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大突发新闻报道研究

重大突发新闻报道研究

重大突发新闻报道研究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的重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往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事件。

这些都是对我国新闻行当的极大挑战,对媒体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严峻的考验,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不辱使命,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重大新闻报道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媒体是社会的瞭望者,是政府的喉舌,更是人民大众的眼睛和耳朵,肩负着上传下达,惩恶扬善,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的重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往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事件。

虽然我国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在传播规模和业务方法上基本做到了报道及时、客观,体现出新时期我国媒体时效性和报道水平的进步,但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对一些突发的震灾报道,大众传媒的传播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这些都是对我国新闻行当的极大挑战,对媒体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严峻的考验,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不辱使命,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灾害性突发事件,即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即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等;二是社会性突发事件。

社会性突发事件是由各种社会矛盾或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交通事故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

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从新闻学的角度讲,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

在所有的新闻传播实务中,突发事件报道因本身的突发性和巨大性,信息量巨大,报道难度高,显得错综复杂,己成为大众媒体追逐的一个新的热点。

同时,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严重性、多变性和影响广泛性等众多特点。

其爆发的时间、地点、方式、种类及影响的程度往往都是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之外的,同时由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突发事件的爆发是往往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呈现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的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状态。

例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因松花江遭到严重的污染,以松花江为饮用水源的哈尔滨市全市停水四天。

这不仅影响到市民的正常生活,还打乱了市场、交通以及政
府办公等的正常秩序。

长期以来, 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一直是困扰新闻报道工作的一道难题,我国媒体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报喜不报忧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

时至今日, 业内外不少人士受报喜不报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突发事件报道
依旧讳莫如深。

他们片面地认为, 报道突发事件容易造成人心恐慌, 激化社会矛盾, 引发不稳定因素,同时对媒体发展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弄不好会引火烧身、招惹麻烦, 因此对突发事件往往采取消极回避、被动应付的态度。

更有甚者受利益制约, 常常以社会稳定为借口, 有意阻挠报道, 封堵消息, 隐瞒事实真相。

这些观念和做法不仅有悖于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背离舆论引导的内在规律, 削弱了媒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而且也影响了政府形象,更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其次,一味追求时效性,忽视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突发新闻因为来得突然来得快,新闻的准确性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报道都要客观和公正,但也有一些媒体急于发稿,
对很多重要的事件及其复杂背景,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核实。

很多信息变化很快,一个小时前准确的信息一个小时后可能就不准确了,比如4月初山西王家岭矿难救援事件的报道,获救矿工的数字就是不断变化的,需要记者不断更新数字。

另外,有些记者采访的对象不够权威,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甚至有些采访对象只说对自己有利的,不说甚至歪曲对自己不利的,最后影响到新闻的准确性。

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必要性, 从报道时效、报道内容、报道方式以及把握原则等方面入手, 探讨如何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工作, 以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 视、听) 性和吸引力, 增强舆
论引导的实效性。

积极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工作, 既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舆论引导规律的内在需要, 也是
维护广大群众利益、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必然要求。

一、与时俱进,打破传统观念。

要想做好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我们首先必须更新观念、采取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在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空前活跃的今天, 企图通过封锁消息以闭目塞听无异于掩耳盗铃。

国际互联网和电信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路径, 广大群众和信息源之间已不再存在密不透风的壁垒,
意欲秘而不宣瞒天过海只能是一厢情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加入WTO 后, 国内外媒体在新闻信息资源上的争夺必
将日趋激烈。

西方媒体历来重视坏新闻的价值, 突发事件是它们追逐的热点。

面对突发事
件, 如果我们不能更新观念、采取开放的心态积极
应对, 而是缄口沉默抑或遮遮掩掩, 势必导致国内
受众注意力的转向, 从而既不利于舆论引导, 也不
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

第二,坚持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对立统一,既要强调时效性,也要兼顾准确性。

时间是构成重大突发事件的第一要素,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时间不仅意味着财产,而且意味着生命。

作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既是新闻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效性不仅是新闻报道本身的新闻价值所在,而且还在社会预警,避免重大危机的发生和减少重大危机造成的危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内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要以“抢险”的精神和速度“抢”出应报道的新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公众发布有关的消息。

另一方面,确保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准确性,首先,在第一时间,如去机场的路上、候机过程中,先和当地媒体取得联系,借助于当地媒体的采
访资源,既可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又可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

其次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到达新闻现场。

并且尽可能采访更多的当事人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

最后,要优化的采编流程,准求时效的同时保证准确性,坚持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对立统一。

第三,媒体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应急机制,积极创新新闻报道方式。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立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创造了条件。

面对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新闻媒介要整合资源,调整节目编排。

积极启动应急报道机制,形成高密度、大容量的宣传报道
态势。

同时要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彰显优势,实现联动效应。

本着最快、最全、
最真实的报道宗旨,将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动态追踪报道,专题报道,深度报道和预警报道等方式充分结合起来。

运用演播室主持、专家访谈、现场报道、新闻滚动、电话连线、视频连线等一系列节目新形式,作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信息来源,有效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扩大了观众覆盖面。

总之,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日益频发,新闻媒体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的报道必须力求准确、客观,打破传统观念,强化宣传责任意识,努力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研究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1.俱孟军.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认识与创新[ J] .新闻业务研究, 2001,
2.刘伯贤.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
3.李春暐.关于突发事件报道的现状、问题与出路[J].文教资料,2
009
4孟建,重大突发事件引发媒体的反思与变革,现代传播,2003
5郑燕,大众传媒在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岱宗学刊,2003
6喻国明,媒体的责任与方向,南方周末,2002,2月27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