。 Z值:一个对数周期的加热时间所对应的
加热温度变化值。
2.加热杀菌技术 1)高温灭菌法:罐头食品常用,杀灭繁殖型
aw < 0.7,一般微生物不能繁殖。
2) 微生物 (细菌、霉菌、酵母) 微生物酶分解食品成分 产生不良感官
3)环境条件 T 20-35℃,PH 6-7,相对湿度> 80% 紫外线、氧对食品腐败变质也有影响。
3.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产物与鉴定指标 1)食品中的蛋白质分解 鱼肉禽蛋奶
脱氨-脂肪酸、羧酸和氨、二甲胺、三甲胺 脱羧-腐败胺类:腐胺、尸胺、组胺 氧化脱氨脱羧-硫醇、硫化氢、吲哚、粪素、甲烷
A.食品曾受到人与温血动物粪便污染 B. 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示菌
二.霉菌和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和预防
1.食品霉菌: 曲霉属 青霉属 镰刀菌属
2.霉菌毒素:霉菌在其污染的食品中所产生的有毒 代谢产物
3. 产毒特征: 1)少数菌种中个别菌株产毒 2)产毒株与非产毒株难区别 3)产毒能力具可变性和易变性 4)产毒菌株与毒素间无严格专一性 5)天然食品中比人工培养基上容易繁殖产毒
4.合理的工艺:快速冷冻、缓慢解冻
5.低温对微生物及化学反应的影响 微生物:低温降低微生物的增殖速度 <10℃ 绝大部分致病菌、腐败菌的繁殖减弱; <-10℃ 只有少数霉菌能生长 化学反应:低温可减弱食品中的一切化学反 应,温度每降低10℃,化学反应速度可降低一 半。
6.对冷藏冷冻工艺的卫生要求 1)选择适宜的温度范围,保持冷链 2)原料要新鲜 3)制冷用水要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4)冻结用制冷剂要防止外溢 5)冷藏车船要防鼠、防异味 6)防止冷藏食品干缩,挂冰。
5. 预防 1) 防霉:
控制温度湿度、食品中水分、氧气含量 防止食品被虫咬、鼠伤,可使用防霉剂。 2) 去毒: A.挑选霉粒、碾轧加工、加水搓洗 B.加碱分解毒素 C.物理吸附 D.其他:高压破坏、臭氧、微生物去毒
3)制定和执行卫生标准 玉米、花生仁及花生油 大米、其他食用油 其他粮食、豆类、发酵制品 婴儿代乳品不得检出
肝坏死、脂肪变性,致癌
环绿素
冰岛青霉 大米
肝损害、致癌作用
皱折青霉素 皱折青霉 大米
肝损害
三 食品的腐败变质(food spoilage)
1.定义:一般指食品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 由微生物作用引起的食品成分与感官性状 的各种变化。 鱼、肉类腐败、 油脂酸败、 蔬菜水果腐烂、粮食霉变等
2.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和条件 1)食品本身组成和性质
3.温度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1℃—-5℃ 结冰率85% 冰晶生成带
-8℃— -12℃ 结冰率90% 冻结带
-18℃—30℃ 结冰率98% 冷冻带
-30℃— -50℃结冰率100% 冷冻保存带
<-50℃
共晶点 水与其他成分同时冻结
干燥、变皱、风味改变、香味逸出,冰晶生
长、蛋白变性,解冻时汁滴溢出、肉汁松软、 硬化。
食品中的主要污染物及种类 1. 生物性污染:
2. 化学性污染:
3. 放射性污染
第一节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一.食品的细菌污染 一)食品的细菌菌相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
食品中的细菌包括致病菌、条件致病 菌、非致病菌,本章节主要讨论非致病菌。
1. 假单胞菌属:典型腐败菌 多见于冷冻食品
2. 微球菌属、葡萄球菌属 3. 芽胞杆菌与梭菌属
水溶性、对热很稳定。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 毒性:引起马的脑白质软化症、猪的肺水肿、羊肾
病变及狒狒心脏血栓,大鼠肝中毒及肝癌。 南非与中国某些地区食管癌高发与吃此类毒素 污染的玉米有关。
四)其他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 产毒霉菌 污染食品
主要毒性
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 谷类、大豆 肾损伤、肝坏死
纯绿青霉
致畸、致突变、肾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