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治国人治
法家治国法治
人治不长远、法治可延续复制
法儒结合、钢柔并用
真正的健全法治就是民主!
一世间万物,皆环环相围而生.民被官围,官被君围,君被国围,国被天下围.天下被宇宙围,宇宙被造物围.最终,造物又被芸芸众生围.此为棋道,更是天道人道.所以,棋以围命名,正合天地万物之法则!
棋道,以围地为归宿.但必以取势为根本.势高,则围广;势卑,则围小.方才之棋,若秦国处处与魏国纠缠争地,则秦国早已不能支撑.若以高远之势围地,再趁机削弱魏国,则秦国自胜.
二
酒醇和无劲力,人醇和无血气。
大争之世,惟有血气,才有争心!
三
恶,人之本性。
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
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
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
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
人性之恶必以律法而后正。
以法治防范恶意;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
孟夫子空言性本善,将治世之功归于人性之善,将乱世罪孽归于法墨兵三家,无非是要重
申仁政、人治与复古之论,回到夏商周三代!此乃纵容恶行,蒙蔽幼稚,真正的大伪之言!
四
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据山川形胜而沦丧。
就在于没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何谓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
有此五者,堪称强国。
三强之不足效法原因在于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
根本原因,便在于三国变法只走半途,法令半新半旧,名为法制,实为人治。
如此邦国,起伏震荡不定,无法长期聚集国力而稳定强大。
秦国要崛起,就要走根本强大之路!”
五
秦公:不能变了?
卫鞅:法立如山!
秦公:不能缓?
卫鞅:法贵时效!
秦公:不能减?
卫鞅:减刑溃法!
秦公:不能特赦?
卫鞅:法外无恩!
六
立法立制就是要以洞察防范人之恶性为出发点。
秦国私斗每年动辄死亡数千人。
秦简公六年,举国四十余县私斗死人两万余。
治国之难,不在治善,而在治奸。
唯有惩恶才能扬善,所以想要根除私斗,惩治凶犯决不能手软。
法治爱民,不在其心,而在其行。
重行不重心,行法才能公平。
行法公平,才是真正的爱民。
一人卷入私斗杀人,不管他心性如何良善,此人必是罪犯。
比如白驼老人,他固然良善,可是一夜私斗竟砍下戎狄老民六人头颅。
君上且说,白驼是老秦人良善之民,那戎狄人就不是老秦人良善之民吗?
国治,断家王;断官强;断君亡。
若民众都能判断是非,国家必强;若是非只能由君王一人决断,则其国必衰。
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
大道之行,根在民心,世族非议,不足道哉!法贵正义,法贵公平;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唯此,法治可立。
七
查奸不拘细行,此乃儒墨道三家与王道治国之说。
他们将查奸治罪,寄托于圣王贤臣,以为此等人神目如电,可以洞察奸佞,无须具体查证细行。
实际上就是说,没有真凭实据便可治人于死罪。
此乃人治。
法治则不然。
法治必须依法治政,依法治民,依法治国。
何谓依法治政?就是对国家官员的言行功罪,要依照法律判定,而不是按照国君或权臣的洞察判定。
依法判罪,就要讲究真凭实据,而不依赖人君权臣的一己圣明。
这便是人治与法治的根本不同。
只要依法治国,奸佞之臣永远不可能坐大。
原因何在?大凡奸佞,必有奸行。
奸行必违法,违法必治罪,何能使奸佞坐大?反之,一个人没有违法之奸行,于国无害,于民无害,又如何能凭空洞察为奸佞?
法治不诛心,诛心非法治。
人心如海,汪洋恣肆,仅善恶二字如何包容?春秋四百年,天下诸侯大体都是人治。
贤愚忠奸,多赖国君洞察臣下之心迹品性而评判。
对臣下国人随意惩罚杀戮,致使人人自危,一味的讨好国君权臣,而荒疏国事。
为官者以揣摩权术为要务,为民者以洁身自好为根本。
国家有难,官吏退缩。
作奸犯科,民不举发。
政变连绵不断,国家无一稳定。
究其竟,皆在没有固定法度,赏功罚罪,皆在国君权臣的一念之间。
晋国的赵盾乃国家干城,忠贞威烈,却被晋景公断为权奸灭族。
屠岸贾真正奸佞,却被晋景公视为忠信大臣。
致使晋国内乱绵绵不断,终于被魏赵韩三家瓜分。
假若晋国明修法度,依法治政,安有此等惨剧?
法治就是后发制人。
景监兄但放宽心,真正的复辟奸佞迟早会跳出来,你摁也摁不住的。
新法颁行,没摁住私斗吧?照样有人顶风犯罪。
田法颁行,没摁住白龙吧?请君拭目以待,不久便有更大的物事跳出水面!
八
秦君:“单说军力,秦国似乎没有必胜的把握。
”
卫鞅:“可战场之道,不全在军力。
”
秦君:“秦国富强了,但是也很难说国力超过了魏国。
”
卫鞅:“君上所言,仅仅指财货国力,而不是全部国力。
”
秦君:“全部国力?”
卫鞅:“民心民气,军心战力,君臣聚合,庙堂运筹,尽皆国力。
”
秦君:“大良造的意思是说,秦国的整体国力已经强过魏国?”
卫鞅:“正是,财货丰厚,历来不是国力之魂。
”
秦君:“那国力之魂在哪?”
卫鞅:“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
九
秦公:商君啊,秦国可否一统天下?
商君:可与不可,不重要,想与不想,才是关键。
秦公:商君啊,你这一句想与不想,便是意味着大艰大险啊!
商君:君上,天下纷扰割治五百年,一统大业自是千难万险,而且,绝非一代所能完成。
商灭夏,历时两代。
周灭商,历时三代,近百年。
仅仅秦国由弱变强,就用了二十多年。
若要东出,与六国争天下,直至扫灭六国,一统天下于秦,鞅不能测算何年何月才能成此伟业。
可是,有一点可以测算,以天下时势,秦统一天下,当比周灭商更难。
至少,要经过几代人反复较量,
秦公:商君所言,是吞吐八荒之志啊。
商君:君上正当其志。
秦公:说说,未来如何?
商君:坚守法治,代有明君。
秦公:坚守法治,代有明君?难啊,何其难啊!
商君:天下伟业,无不艰难。
秦公:坚守法治,虽难,毕竟有法。
代有明君,可是比登天还难啊!
商君:鞅不敢苟同。
秦公:说说。
商君:随波逐流,听其自然,当然是代有明君比登天还难。
可是,若将坚守法治当作长期国策,代有明君,不难。
秦公:果能如此,商君真是开千古先河啊!
商君:君上试想,事事有法可依,人人依法办事,朝野便会自行运转,就算出了一两代平庸君主,只要秦国法度不改,国家照样不会变形糜烂。
除非,有大奸大恶之权臣加之昏聩无度之君王同时现世,蓄意坏法,秦国不会崩溃。
而这期间,若有一代雄主崛起,加之秦国强大国力支撑,其完成统一大业,便指日可待。
此所谓,以法治成明君,以法治防昏君。
秦公:商君远谋,定秦国百年大计,扫渠梁毕生疑云,当受我一拜。
商君:鞅不遇君上,何能伸治国之学。
秦公:秦不遇商君,何能成此大业。
十
君上,臣乃变法执法大臣,理应接受朝野任何质疑,若有人质疑便杀而诛之,此举最为害法,这与变法初衷背道而驰。
君上务必停手,务必终止。
否则,秦国变法,将名存实亡。
君上与臣,情同手足。
若非执掌公器,你我便是刎颈之交。
若非秦国护法大业,君上若去,卫鞅将义无反顾地刎颈同死。
可君上如此厚待卫鞅,成全了一人之义,却毁了邦国大业。
卫鞅若坦然受之,无异于法治败类!
君上激切之时,极易偏离法治轨道捡起人治手段。
人治固然立刻见效,可同时也必然埋下动荡的种子。
嬴虔对臣有私恨,甘龙对臣有政仇,老世族视臣为仇敌,凡此种种,臣都知道。
可无论何人,只要他不犯法,他便是国人;只要他犯法,便决然依法惩处,有多少惩处多少!而君上之举,实为违法密杀!就算杀得几个领头人物,实则后患更深。
他们的族人、家人、同路人都会认为被杀者死的冤枉,他们随时随地都会卷土重来。
君上明锐,此举不是弄巧成拙吗?君上啊,国有二法,国之悲哀。
十一
世间还有另一种人他们从不盘算个人的生死归宿更不会以此作为进退依据
国家要强大就是要付出血的代价
民众的血贵族的血
战场的血刑场的血
壮烈的血冤屈的血
国家就是一颗大树
国人要敢于用鲜血浇灌
方能茁壮参天延绵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