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民俗
我国“南鹞北鸢”两大流派的风筝在 世界上久负盛名。南通是南派风筝的主产 地,在品种纷繁的南派风筝中,哨口风筝 更是“南鹞”之代表,她起源于北宋年间, 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 雕刻等于一体,传承了江海人民千年来的 智慧与祝福,不仅是娱乐放飞的休闲品, 更是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赠品。 其独具魅力之处在于板鹞上安装了大 小不等的哨口,一旦飞上天,各种音调的 哨口和谐而有节奏的震空齐鸣,“得风则 鸣,其声随风抑扬”,有“空中交响乐” 之美誉。其无穷魅力伴随放飞者在天地之 间,可享受人们与大自然相辅相成的万千 妙趣。
哨 口 风 筝
童子戏
僮子是民间巫师,是从楚越的巫文化“以舞降神” 发源而来,在南通一带形成南通僮子这种富有本地特色 的巫师。僮子在祭祀、祈祷、招魂等活动中进行舞蹈歌 唱,渐渐把一些故事、七字调加入唱词中,这种歌唱方 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就慢慢传播开来,最后登上舞台, 形成了通剧。 伴奏简单原始,主要是锣鼓打击乐,唱腔粗犷纯朴, 唱词通俗易懂,很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展现了中国 傩文化的原始江、江苏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 布、染布。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 袱皮,甚至自家闺女的嫁妆,多是自家纺织印 染的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帐 子等都可用它来做。蓝印花布仿佛就是劳动人 民的专用布料。江浙一带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 就在江苏的南通地区。明清以来,江苏南通是 中国棉纺织基地,有蓝印花布“衣被天下”之 美誉,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 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图 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 何图形。它以耐脏、结实、耐用、图案吉祥等 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以和谐的蓝白之美闻 名于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 传统手工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