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1 优选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能力
1.1 开发智力。
物理知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又在生产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知识是开发智力的基础,智力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掌握。
通过物理教学,既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1.2 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发扬我国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
1.3 加强实验。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要大力加强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感知和思维,并且还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
2 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
协商,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
由学生自己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过程中建构知识基础。
学生建构知识是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产生学习议题后而学习的。
他们通过查找大量信息,从中抽取信息、总结信息。
这样建构起来的物理知识将是灵活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他们自己的知识,是能够灵活迁移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置疑诱导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任何科学学说的发现起初都是大胆猜想。
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
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
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雏以外,还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诱导学生大胆猜想,并善于对猜想进行科学论证。
同时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创新思雏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
3 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疑心。
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对此。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物理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等。
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
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以后学习的有关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在教师
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相对独立解决问题,同样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实践过程中,“问题”应小而具体,要紧密结合物理概念、规律、方法,要有代表性、启发性,能击中要害,引人入胜,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模型与模拟、猜想与假说、灵感与直觉等等,它们组成一个大系统。
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一提出假设一设计实验一验证假设一理论总结一实践验证理论。
如果要使学生体验、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各种基础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和时代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因素,使同一科学方法多次出现、多次运用。
做到自觉地、坚持不懈地让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学习。
教学中要分析每章每节的科学方法因素,在确定知识、能力教学目标的同时确定科学方法教学目标。
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感受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外应创设诸如实验、讲座、交流、作业、竞赛等活动。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形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4 系统设计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益
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
过程,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为这一过程,特别是内部加工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为此,我们把课堂教学设计为四个阶段。
4.1 自学探究。
每上一节课,教师事先拟发自学提纲,提供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接着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观看演示、动手做实验、展开讨论等。
教师巡视指导,启发质疑,收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
这一阶段,是知觉选择的过程。
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视听知觉进行感知,定向地摄取知识,获得感性认识,但对教材的意义尚未真正理。
4.2 重点讲解。
针对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教师进行重点讲解,澄清模糊观念,解答疑难问题,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特别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串联精讲,纵向串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横向串讲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易错易混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一阶段是在知觉选择的基础上领会和理解教材。
领会,是明白、知晓知识的意义及结构、规律,在领会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新知,并把新知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
理解,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在理解的过程中,将个别事物、个别现象类化、概括为普遍的原理;或者将一般原理具体化,用一般规律解释个别事物
或个别现象。
理解领会是知识获得的重要环节。
4.3 整理吸收。
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要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指出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其原因。
接着,创造安静环境,让学生默记本节所学知识。
经过理解领会,知识就进入记忆阶段,通过记忆,保持知识,习得知识,实现学习知识的期望。
为了保持知识,就必须根据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同遗忘作斗争。
4.4 练习巩固。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各种类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
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予以必要的矫正和辅导。
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要经过练习作业才能巩固,它是检查学习结果,提高、充实和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
巩固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练习形式去强化知识。
同时根据练习作业的水平,了解知识学习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本人提供学习反馈。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并没有涉及到各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诸如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我认为,物理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