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
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
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作品注释⑴闻:听见,看见,听说。
⑵“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
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也做剑南。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
涕:眼泪。
⑷“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
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
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
”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
”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
却看:再看,还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⑹白日:表现时光美好。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
作伴也作:与妻儿一同。
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
刘希夷《出塞》诗:“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
”此以下三句皆预拟将来的话。
⑻“即从”二句: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
即,是即刻。
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
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
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
”——浦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涂俱写情。
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按《太平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阎、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人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
”阆、白二水,即嘉陵江上游,杜诗巴峡,盖指此。
若长江中巴东三峡之巴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在梓州,不得云“从巴峡穿巫峡”,注解多误。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1]作品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起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泪水便浸湿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忧愁早已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简直欣喜若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启程还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洛阳。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时杜甫52岁。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
他听到这个消息,内心无比激动,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2-3]编辑本段作品鉴赏历史评价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3-4]文学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2-3]题解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冬,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等地.广德元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平息.在战乱中漂泊受难、饱经沧桑,正流离于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心中激荡,难以自抑,狂喜之余,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句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南一带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初闻此讯,我止不住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裳.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忽传",表现捷报来得突然,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冲开郁积已久的感情闸门."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满头白发的我,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旋即又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巴峡",指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上游峡谷,非巴东三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洛阳",今属河南.杜甫籍贯河南巩县,三岁时移居洛阳,故常以洛阳为故乡.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评解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这一首即是最后一种情况.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这是"杜老生平第一首快诗",这应缘于大悲之后的大喜.多年郁闷,一扫而光,岂能不快?兴致勃发,挥毫作诗,焉能不快?杜诗一千四百五十首,言喜者不多.这一首一变其一贯的沉郁顿挫之风,性情溢于笔墨之间.前两联写闻捷讯之喜,后两联写还乡之心切,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狂喜之情的.一般来说,悲哀之情容易动人,喜悦之情难以描状.虽然这是一首律诗,但读起来毫无律体的束缚之感,气势如风驰电掣,节奏像瀑水急湍,全篇就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浑成,绝无雕饰妆点,真可谓情至文生,愈朴愈真.这首诗将久经丧乱的人们听到战争结束时的狂喜之情强烈地表达出来,因而千百年来不知打动了多少乱世中流亡者的心.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