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号子的简介与赏析
徐博雅人文学院哲学系
在我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令人惊叹,民歌就是中国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重要代表。
而中国多种多样的精彩民歌中,有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民歌形式——劳动号子。
一、劳动号子的产生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劳动的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一些大型的工作如出海打鱼,森林伐木、拾木,江河摇撸、拉纤、放排,码头搬运,建筑工地打夯、打硪,上山撬石、打石以及挖石膏,制盐等,只能依靠于集体繁重的体力劳动才能完成,而这些工作往往协作性较强,劳动动作在节奏、速度上经常变化,因此需要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动作就会参差不齐、力量分散,劳动就无法顺利进行。
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
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
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
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
劳动号子就是人们在这类劳动场合,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和缓解疲劳而唱的一种歌。
劳动号子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通过劳动号子表现出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劳动号子的分类及特点
(一)劳动号子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工种,劳动号子主要可以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活号子、渔船号子四大类。
1.搬运号子
搬运号子是在以人力直接负担重物的运输劳动中使用的,例如装卸、扛抬、挑担、推车等。
特别是在集体性的运输劳动中,统一步伐、调节呼吸、振奋情绪,就直接与劳动的安全和效率相关联。
这时,劳动号子就成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有效的手段。
黑龙江是我国木材蕴藏量最大的省份,林区中需大量的运输劳动,搬运号子也就很多。
这些号子没有固定的唱词,全由领唱人,也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即兴创作。
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有时领与和相交迭,形成多声部的歌唱形式。
2.工程号子
工程号子在打夯、打硪、伐木、采石等劳动中使用。
劳动的强度和速度,决定了工程号子的歌唱性和节奏。
当劳动强度较小时,号子的曲调潇洒而豪爽;当劳动强度较大时,号子的曲调就显得粗犷而沉重。
在强度大而节奏紧张的劳动中,号子音乐的节奏快而有力,旋律简单,有时甚至出现单纯的呼号。
3.农事号子
农事号子在一般的农业劳动,如打麦、舂米、车水、薅草时歌唱。
相对来说,农业号子所伴随的劳动强度不那么大,因此,农事号子的节奏感往往不那么沉重,旋律较优美,歌词内容也更丰富多样些。
4.船渔号子
船渔号子在水运、打渔、船务等劳动中使用。
由于船上劳动种类多样,水路和气候情况多变,因此许多地区往往都形成了适应不同情况的、成系列的渔船号子。
在水上谋生风险很大。
船工们不仅要像其他工种的劳动者那样克服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而且时时面对死亡的威胁。
因此,真正行船时的船工号子是相当惊心动魄的,它们把英雄的各个侧面活生生地展示
在人们面前。
一般来说,风平浪静时唱的号子旋律性比较强,常表现出船工们的自信和豪放的性情。
(二)劳动号子的特点
1.歌词特点
每一类号子歌词内容多为劳动呼号用语,少数为见景生情、即兴编歌。
2.歌唱特点
劳动号子的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但一领众和是最常见、最典型的歌唱方式。
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
领唱部分常常是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其音乐比较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常有即兴变化,旋律常上扬,或比较高亢嘹亮,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衬词“嘿”、“哟”、“嗬”等或重复领唱。
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
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个,领句、合句都卜分短促。
另外,多数情况下,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但也有合句在领句结束以前就进入的,两个声部由此构成重叠状态。
劳动号子歌唱中的一领众和主要有三种类型交替呼应式、重叠式和、综合式。
3.节奏特点
律动性是劳动号子音乐中的典型节奏形态,也是劳动号子音乐的主要特点之一。
劳动动作的不断重复及其节奏感,赋予劳动号子节奏的律动性。
所谓律动性,是指号子音乐中常常出现的某种较固定的、周期反复的节奏型。
这些律动单位不仅时值大致相同,而且常常有相对统一的旋律材料安排。
劳动号子的节奏律动型大致有三类:
(1)长律,律动单位的长度一般相当于一个乐句;(2)平律,律动单位的长度一般相当于一个乐节;(3)短律,一般一拍为一个律动单位。
4.双重功用
号子的双重功用是它的一大特点。
双重功用即实际功用和艺术表现功用。
在劳动中,劳动号子的双重功用表现在:一方面,它可以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
这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劳动的强度越大,对劳动号子音乐表现的制约也就越大。
反之,劳动强度较小,劳动号子的歌唱者就可以有较大的余力去斟酌和发挥劳动号子音乐的艺术表现。
三、劳动号子的赏析——以《川江船夫号子》为例
川江船夫号子发源于四川一带,川江是指长江
进入四川境内的这一段,这段水路山高水急、滩险水恶,而在千百年木船航运的时代,船只前进的动力都是来自于船工。
整个船队中船工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因此船工们拉纤时就用号子来统一劳动时的步调、传递消息,以及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艰辛的劳动生活。
《川江船夫号子》表现了川江行船的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展现了船夫们坚定乐观勇敢的精神品质,是一曲由船夫们的辛勤劳动和汗水谱写成的劳动赞歌。
《川江船夫号子》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下滩号子》等八首号子组成,每一首的演唱形式、节奏、特点都有所不同。
整个音乐形象粗犷有力、结构庞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其中有在平静江面上航行时唱的旋律悠扬动听的《平水号子》和《下滩号子》,也有当出现险滩准备投入紧张战斗时唱的坚定有力、鼓舞斗志的《见滩号子》和与凶滩恶水搏斗时唱的急促紧张、气势恢宏的《上滩号子》、《拼命号子》。
整套号子生动地再现了船夫们在各种自然条件下与江水斗争的场面,表现了川江船夫的英勇气概。
(一)平水号子
在这段水路上,江面宽阔,水流平缓,劳动强度不大。
因此这段号子的音乐抒情性较强,速度较慢,节奏较自由,节拍变化丰富,曲调悠扬,说唱结合。
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充分表现出船工们在平静江面上航行时的自娱和思想感情交流,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二)见滩号子
这段水路水流速度渐渐变得湍急,航速加快,船工们在此要开始做好闯滩的准备。
音调变得简单,节奏也不像《平水号子》那样自由,而是变得规整,领、合都是紧密接合在一起,“大浪要起”、“加把劲,冲过去”等歌词内容,既预示了激流险滩即将来临,也激发了船夫们齐心切力冲过去的旺盛斗志。
这是准备闯滩的前奏曲。
(三)上滩号子
这段水路的水流很急,浪涛汹涌,劳动条件逐渐变得险恶。
因此这段号子的速度很快、律动短,领部的旋律变化丰富,合部则简洁、紧凑、整齐,既振奋了船夫们的精神以加大力量,同时又指挥以统一劳动节奏,是船工们以最好的精神状态闯滩。
这段号子中,充分体现了号子的双重功用的特点。
(四)拼命号子
这段水路的水流湍急、浪高,条件十分险恶,劳动强度最大,是闯滩最为关键的时刻。
因此这段号子律动短促,节奏紧凑、整齐、快速,这时号工则会唱“哎嗨嗨,我掌舵一般水势凶哎,闯滩的是我老艄翁哎,哎嗨嗨,哎哟哟”,船工们都以“嗨,哟,哎”等词应和。
充分表现出了在这紧张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船工们齐心协力与激流险滩开展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是整段号子的高潮部分。
(五)下滩号子
这段水路在闯过了最险恶的滩之后,江面变得逐渐开阔,水势也渐趋平缓,劳动强度大大减弱。
因此,这段号子律动宽敞,律动性强,节奏性减弱。
是船夫们闯过险滩取得行船胜利后喜悦心情的充分表达。
与《拼命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号子如其他很多的艺术形式一般,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
但是,它并不是简单的、被动的附属于劳动过程,而是积极地去表现并服务于整个劳动过程。
实用性和表现性的功能在号子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结晶。
虽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劳动条件的变化,促使号子产生的原始劳动形式终将被淘汰,号子将逐渐失去它所依存的
基础,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号子仍有长期存在的价值。
号子已经超越民族和国界,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Love is not a maybe thing. You know when you love some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