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材料二:经济危机使日本受到严重影响。1935年东京一般市民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开支是每人每年109.2日元,农村生活水平较之则更加贫困。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2.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有以下教学内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根据前面确定的整体设计思路,本课主要采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课前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初略的认知。在课堂上,学生相互讨论进行重点内容的展示。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需要适当点拨,教育他们要理性爱国!
教学设计者基本信息
作者姓名
职称
所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
所属模块
必修1
单元\专题
第4单元第十六课
设计主题
抗日战争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根据“课标”在课程性质上的定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本课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结合课程改革新思路,将其设计思路如下: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本知识梳理;课堂讨论交流展示;课本内容升华;帮助学生理解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日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责任;培养一种情操——理性爱国
比如对原因的总结
历史原因:日本建立了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6.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按照本班的小组建设,围绕学案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先解决,解决不了的,交给老师,作为新课的生成问题进行解决。
以下是学案内容︰
1.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材料一:1927年首相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密折中写道“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朝鲜,……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尚未实现。”
导入新课: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3.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地位
人教版必修1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8个课时的内容。其中,《抗日战争》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全民族抗战并取得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它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民族抗战
难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4.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
比较全面地了解有关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史实,理解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了解日军在中国犯下的侵略罪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对整个历史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学习了历史,并参加了初中升高中的开卷考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补充并深入对知识点的教学。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可以展开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探讨。但是,他们刚刚进入高中,在历史知识储备方面相对比较匮乏,历史素养也还不够,因此在理性认识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老师的引导!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回顾这段历史,希望可以对我们有更多的启迪。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情景,将学生带入这个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论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展示交流﹙随问题卡内容而定﹚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
原因︰
2.阅读课本第一、第二部分,总结日本侵华的主要罪行
罪行:
3.结合课本内容梳理抗日战争的历史阶段及战况
⑴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为_____阶段。
战况︰
⑵第二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进入______阶段。
战况︰
⑶第三阶段: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15日,为_____阶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国难当头之际,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让学生学会理性爱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有效教育原则,本课主要采用情景再现、问题探究、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战况︰
4.有人以“抗战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为谜面出了一则谜语。谜底是打一历史人物。结果,在场的中外记者纷纷给出谜底。
美国记者:屈原
苏联记者:苏武
《中央日报》记者:蒋干
《新华日报》记者:共工
……还有人说:毛遂
试联系有关史实,分别解释各谜底的含义。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线索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九一八事变后)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来制止日本侵略。在日本拒绝国联限期撤兵的决议后,中国代表在国联理事会上要求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但被否决。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五:历史课和德育课的依据是天皇的《教育敕令》……学校的假日选在:天皇诞辰、神武天皇纪念日、陆军建军节、海军建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