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教育的心灵使命

美术教育的心灵使命

美术教育的心灵使命王联翔一、不容回避的现实: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学生们,要面临来自多方面影响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的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的专家估测,目前有30%以上的学生患有“心理综合症”。

学校课业压力的负担、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干扰、网络中有害内容的诱惑乃至家庭变故等,均会造成干扰学生心理健康的种种隐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

厦门大学张小鹭教授将当今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了如下归纳:“唯我独尊——冒牌的尊重个性;斤斤计较——难以与人相处的患得患失的人生观;物质至上——名誉欲、贪欲,抛弃社会公德和精神理想的观点;无尽的欲望——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社会、世界的不安定因素。

”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固然有其先天因素的一面,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其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外界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的。

尤其对于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而言,更加易于接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健康心理的构建和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帮助学生增强自身免疫能力,抵御不利因素的影响,建立和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严峻的课题。

二、直面现实的困境:被忽视的美术教育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许多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甚至设立了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

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诸多为学生心理健康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中,美术教育的独特作用却往往被忽视。

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里德在谈到该问题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儿童的艺术在十一岁以后,因受到各方面的攻击而衰退——不仅是把它挤出于课程之外,而且要以逻辑的活动,即我们称为算术、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和地理,甚至于今天用这种方式讲授的文字,把它挤出了心灵。

”针对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忽视美术教育的现象,他说:“创造活动本来是能治疗心灵,我们却视之为怠情、无关和无知,而不予理会。

”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尔德也认为:“我们只着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真正有助于成长的要素,那些与个人感情、精神生活,以及在社会中和谐生存有关的要素……教育在它最富有意义的目标上已经失败了。

”从学科性质上说,美术教育是具有较强人文特性的学科,对于教育的全过程来说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承上启下、横向渗透以及对学生心理影响深远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原因和教育机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却总是处于整个教育中最易被忽略的地位。

而人们对于美术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更是缺乏足够的重视。

三、美术教育的使命:培养健康和谐的人事实上,我们通过冷静的分析就不难发现,美术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美术教育以其轻松亲切、意趣盎然的学科特点,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能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其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师生间在教学过程中特有的密切接触,更有利于打开学生封闭的心扉,消除学生抵制和戒备的心理,实现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

同时,美术学科所特有的对美的求索和对心灵的陶冶,都是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古今中外的美术大师及其经典作品,同样能对学生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姚本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一书中写道“利用美术教育的特性开展艺术治疗是必要且可行的,能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它通过美术创作活动、知觉体验等来预防、调控和治疗心理疾病,并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因此说,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我们应提高对对美术教育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以使其更好地发挥积极效用。

美术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许并不是必需要承载心理治疗这样的内容,但是美术所蕴含的天然的特性,却决定了它必然地要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因为这是当今人类维系心理健康的需要,是恰好与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对症的良药。

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将艺术作为一种治病救人的实用手段并不是出自艺术本身的要求,而是源于病人的需要。

源于陷于困境之中人的需要。

然后能达到满意治疗效果的手段都会受到欢迎:药剂、身体锻炼和疗养、临床交谈、催眠术——为什么艺术不可以这样呢?”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文化交错、思想激荡、观念分化、意识冲击、压力加剧、瞬息万变的时代,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问题。

正是源于人类自身的这种需要,美术才以其鲜明的特性在当今时代为人们适时地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

可以肯定,美术的教学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对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心理调节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其他非智力因素结构等方面的培养,以及构建和谐心理结构,形成学生健全的道德品质方面,尤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效用。

四、真正健康的心理:回归纯净的本性我们知道,美术的另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对于纯美的追求和对于心灵的净化。

而真正健康的心理即是回归纯净的本性。

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接近最初的纯真天性,而这种未被污染的纯真的天性正是人类最为正常的心理状态。

托尔斯泰甚至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和谐和真善美的原型”。

在这一点上讲,我们的心灵所需要的并不是寻求技巧而是回归纯真。

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说:“教育所关注的完全是使儿童的心灵财富不受到破坏。

‘像孩子那样生活’这一教诲在美学方面也是最高的教育理想。

”而美术的功能正好符合了心灵的这种需要。

“审美从最为古老的时代起就被认为是净化,即将精神从磨难的热情中解放出来。

……毫无疑问,这要比一系列现代理论更接近艺术的真正本质”。

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中,纯真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迫切的企求和几近奢望的梦想,这正是我们需要美术的一个重要理由。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对治心理困境所需要的绝不是高深的理论和玄虚的说教,而是最为直接、最为接近生活实际的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日本学者高山正喜久认为:“造型美术并不是简单的教养,而是生活,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娱乐行为。

”因此它直接和人的生活实际发生最为朴实和密切的关系,以最为自然和最易被人接受的形式影响和改善人的心理。

而在教育的领域中,对更多的学生而言,美术课是“培养他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爱与感觉”。

同时这种教育是与心灵的需要紧密关联的,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化的,它通过美术活动的直接经验,例如节奏与变化、对立与和谐等因素去发现自然的规律,通晓生命的真谛,从而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喜悦,帮助孩子获得通过表现获取快乐的经验,培养他们审美意识极为丰富的良好道德情操。

作为肩负神圣育人使命的教育工作者,应对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转变固有的对美术教育的轻视观念,使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

总有一天你会渐渐明白,对自己笑的人不一定是真爱,对方表面的伪善是为博取信赖,暗里他可能会伺机将你伤害。

总有一天你会渐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对你心门敞开,即使你用善良和真心对待,有的人依然会悄悄将你出卖。

总有一天你会渐渐明白,哪怕你拿到了幸福的号码牌,命运之神也不一定对你温柔相待,你的余生仍有可能会被忧伤覆盖。

总有一天你会渐渐明白,人世间每个人都会有孽缘和无奈,有的人不值得你为他付出和慷慨,命中注定的灾祸你想躲也躲不开。

总有一天你会渐渐明白,不管你在人群中出不出彩,不管你对生活认真抑或懈怠,该来的一切总是会因你而来。

总有一天你会渐渐明白,人生总有预料不到的惊喜和意外,纵然你处在绝望的谷底和天台,转身就有可能看到晴天驱走阴霾。

总有一天你会渐渐明白,无论人生之路宽畅还是狭窄,如果你能用勇敢和坦然对待,一切困难都不是前进的阻碍。

天下总有地方是专属于你的舞台,你的江湖你才是真正的主宰,对于前尘和过往少问应不应该,无论何处你都要展现自己的风采。

别去管自己是不是栋梁人才,世上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无论你踏步于尘世内外,尽力和无悔才是对命运最好的交差。

这段时间,被电视剧《知否》刷屏了。

明兰和顾二叔幸福甜蜜的婚姻,让不少网友唏嘘羡慕,有人说,“这部剧简直就是现代婚姻的教科书。

”剧中庶女出身,却高嫁侯府,被顾二叔万千宠爱的明兰,把一段很多人都不看好的婚姻,过成了最幸福的样子。

细细思量,与她身上鲜明而独特的三种品质是分不开的。

自信独立,不卑不亢明兰嫁入侯府后,面对侯府小秦氏等人的挑衅,毫不胆怯。

从巧妙应对顾家长辈的发难,到立院别住、人前立威,明兰都能靠着她的聪慧和果敢,不卑不亢地处理。

屡屡想出面维护明兰的顾廷烨,也被明兰的表现所惊喜到,连小秦氏也只能兀自生气感叹,“我真是小看了这个庶女,能演会装,识字记账都不在话下……”在大多数女人都靠婚姻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宋代,明兰一直就看得通透,这实在难能可贵。

出阁前,她就对祖母说,“若为了在男人面前争一口饭吃,反倒把自己变成面目可憎的疯婆子,这一生多不划算”.结婚后,婢女问她,“若是侯爷心不在了该如何”?她坦然回答,“那我们便只有守住自己。

”对她而言,爱情,有,则锦上添花,没有,也没有关系。

只要守住自己,亦能守住自己生命中的一方晴空。

这样的女人,不管经历什么,也既能与男人比肩同行,又能独自傲然绽放。

去年很火的《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尽管以前的她穿金戴银,背名牌包,喷贵香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看似很有品位,实际上却恰恰相反。

她所拥有的东西都是因为“陈太太”这个身份得来的,所以一旦失去了这个身份后,她变得一无所有。

后来她终于明白了这样的人生只是美丽的泡沫,浮华的表面,糟糠的内里。

当她努力抛弃这种依附于人的生活后,成为独立的女性后,她的品位也渐渐浮现出来了,连职场精英贺涵都被吸引住了。

正如亦舒在书里也写到的那样,“没有任何人会成为,你以为的今生今世的避风港”.幸福的婚姻,从来都不是谁攀缘了谁,不是谁滋养了谁,而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独立,相互成就。

理解宽容,不急不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