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项城市工业路小学陈娟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经济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时代呼唤着人格健全,个性健康,富有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因此,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

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教学实践表明,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创新思维的阅读教学是以民主性为基础的。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才能活跃,想象才会丰富,个性才得以张扬。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

它要求师生互动,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在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有主体参与的意识、独立自主地探究,才能迸发熠熠闪光的创造思维的火花。

那种传统的“一鸟入林,百鸟无声”的课堂教学秩序扼杀了儿童的天性、灵性和个性,是与现代教学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要求相悖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良好的教学氛围包括四方面:1、组织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观察,有正确的“学生观”,多采用表扬激励的话语,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创设出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氛围。

2、师生对话氛围〈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故此,我们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打破传统观念,由“权威者、主导者”向“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学习者”转变,努力构建伙伴式的师生关系。

3、学生多渠道交流氛围多渠道交流包括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后者生生交流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多安排学生进行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自由创新。

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课堂评价氛围课堂评价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心理学表明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与鼓励。

当生与生之间的评价有失偏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看到别人的不足之处,更要学会欣赏别人。

教师应避免说“你错了!”而应该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值得肯定的东西。

让学生打开经验世界和想像,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美好愿望各抒己见。

在这种“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张扬学生的感悟是多元的,是精彩纷呈的。

学氛围中的四方面看似独立,实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在教学中,四方面要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发创新思维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一些学生往往试图寻求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有时甚至有些离经叛道。

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这些求异思维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往往能点燃创造的火花。

要创新就需一些非常规的思维,而这些就是求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及善于求异的素质,使求异思维得到发展。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

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所以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教师只需要在关键之处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即可。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

”阅读教学不应该把目标仅仅拘泥于课文所涉及的知识,而应该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取得超越文本的收获。

为此,教师必须在平时树立一种人人
平等的思想,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和做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自由,营造民族和谐的课堂气氛,创造轻松活跃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进而在富有创造性自主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三、抓住教材空白处,培养发散性思维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征。

语文教材有许多空白处,只要教师抓住了就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发散性思维。

如〈大海的歌〉第二自然段写到“飘着各国旗帜的海轮犹如卫队,密密麻麻地排列在那头两边”。

这句话只写海轮的多,于是教师就可以抓住空白处,让学生想象一下,我国海轮在运输什么,外国海轮又在运输什么?这就要求学生整和多门学科的知识,将课内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提取并加以合理的想象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儿童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也是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好材料,如文中的省略号就很有研究价值。

四、鼓励学生续编故事,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人类发展史上,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均来自科学家创造思维中的“突发奇想”或“异想天开”。

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

像续编故事,就为学生创造了“异想天开”的一片广阔天地。

尤其是童话题材的课文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欲望,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说、写。

当然,具体操作时,教师应加以积极地引导,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要有的放矢,而不是一味地“胡思乱想”、“胡言乱语”。

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某些课文的结尾内容进行续写。

如:《穷人》一课结尾是这样的:“你瞧,他们在这里了,桑娜拉开了帐子。

”根据这一结尾,教师问:“这时桑娜的丈夫看到了什么?能说些什么?桑那又能怎么说呢?”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续写,学生写出了许多既不相同又合情合理的内容。

这一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只有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精神,认真吃透教材,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多思考、多感悟,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逐步形成富有个性化的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素质、较强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