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程序题库1-
1-8
问题:
[单选]钱师傅是一起行政纠纷案件的原告,因不服一审判决依法提起了上诉。
二审人民法院要求其于7日内预交诉讼费用。
在期限届满前2日钱师傅申请缓交诉讼费,次日人民法院即答复不予批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旦钱师傅缓交诉讼费的申请未获批准,就要按自动撤诉处理
B.如果钱师傅在法院规定的期限内未能预交诉讼费,按自动撤诉处理
C.因不按规定期限预交诉讼费按撤诉处理,且相关裁定已依法送达双方当事人,即使未超出上诉期限,一审判决也已即时生效
D.虽然钱师傅在7日内未预交诉讼费,但假设关于缓交诉讼费的申请是在第8日才提出的,在人民法院未作出不予批准的答复前,仍不能按自动撤诉处理
考查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撤诉。
《行诉若干解释》第37条。
问题:
[单选]老李诉派出所行政不作为一案的行政判决已经生效,如该案确实存在错误,下列关于申诉及再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老李认为该生效判决确有错误要进行申诉的,在判决生效后2年内只能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
B.作出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的院长,如发现该案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认为需要再审的,有权决定再审
C.作出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如发现该案认定事实证据不足的,有权决定再审
D.老李在法定期限内向作出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的上级法院申诉的,上级法院发现该案判决确实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决定再审或指令由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考查行政诉讼的审判监督程序。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62~63条,《行诉若干解释》第72条。
问题:
[单选]关某和李某在街上打架、双方都造成轻微伤。
某公安分局以扰乱治安为由,对关某作出了拘留10天的决定。
关某不服,以某公安分局为被告向法院起诉。
法院的下列哪一做法是正确的?()
A.可以加重对关某的处罚
B.可以直接对李某进行处罚
C.可以减轻对关某的处罚
D.应该实行调解
考查行政诉讼的审理和裁判。
参见《行诉若干解释》第55条,《行政诉讼法》第50条。
(辽宁11选5 )
问题:
[单选]当事人接到恐吓电话,请求公安机关予以保护,但公安机关不予答复,当事人何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A.只有在公安机关接到申请后60日内仍然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才能向法院起诉
B.可以立即起诉
C.只有公安机关在《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履行法定职责期限内仍不履行的,才能起诉
D.只有在公安机关明确表示拒绝提供保护后才能起诉
考查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
《行诉若干解释》第39条。
问题:
[单选]当事人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赔偿调解书能否提起申诉?()
A.行政赔偿调解书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提起申诉
B.当事人只有提出证据证明行政赔偿调解书违反自愿原则的,才能提起申诉
C.当事人只有提出证据证明行政赔偿调解书的内容违法的,才能提起申诉
D.当事人只有提出证据证明行政赔偿调解书违反自愿原则或内容违法,才能提起申诉
考查行政诉讼的审判监督程序。
提起申诉的对象为已发生效力的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特殊情况下,行政赔偿调解书也可以成为申诉的对象,其条件是当事人能提出证据证明行政赔偿调解书违反自愿原则或内容违法,所以本题D项正确。
问题:
[单选]张先生在其与税务局的行政诉讼案开庭结束后,从高中同学处得知了该案主审法官李某的妻子与税务局的代理人韩小姐有表亲关系的情况,于是向人民法院提出要求李某回避的申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民法院应驳回张先生关于要求李某回避的申请
B.人民法院应批准张先生关于要求李某回避的申请
C.李某在获知其妻子与韩小姐的关系后,应主动申请回避,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李某参与本案的工作
D.张先生在回避申请被驳回后,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
考查行政诉讼的第一审程序。
具体参见《行政诉讼法》第47条第1款、第2款,《行诉若干解释》第47条第1款、第2款、第4款。
注意:只有被当事人申请回避的,工作人员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主动申请回避不受此限。
问题:
[单选]李某因打架斗殴而被公安机关予以500元罚款和7天拘留,李某不服,释放后申请复议,但是复议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
李某于是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一审判决依旧维持,李某提出上诉。
则下列选项组合中说法正确的是:()①李某申请复议的最晚时间是释放后2个月。
②李某一审起诉应当在收到复议决定书15日内提出。
③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起3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10日内提出答辩状,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3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④李某应当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提起上诉。
⑤上级法院应当在收到李某上诉状2个月内作出判决。
⑥李某若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1年内提出。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本题考查的是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和申请复议的期限。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38条、第43条第1款、第58条,《行诉若干解释》第73条第1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