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的管理和培养
班主任在班级学生管理上“抓两头、带中间”是一种常用方法,但我们很多时候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相对后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其实,对“优等生”的教育并不只是“维持”教育,对他们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决不亚于对其他学生的教育,我们对他们同样需要“从零开始的教育”。
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对一般学生相对要好一些,其共性的优点有:
1、思想比较纯正,一般没有太大的违纪现象。
2、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因而成绩较好。
3、多半担任过学生干部,因此组织能力以及其他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
4、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因而知识面较广。
但与此同时,他们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问题,非常需要班主任老师的细致观察、精心培养和耐心的教育管理。
他们比较突出的是这几方面:
1、自我约束力不强,自我完善意识不够
2、单科成绩薄弱,能力发展不均衡
3、受挫能力较差
如果忽视了对“优等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往往更为严重。
那么,如何做好“优等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呢?
一、教师要摆正优等生的位置。
所谓“优等生”一般是各方面表现交好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方面。
“优等生”一般学习较刻苦,成绩优异。
教师往往因此忽视了优等生的思想教育。
事实上,“优等生”身上也存在许多问题,但比较隐蔽,易被表面现象掩盖。
因此,教师在思想上要正确对待“优等生”,既看到其优点,又要敏锐地洞察其不易发现的思想问题。
千万不能“一好遮百丑”,迁就“优等生”的缺点或过错。
“优等生”的思想问题如果不能被及时发现、解决,滋长下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摆正“优等生”的位置,正确评价“优等生”是做好“优等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
二、教师要重视优等生的心理诊治。
“优等生”思想问题比较多的反映在心理上。
正因为“优等生”学业成绩优秀,行为习惯没有大的问题,颇受老师的偏爱。
所以,他们极易产生心理的优越感,往往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具体表现过于自信,爱面子,不容易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易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心里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等。
教师应该抓住“优等生”这些心里问题,从思想上加以诊治。
教师要让“优等生”消除优越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对于“优等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应该及时地了解,并且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阻止其优越心理的滋长。
我班上有这
么一个“优等生”,是班里的班长,也是教师的得力助手。
然而在一次“三好学生”的评选中,他却名落孙山。
这位学生觉得难以接受。
我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同学们对他很有意见。
如平时和同学们相处时不能接受别人意见,主观独断;在班级管理中不讲究方法;动辄训斥别人。
掌握了这些情况,我并没有立即找他谈话,指出其缺点。
而是设计了一次主题班会,主题是“比优点,找缺点”。
在班会上,我先鼓励大家夸夸自己的优点,同学们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发言。
这位班长也坐不住了,一口气说了自己五个方面的优点,我及时给予肯定。
这时,我又引导学生从自身找找缺点。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这位班长平时的一些不足之处逐渐暴露出来。
他的脸红了,有些坐不住了。
我趁机加以引导,告诉大家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也不是一样长,要肯定优点同时也要承认缺点和不足,从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班会课后,班长主动找我谈心,表示接受同学们的批评,决心改正。
在以后的时间里,他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期末的评选中,同学一致推选他为“优秀学生干部”。
由此可见,教师重视“优等生”的心理诊治是多么重要。
三、教师要讲究“优等生”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一门艺术。
对于“优等生”的思想教育尤其要讲究艺术。
“优等生”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对象,有其独立的特点。
如果把握不住教育的时机和方法,往往会适得其反。
有些人认
为“优等生”应该各方面都要优秀,容不得“优等生”有半点问题。
一旦“优等生”犯了错误,便火冒三丈,认为辜负了自己的苦心栽培,恨铁不成钢,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
这样往往会使“优等生”丢面子,影响其在同学中的威信。
而对“优等生”的过错过于迁就或轻描淡写,同样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正确的做法是,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的方法,因势利导,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