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光祈的音乐美学思想

王光祈的音乐美学思想

53一王光祈(1892—1936)是中国现代音乐学奠基人之一,是位多产的百科全书式的传奇人物,集社会活动家、记者、汉学家、作家、诗人、学者、教师、旅行家、史学家、音乐学家等于一身。

由于目前学界对他在德国的生活和学术活动了解不够全面和充分,所以对他的学术成就及其在中国音乐学史上的地位做出评价并非易事[1]。

王氏生活在现代中国文化领域的中心,他对中国音乐学的意义类似傅雷在翻译界、冼星海在作曲界、鲁迅在文学界和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界的意义。

王氏的《中国音乐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的价值是相同的,这两部著作产生的背景相似。

冯友兰到美国学哲学,然后写出了《中国哲学史》,王氏在德国学音乐,写出了《中国音乐史》。

二人的写作目的亦相似——为建立中国自身的哲学和音乐史体系。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生产了较大的影响,比较之下王氏的《中国音乐史》及他的博士论文《论中国古典歌剧》的价值尚未被国人充分认识。

王氏或许是被研究的最多的一位中国音乐学家,王光祈热一直在涌动,廖辅叔把他形容为当代屈原[2],赵54成《西洋音乐与诗歌》,即西洋艺术歌曲研究。

1927年35岁时在柏林大学音乐学院开始学音乐学。

1932年11月到波恩大学东方学院教中国文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

1936年在波恩去世,在德国生活16年。

从31岁至44岁(1923—1936)十三年之间,他的主要兴趣之一是音乐学,陆续发表音乐专著17部、音乐论文21篇。

这些著述是对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声音心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评论、音乐与宗教、音乐与文化、音乐与诗歌等领域的研究,自然也涉及音乐美学。

王氏的博士论文(1934)《论中国古典歌剧》第十一章“中国音乐美学”是中文最早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的专论之一。

除此之外,《音乐与时代精神》、《音乐与人生》也集中讨论了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问题。

另外,实质性地涉及音乐美学问题的著述还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史纲要》、《音学》、《音乐在教育上之价值》、《声音心理学》、《德国人之音乐生活》等。

本文首先对上述著述中表达的音乐美学观点、思想和体系概括作以介绍,然后提出一些看法。

二在《论中国古典歌剧》第十一章“中国音乐美学”中王氏明确提出审美特征是中国音乐的亚标题性,即“中国音乐能表达一定的形象内容”[5]。

王氏讨论的中国音乐表达形象的问题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音乐的意义问题,确切地说就是音乐的标题意义。

王氏指出中国音乐的结构特征是运用节奏而非旋律和和声作为首要手段表达情绪。

从作曲技术方面王氏指出中国音乐的进行与西方音乐相反,多用变格终止[6]。

关于中国音乐落后的原因,王氏认为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被音乐伦理观念替代了,长期以来人们奉行孔子的“尽善”审美观,关心的是“善”而非“美”。

王氏将孔子“中庸”的审美理想与老子“摒弃感官刺激”的主张(五音令人耳聋)作了比较[7],并指出孔子偏好‘善’的中庸伦理音乐美学审美观和老子的五音令人耳聋观点对后世中国音乐产生了极大影响,在音乐创作中排斥丰富多样的作曲技法[8],制约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误入歧途,导致了落后于西方的局面。

这种卓见在七十多年后依然需要我们反省。

王氏认为中国音乐美学的主导思想是建立在孔子礼乐观之上的“音和——心和——政和”乐教学说,孔子与柏拉图同样看重音乐的教化作用,主张运用音乐的美育作用来平和人心,达到维系礼乐制度的目的。

王氏论文《音乐与人生》中比较了孔子与柏拉图音乐伦理思想的相似之处,这是东西方比较音乐美学的开拓性文字。

在《欧洲音乐进化论》的“自序”中,王氏较深入地阐发了“谐和主义”[9]。

王氏“谐和论”的中心是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延伸。

“自序”是一篇写宇宙精神和人类社会理想的诗篇式文章,在文中,王氏提出“谐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复兴之道,“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特性,即民族性。

和谐分为三个世界的和谐,即人类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个体内心的和谐。

讲到“音乐谐和原理”,王氏指出,人类自身的谐和与音乐的谐和互相谐和起来,使人心旷神怡,音乐的魔力不仅可以感化人,而且可以感化动物,“不管你是人是兽,都要被他感动。

”[10]音乐谐和原理来自两方面,“‘礼’便是外面行动的一种节制,‘乐’便是内心生活的一种谐和,不过‘礼’‘乐’这两样东西,并不是各不相涉的,因为节制我们外面行动的礼法,只算是我们内心和谐和生活之一种节奏。

换一句话说,我们外面行动之所以必须如此,实由于我们内心谐和的要求必须如此,内心谐和生活,好比一种音调,外面如此行动,好比一种节奏,所有外面抑扬疾徐,都是依以内部谐和需要。

”音乐具有谐和、节奏、美感的特性,节奏训练具有修身的功用[11],个人内心谐和是做一个优秀公民的基础。

音乐之所以感人、具有魔力是由于音乐具有和谐作用,音乐通过其情感作用成为感化人类和发扬光大“谐和主义”的利器。

王氏讲的这种天人合一的音乐谐和原理也是他的社会理想,音乐在其中的作用圣高无尚。

王氏精致地区分了“谐和”与“调和”的根本不同,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育论。

在《欧洲音乐进化论》第九章“欧洲音乐进化概论与中国国乐创造问题”中,王氏提出了“国乐”的审美三原则。

王氏使用的“国乐”一词,类似今天的术语“民族音乐”。

优秀的民族音乐第一要代表民族特性,第二要发扬民族美德,第三要畅舒民族情感。

按上述三项条件,小曲不符合第二条伦理要求;中国古乐不符合第三个条件,不能畅舒现代民族感情。

而西洋音乐不符合第一个条件,不能表现中华民族特性。

《德国人之音乐生活》第十篇《音乐中之民族主义》一文较多涉及了音乐美学问题。

王氏在此归纳了西洋音乐与中国音乐的不同特点:第一,欧洲音乐生高贵之感,中国音乐生高山流水之思;第二,欧洲音乐弘扬战争文化,中国音乐代表和谐文化;第三,西方宗教音乐发达,中华民族生思于孔孟学说之下,孔孟不讲天国。

在《西洋音乐史纲要》第二章第四节王氏讨论了“艺术游戏”说的来龙去脉[12]。

《音乐之时代精神》中的第二节和第四节的内容用今天的表述即音乐社会学问题研究。

第三节“伦理学说之影响于音乐者”[13],即音乐伦理学研究。

王氏这一节或许是中国近代音乐伦理学研究的开山纲领。

第五节“美术思潮之影响于音乐史”讲的是艺术史的分期,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派的风格特点。

三以上介绍了王氏代表性的音乐美学思想,包括论中国音乐的亚标题性、论孔子的音乐伦理学、音乐谐和说、论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洋音乐的三大特征、论节奏训练的素质教育作用等。

下面对王光祈的音乐美学观点提出三点看法,这些看法涉及:1.音乐美学的定位,2.音乐的形式主义,3.东西方比较音乐美学等。

音乐美学55首先,王光祈明确提出音乐美学的概念和定位是在《西洋音乐史纲要》第二十八节“近代西洋音乐科学之发达”[14]。

这里音乐美学是系统音乐学的一个分支。

当今我国音乐美学界讨论的关于音乐美学的定位问题在王光祈的体系中表达得十分清楚。

王氏认为在系统音乐学体系中音乐美学是最高的学科,与音乐物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伦理学等学科交织在一起,但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与音乐物理学、音乐心理学不同。

音乐美学研究包括音乐的本质、意义、形式、象征、社会功能等。

在西方古希腊的人文传统中诸如音乐的谐和、音乐的伦理作用及音乐的美这些问题构成了音乐美学研究的传统问题。

王氏并没有深入讨论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及音乐美学与系统音乐学的关系,但将音乐美学作为系统音乐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对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王光祈将音乐美学置于系统音乐学中的同时,也从哲学和美学角度谈起过音乐美学,也就是说王氏体系中哲学家和音乐学家的音乐美学是共存的。

研究西方自下而上的音乐学家的音乐美学和自上而下的哲学家的音乐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不得不说是从王光祈开始的。

其次,在《西洋音乐史钢要》第二十八节“近代西洋音乐科学之发达”[15]中,王氏极力推荐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一书。

在《音乐之时代精神》第三节中王氏又介绍了近代音乐美学中的“形式美学”与“内容美学”。

王氏属于折中的他律主义者,他认为音乐具有有限的表情功能,音乐可以以其特有的方式塑造形象,即音乐的标题性。

王氏骨子里是孔子音乐伦理学的追随者,鼓吹音乐要弘扬民族美德,强调音乐的内容和社会作用。

西方近代的形式主义思潮在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没有立足之地,在中国人文传统中谈到艺术思想时,政治因素无处不在,且总是处于主导地位。

研究西方自律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音乐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不得不说是从王光祈开始的。

第三点看法是关于王氏在东西方比较音乐美学领域所做的开拓。

东西方比较音乐美学的研究始于王光祈。

东西方比较音乐美学本身是东西方比较音乐学中音乐思想比较的一部分。

王光祈是东西方比较音乐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精通中国传统乐论、熟悉西方乐论、对毕达格拉斯和孔子的音乐谐和学说十分狂热。

总之,关于音乐美学的界说、形式主义音乐美学、孔子与柏拉图的音乐美育论、音乐谐和说、音乐的造型功能和中国音乐的特点诸方面王氏提出了一些精辟见解,这些音乐美学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注释:[1]王光祈在德国的德文音乐学著述及其与德国民族音乐学派的关系已有中文文章发表,这些研究主要着眼于王氏的德文论文。

[2]见廖辅叔.“独上昆仑发巨声——王光祈诗如其人”.人民音乐,1983(06)[3]赵.真诚的爱国主义者、博学的音乐学家王光祈——在王光祈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5(02)[4]王光祈.旅欧杂感.少年中国,1921(02-08)[5][6][10][11][13][14][15]四川音乐学院编.王光祈文集.成都:巴蜀书社,2009.222页,223页,353页,103页,531页,520页,520页[7]在《中国音乐之理想中》王氏认为德国精神病患者多的原因可能部分的是由于音乐的过度刺激。

在《中国音乐短史》中王氏重复了他对孔子音乐观的态度。

[8]王光祈在《论中国音乐》一文中第四节“中国音乐之理想”中阐述了与其博士论文中“中国音乐美学”一章中类似的看法。

从时间上讲《论中国音乐》1927年发表,早于王氏1934的博士论文。

[9]王光祈在《欧洲音乐进化论》“自序”中较深入地阐发了“谐和主义”。

[12]这里提到了Charles Darwin, Herbert Spencer, Wallace, Fritz Braun,Karl Groos, Hacker, Karl Bucher, Karl Stumpf, Fausto Torrefranca等人的观点。

实习编辑:谢寅睿作者简介:巩小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艺术研究中心教授,墨尔本大学哲学博士王光祈著作王光祈音乐美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