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爆炸应力波的破岩特征及其能量分布研究

爆炸应力波的破岩特征及其能量分布研究

表!
岩石名称 花岗岩 玄武岩 辉长岩 钙钠斜长岩 纯橄榄岩 大理岩 石灰岩 页岩
$# " $
1(
%
.
% $) - 6 , $) 6 * $1 (
(.)
. (2) ・ 0, .( / & & / ") 3 式中, ( 为冲击波速度; $) 为岩石初始密度; $1 为炸
药密度; - 6 为岩石中弹性纵波波速; 0 为压力增大 系数, 一般取 0 " 3 1 $1; / " 为炮眼半径; / & 为药卷 直径。 在破碎区界面上有下式成立: $7 " $# # (! ),
由于岩石是天然生成的, 其内部必然存在大量 的原生裂纹, 裂纹的长度和方位在空间上随机分布。 即岩体在未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已经存在一定程度 的损伤, 当这样的岩体承受外荷载时, 原生裂纹就要 与爆炸应力波发生相互作用, 使岩体内许多新的裂 纹和原生裂纹的长大, 必将对爆生气体作用下的裂 纹扩展有所影响。这一点, 早在 #54# 年就被 67889! 和 :,;!<7!&8 注意到。文献 [0] 在考虑应力波的损伤 作用后裂纹长度 ,- 为 % , ,- ! , ( # # & .) (#=)
( !"#$$#$ %$&’(’"’) * + ,)-.$*/*01 )
G/%"< ’@ HE" /@/I0%$% ’J HE" #’K9L-#"/9$@A KE/#/KH"#$%H$K% ’J %H#"%% F/M" N#’<.K"< -0 HE" "ONI’%$’@ $@
#’K9P/%% , / P’#" /KK.#/H" J’#P.I/ ’J K#/K9 ;’@" #/<$.% F/% ’-H/$@"<( 2"/@FE$I", %H.<0 ’@ ’#$A$@/I K#/K9 /@< -I/%H K#/K9 I"@AHE $@<.K"< -0 HE" $@:.#$@A J.@KH$’@ ’J HE" -I/%H %H#"%% F/M" /@< HE" @/H.#/I J#/KH.#"% F/% P/<"( Q/IK.I/H$’@ ’J HE" @.P"#$K/I M/I." ’J HE" %H#"%% F/M" "@"#A0 $@ HE" #’K9 P/%% F/% /I%’ P/<" -0 I/-’#/H’#0 P’<"II$@A H"%H /@< 5=7&5 K/IK.I/H$’@ N#’A#/P /@< $H $% K’@KI.<"< HE/H FE"@ HE" -.#<"#@ $% %P/II"# HE/@ HE" E’I"%N/K$@A, HE" %H#"%% F/M" "@"#A0 $@ HE" #’K9 P/%% <$%H#$-.H"% "M"@I0, FE$KE P/0 J/K$I$H/H" HE" #’K9 -#"/9/A"( >)%?&,$/ !H#"%% F/M", =/P/A" /KH$’@, 6"@AHE ’J K#/K9 "ON/@<$@A, 5=7&5 N#’A#/P
动。当此向心拉应力大于岩石的抗拉强度时, 该处 岩石被拉断形成环向裂隙。在径向裂隙和环向裂隙 形成的同时, 由于径向应力与切向应力作用的结果, 还可能形成剪切裂隙。在应力波作用下岩石形成了 初始裂隙, 接着爆轰气体的膨胀、 挤压、 尖劈作用助 长了裂隙的延伸和扩张, 只有当应力波与爆轰气体 衰减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停止裂隙扩展。同时裂纹在 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分歧现象。这样随着径向裂隙、 环向裂隙和剪切裂隙的形成、 扩展、 贯通、 纵横交错、 内密外疏、 内宽外细的裂隙网将岩体分割成大小不 等的碎块。近粉碎区处岩块细碎, 远粉碎区处大块 增多, 或只出现延伸的径向裂隙。 岩石中的径向裂隙区是岩石爆破破坏的主要形 式, 裂隙区的扩展范围对工程爆破设计有着重要意 义。目前常用来求算裂隙区半径 8 4 的公式为
1( % ) -( 6 -6
力; # " 为炮孔半径; % ! 为岩石抗拉强度; ! 为系数; ! , & $ ’ #) " #( " 为应力波衰减指 # 为岩石泊松比; 数, " " % ’ !。 公式 ($) 在推导过程中忽略了冲击波的作用和 粉碎区的存在, 直接以爆炸后岩石内形成应力波考 虑进行计算的。如前述, 虽然冲击波作用范围很小 即粉碎区半径很小, 但在粉碎区因其岩石被粉碎而 相当于扩大了炮孔直径; 同时冲击波在粉碎区界面 上衰减为应力波, 其峰值压力远低于作用在孔壁岩 石上的初始冲击压力值。故公式 ($ ) 在使用时有较 大的近似性和误差。 根据介质性质及装药结构的不同, 爆炸应力波 的强弱直接与炸药的爆轰波状态参数有关, 其传播 速度主要取决于岩石介质的特性。本文提出了爆炸 应力波作用下裂隙区半径的计算公式及应力波与损 伤作用下的爆生裂纹传播长度, 并对应变能随抵抗 线变化规律进行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研究。 ! 冲击波作用形成的粉碎区 文献 [$] 认为: 爆炸冲击波作用形成的粉碎区以 外才是应力波的作用范围, 才遵从应力波的衰减规 律, 因此, 首先求出冲击波作用下的粉碎区半径。根 , 岩石中冲击波传播波速和波阵面上岩石 据文献 [%] 质点的运动速度间存在如下关系: ( & " ) * +, , (%) 式中, ( & 为岩石内冲击波波速; , 为岩石内质点运 动速度; 表 $ 为某些岩石的 )、 + 由实验确定的常数。 )、 + 值。
%$$% 年第 % 期 应力波与损伤作用下爆生裂纹传播长度
(#$) $", !! ! " " #! ! 式中, $ 为对比距离; " " 为应力波初始径向峰值应 力; " 为衰减指数。 切向方向产生的拉应力: %" " , (##) ! !! ! ! ! ! % $" 式中, , % ! #( # # & #) # 为泊松比。 根据文献 [%] 推荐, 裂隙区在应力波的传播过程 中, 炮孔周围的切向应力和径向应力的关系式, 即岩 体出现开裂的条件: (# & % % % ) (#%) ! !! , ! ! 式中, % 为矿岩横波与纵波波速之比, % ! ’ & # ’ ’。 当岩体中的切向应力 ! 超过岩体的抗拉强度 ! 时, 岩体出现开裂现象, 即: , (#)) ! !" ( ( ) ( 式中, ) ( 为岩体的抗拉强度, *+,; ( ( 为动载时岩 体的抗拉强度增大系数, ( ( ! %。 % - % 应力波作用下的压坏区半径 为区别冲击波冲击压缩作用下的粉碎区, 称应 力波造成的压坏范围为压坏区。 已知应力波峰值压力随距离的衰减关系为 (#0) $", !! .,/ ! " ! #! 式中, 可根 " ! 为粉碎区界面上的应力波峰值压力, ! ! 据 (0) 求得; $ 为对比距离, $ ! * # * $, * $ 为粉碎区 半径; * 为距装药中心的距离; " 为应力波衰减指 数, 。 # # & #) " ! % & #( 以岩石的抗压强度 ) 1 取代公式中的应力波峰 值压力!! .,/ , 即可求压坏区半径的计算公式: *1 ! *$
! ! " #"
( )
密度; - 6 为岩石中弹性纵波波速; , 7 为粉碎区界面 上的岩石质点的移动速度。 得: 根据式 (%) , 7 "( - 6 ’ ) ) & +8 将其带入 ( +) 得: ’ )) (5) 8 + 另一方面, 冲击波的峰值压力随距离的衰减关 $7 " $ 系可近似表示为: $# (4) $& " + , ! # ! ! 式中, 其中 ! 为距装药中 # 为对比距离, # " ! & ! 9; 心的距离; ! 9 为粉碎区半径。 偶合装药和不偶合装药时 $ # 分别计算如下: 对于偶合装药: 5 不偶合装药: $# " $
!"#$% &’ "() *(+,+-"),./".-/ &0 1&-2 3,+45)"+".&’ +’$ 6’),4% 7./",.8#".&’ 8% 9:+/" !",)// ;+<) >. ?$@ A
=8/",+-"
=$@ A B./@ A0/
C’@ A D$
!E"@ A CE/’F.
( 2-()$’( + (- #$3 ,)-.$*/*0(-#/ 4$(5)6&(’1 * + 7.($#)
" + 1
(3)
式中, 联立 ( 5) (3) 、 式可求得粉碎 ! 1 为粉碎区半径。 区的半径为
+ +$ # , !1 " #" ( ) ) ’ $) 6 6 式中符号意义同前。
[
]Hale Waihona Puke $(0)某些岩石的 ! 、 "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