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杨彪文先,少传家学。
初举孝廉,州举茂才,辟公府,皆不应。
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议郎,迁侍中、京兆尹。
光和中,黄门令王甫使门生于郡界辜榷官财物七千余万,彪发其奸,言之司隶。
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甫,天下莫不惬心。
中平六年,代董卓为司空,其冬,代黄琬为司徒。
明年,关东兵起,董卓惧,欲迁都以违其难。
乃大会公卿议。
百官无敢言者。
彪曰:“今天下无虞,百姓乐安,明公建立圣主,光隆汉祚,无故捐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动,必有糜沸之乱。
”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
且陇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
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彪曰:“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
”卓作色曰:“公欲沮国计邪?”司空荀爽见卓意壮,恐害彪等,因从容言曰:“相国岂乐此邪?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
”卓意小解。
议罢,卓使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奏免彪等,诣阙谢,即拜光禄大夫。
及李傕、郭汜之乱,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
十一年,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
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
后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操为之改容。
及魏文帝受禅,欲以彪为太尉,先遣使示旨。
彪辞曰:“彪备汉三公,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
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遂固辞。
乃授光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彪着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
年八十四,黄初六年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B.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C.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D.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数千所/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才:秀才,古代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后专门用来称府学等的童生。
B.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其接待。
也可解释为“官车”。
C.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也可作为王室的代称。
D.受禅:亦作“受嬗”,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旧皇帝禅让的帝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彪有正义感。
黄门令王甫指使门生在郡界违法专营官府财物,获利七千余万,杨彪敢于向上级报告,揭发其罪行。
B.杨彪敢于谏言。
董卓看到关东兵起,因害怕想迁都来避难,其他百官都不敢当面向董卓提出不同意见,只有杨彪据理力争。
C.杨彪淡泊名利。
年少时他被推举任职,又受到公府召辟,但都不接受;年老时即使皇帝亲临要他担任太尉,他也坚决推辞。
D.杨彪深得皇帝敬重。
魏文帝继位后,不仅授予他荣誉,还赐他衣袍,允许他穿布单衣、戴鹿皮冠,拄杖来参加朝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李傕、郭汜之乱,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
(2)彪备汉三公,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
耄年被病,岂可赞惟新之朝?
【参考答案】
10.C,依据语法结构,“有”和“瓦陶灶”构成动宾短语,同时“故瓦陶灶数千所”是一个定语后置句,中间均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百姓”应做后边“何足与议”的主语,“我”应做“以大兵驱之”的主语,构成两个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11.A,“专门用来称府学等的童生”错,应为“专门用来称府学等的生员”。
12.C,“年老时即使皇帝亲临要他担任太尉”错,根据文中“先遣使示旨”的信息可知,皇帝并没有亲临,只是派使者向杨彪出示圣旨。
13.(1)等到李傕、郭汜叛乱时,杨彪保全节操护卫皇帝,艰难危急之时,几乎丢了性命。
(2)杨彪任汉三公,遇到社会动乱,不曾有任何补益。
年老有病,又怎能辅助新朝?
赋分点:(1)及,等到;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崎岖,形容艰难;几,几乎;(2)遭,遇到;倾乱,动乱;耄,年老;被,遭受。
【参考译文】
杨彪字文先,少传家学。
初举孝廉,州举茂才受公府召辟,他全不接受。
熹平年间,凭着博闻强记掌故逸闻,被公车征拜为议郎,迁侍中、京兆尹。
光和年间,黄门令王甫派门生在郡界违法专营官府财物获利七千余万,杨彪揭发他的罪行,告诉了司隶。
司隶校尉阳球因此上奏处罚了王甫,天下没有人不高兴的。
中平六年,杨彪代董卓担任司空,这年冬天,又代黄琬担任司徒。
第二年,关东兵起,董卓害怕,想迁都以避难。
董卓于是大会公卿商议。
百官没有敢说话的。
杨彪说:“如今天下平定,百姓安乐,明公建立圣主,光照汉室,若无故放弃宗庙,抛掉园陵,恐怕百姓受到惊动必然会有大的动乱。
”董卓说:“关中肥沃丰饶,所以秦得以吞并六国。
而且陇右出产木材,很容易得到。
又杜陵南山下有数千座武帝时的瓦陶灶,全力营建,一日便可建成。
百姓不值得去问!如果前面的人退却,我们用大兵驱赶他们,让他们去大海里(他们也不敢反抗)。
”杨彪说:“天下动乱容易,安定很难,希望明公考虑。
”董卓脸色一变说:“你想阻止国家大计吗?”司空荀爽见董卓态度强硬,恐怕他伤害杨彪等人,于是不紧不慢地说:“相国怎会乐于如此呢?崤山以东兵起,不是一日可以制止的,所以迁都应另加图谋,秦朝、汉朝都是这样的”董卓怒意稍减。
商议完毕,董卓让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奏免杨彪等人,杨彪上朝谢罪,随即被任命为光禄大夫。
等到李傕、郭汜叛乱时,杨彪保全节操护卫皇帝,艰难危急之时,几乎丢了性命。
十一年,各位因恩泽为侯者都被夺去封号。
杨彪见汉气运将尽,于是便声称脚有毛病而不能行走,如此已十年。
后来,儿子杨修被曹操杀害,曹操见到杨彪问道:“公为何瘦成这样?”他回答说:“惭愧自己没有金日磾那样的先见之明,但仍怀有老年舐犊之爱。
”曹操为此显出敬重的神态。
到魏文帝继位,想让杨彪担任太尉,先派使者向杨彪出示圣旨。
杨彪推辞说:“杨彪任汉三公,遇到社会动乱,不曾有任何补益。
年老有病,又怎能辅助新朝?”于是坚决推辞。
皇帝于是授他为光禄大夫,赐坐几、手杖、衣袍,藉朝会引见,让杨彪穿布单衣、戴鹿皮冠,拄杖而入,以宾客的礼节待他八十四岁时,黄初六年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