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摘要:农业害虫抗药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作物化学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杀虫剂使用历史的不断延长,用药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高效选择性杀虫剂的出现,害虫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

在实施害虫治理活动中,必须将抗药性的治理纳入其中,通过应用非化学防治措施、合理使用农药等措施有效地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害虫抗药性治理
农民在打药时常对这样的问题疑惑不解:原来效果很好的杀虫剂即使浓度提高了几倍仍无济于事,其实抗药性问题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下的定义是:“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随着杀虫剂使用的迅速增加,害虫抗药性的发展趋势显著加剧。

尽管杀虫剂的药效愈来愈高,但抗性产生的速度也愈来愈快,已导致了像棉铃虫害特大发生这样惨痛的事例。

害虫抗性成为全球性的植保大课题,引起了植保学界的高度重视 [1]。

1.害虫抗药性的现状
自1908年美国发现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不到10种,而到90年代末已猛增到520种,产生抗性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在60年代前,一个农药品种使用10来年,害虫才产生抗药性,70年代缩短到6至7年,80年代4至5年,而90年代缩短到只要2至3年了。

据报道,山东蚜虫对乐果的抗药性已增加了1600倍,即乐果制剂在不稀释的情况下,对蚜虫已失去防效。

浙江省慈溪市植保植检站对巷南等13个点二化螟种群抗药性测定结果: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剂抗药性倍数为22—257倍,属高抗或极高抗,与田间防治效果下降一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保苗效果为50—70%,杀虫效果为50%,局部地区仅20%,造成防效低抗性高的根本原因乃为大剂量、长期、单一采用杀虫双治螟所致。

同时在南方种植柑橘的地方,农民使用牵牛星(20%哒螨灵)防治柑桔红蜘蛛,起初用3000倍喷雾防治效果十分理想,由于连年且一年多次使用该药,很快就产生抗药性,1996年需用1500倍液才有效果,近年农民将浓度提高到1000倍仍收不到满意的防效。

虫害有了抗药性,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农民往往不断加大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其结果药打得越多,不但农本加大,而且害虫抗药性产生越来越快,导致害虫
再猖獗、对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一种新农药投入应用没几年便被淘汰,也迫使农药生产企业不断投巨资开发新药剂。

2.害虫抗药性发生的特点
(1) 害虫几乎对所有合成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都产生了抗药性,其中生物农药抗性发展的速度比化学农药要慢一些。

(2) 害虫抗药性成为全球现象,但抗性形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3) 随着抗性的扩大,交互抗性现象日益严重和多抗性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害虫对新的取代药剂抗性发展速率也有加快的趋势。

(4) 从害虫种类来看,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产生抗药性的种类增多 [2]。

3.害虫抗药性的综合治理对策
(1) 加强害虫的抗性监测,明确抗性谱,以便适时地更换农药和合理搭配农药。

(2) 尽量利用农药以外的致死因子即农业、物理、生物等其他防治措施,这些措施对种群中抗性、敏感个体的控制作用是相似的,不会引起抗性个体频率的增加,对抗药性没有选择作用。

(3) 放宽防治指标,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降低农药的选择压力,降低抗性个体频率上升的速度,延缓抗性的产生。

(4) 合理轮换使用农药,使用无交互抗性,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进行轮换,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5) 分区用药法。

把一片农田分成若干小区,作用机制不同的A、B两种杀虫剂交替使用,在a小区内使用A杀虫剂,在b小区内使用B杀虫剂,在a小区内选择了对A有抗性的个体,在邻近的b小区内选择了对B有抗性的个体,它们之间可彼此迁移杂交,因而稀释了彼此的抗性,即利用无抗性个体迁入抗性区的稀释阻止了抗性的形成。

(6) 选择使用高杀死或低杀死策略。

高杀死是通过高剂量杀死绝大多数抗性基因的携带者杂合子个体(RS),只能留下极少数纯抗性个体(RR),然后通过敏感个体的迁入对抗性基因进行稀释,使抗性难于上升。

低杀死则是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敏感性资源,通过限制药剂的使用频率范围和剂量,降低农药总的选择压力来保持害虫的敏感性。

(7) 使用增效剂。

抗药性的产生不外乎抗性个体解毒代谢增强,靶标敏感性降低
或表皮穿透性能降低所致。

在没有可供换用的新药剂时,利用解毒代谢酶的抑制剂,靶标增效剂和渗透剂(统称为增效剂)与已产生抗性药剂按一定比例混用,可大大提高杀虫作用,杀死原来不能被杀死的抗性个体,而不提高对敏感个体的杀伤率。

(8) 利用负交互抗性杀虫剂。

它既杀死了抗性个体又保护了敏感个体,因此是治疗抗性最为理想的方法。

(9) 合理利用害虫的敏感期。

在害虫的敏感期换药,可以杀死抗性个体,这既提高了防效,又降低了种
群中的抗性个体的频率。

(10) 慎重使用混剂。

实践证明,农药合理混用可以降低种群中抗性个体频率,延缓和治疗抗性。

但是此法不满足等持效和等高效这两个原则,因此要慎重使用[3]。

参考文献
[1]王荫长,韩召军.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发生概况[J],昆虫知识,1991,28(2):120
[2] 张春良,廖燕俸,严叔平.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对策[J].武夷科学,2002,18(1):265
[3]植物医院.害虫抗药性的综合治理对策[J].湖北植保,2001,3:3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