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所研究生院导师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所研究生院导师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所研究生院李志勇,男,1978年出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石家庄市人。

2001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预防兽医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预防兽医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12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访问副教授。

主要从事口蹄疫病毒分子生物学、空衣壳疫苗及分子免疫学的研究工作。

现主持“十二五”863重大课题““家畜口蹄疫新型疫苗研制与生产工艺创新”子课题3“猪口蹄疫新型疫苗的研究和创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O型FMDV适应酸性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及耐酸空衣壳样颗粒的分子组装“。

至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论文5篇(单篇影响因子4.0以上3篇),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临时兽药证书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PCT专利2项。

姓名:才学鹏,性别:男,出生年月:1958年1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所长,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理事会副理事长、家畜口蹄疫学分会副理事长。

学习与进修经历:1978年1月-1982年2月: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大学兽医专业大学班本科。

1982年2月-1985年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

1989年2月-1989年7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动物保健部,进修寄生虫种群生态学。

2004年2月-2007年12月: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1985年1月—1992年3月: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和助理研究员,参加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羊肝片吸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主持中澳双边国际合作项目“蠕虫和营养对中国北部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肝片吸虫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1992年3月—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八五”国家攻关项目“草地牛羊蠕虫和血液原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1995年12月—2007年: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主持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猪囊虫病组织细胞疫苗的研究”、“973”项目“细菌、寄生虫重要功能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国家社会公益性项目“畜禽重大疫病监测与控制系统研究”、国家“863”子课题“猪囊虫病双基因核酸疫苗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畜禽重大流行性疫病控制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力和安全性的改进提高”、甘肃农业生物技术开发项目“猪瘟、猪囊虫两联基因工程疫苗及佐剂研究”、“十一五”“863”重大项目课题“畜禽重要寄生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和创新”、“十一五”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猪瘟等三种重要动物疫病高效疫苗的研发与产业化生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物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和寄生虫病防控生物新制剂的研制”、绒毛羊产业技术体系疫病防控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牛羊重大疫病防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1995年10月被选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聘为“一级岗位杰出人才”。

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研究生39人,硕士研究生57人。

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主编或参编(审校)了《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规范》、《牛羊病诊治彩色图谱》、《动物疾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与进展》、《动物疫苗学》、《重要动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等著作和教材;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羊肝片吸虫综合防治技术”获1989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蠕虫和营养对中国北部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获1993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草地牛羊蠕虫和血液原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获1997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双峰驼诱导排卵机理的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猪细胞因子家族等重要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应用开发”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窦永喜,男,1972年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96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农学硕士学位;200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农学博士学位。

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动物支原体病、动物寄生虫病、病原与宿主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曾主持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兰州市科技项目等8个项目的工作;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完成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农业行业专项、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等20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科研、生产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素养。

获2007、2012年度兰州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和2007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共申报发明专利9项,授权4项;发表论文60多篇,参与《动物疫苗学》、《羊病诊治》、《猪病早防快治》等著作的编写。

景志忠:男,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岗位杰出人才,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兼任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兰州)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分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寄生虫学分会理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甘肃省实验动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特别在人兽共患痘病毒病、猪囊虫病、羊牛蠕虫病的流行病学、预防控制、病原与宿主互作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以及基因工程新型疫苗、免疫佐剂和抗病毒药物研究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十一五”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支撑、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地方各类项目20余项,围绕着痘病毒病等重大动物或人兽共患疫病控制的关键技术,从宿主与病原感染、识别和免疫相关功能分子的研究入手探讨其疫病控制策略,先后创制了基因工程免疫佐剂、干扰素类药物和机体免疫水平检测试剂盒等,这将为安全、高效动物生物制品的设计、研发以及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获省部级奖3项,其中第一完成人1项,四类新兽药证书2项;共发表科技论文238篇,其中SCI论文10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20余篇;主编(译)“动物疫苗学(102万字)”、“TOLL样受体与天然免疫”(45万字)和“猪病早防快治”等著作3部,参编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6项为第一发明人,4项已授权;主持制定农业行业标准、规范3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5人,其中已毕业30人。

马军武,男,1961年4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

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口蹄疫学分会理事。

1983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兽医本科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2006年6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基础兽医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1983年8月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工作,先后从事家畜寄生虫弓形虫的研究和口蹄疫诊断技术研究工作。

十一五期间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和子课题。

用分离于我国的口蹄疫毒株建立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方法——口蹄疫O型、亚洲I型和A型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方法,并开发出成品试剂盒,该产品是国家推荐的主导诊断试剂。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一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三类新兽药证书两个。

作为参加人获省级二、三等奖各1项。

发表第一作者科学论文十余篇,署名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英文论文4篇。

参编《口蹄疫》专著1部。

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

王永录,男,1964年11月生。

现任口蹄疫研究室副主任,1986年7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9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预防兽医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6年6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基础兽医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1989年7月~1990年4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病毒室工作,1990年5月~1994年12月在甘肃省定西地区临洮农校任教,1995年1月迄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研究室从事口蹄疫研究工作。

1999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7年晋升为研究员。

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农业部兽药评专家,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专家,农业部兽药GMP检查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口蹄疫学分会理事。

曾先后主持国家“十五”、“十一五”支撑计划等15项科研项目,参加“863”、“948”等7项科研项目。

目前,正在主持“十二五”国家863课题、2011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十二五”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等3项国家或部级科研项目。

获国家三部委重大成果奖1项(主要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13)、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大北农科技成果奖1项(排名第2)、“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1项(排名第2),国家二类新兽药注册证书2项(1项排名第1,1项排名第2)、国家三类新兽药注册证书1项(排名第1),国家发明专利5项(2项排名第1,3项排名第2),制定国家标准1项(排名第3)、农业行业标准2项(排名第1)。

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0余篇,通讯作者30余篇,SCI论文10篇。

主编1部,参编4部。

指导硕士研究生19名,博士生4名。

杨彬:女,1970年生,博士,副研究员,1996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兽医专业。

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病毒性疾病基因功能研究及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等工作。

近年主持的项目有甘肃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3项。

先后参加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十一五”863重大项目、重大基础研究(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社会公益专项、省部级科技攻关、甘肃省生物技术专项等项目20余项。

近年共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其中2007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09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1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