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健康养殖技术

水产健康养殖技术

水产健康养殖技术一、主要水质指标对鱼类养殖的影响1、溶氧。

鱼是利用鳃呼吸的水生动物,通过呼吸水中溶解的氧提供生存和生长。

水中溶氧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入水,一般只占水中溶氧量的1%~3%;二是加注新水补充氧气;三是浮游植物(藻类)光合作用制造溶氧,这是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占溶氧量的90%以上。

溶氧与鱼类生存、生长的关系极为密切,水体中溶氧高,可起到抑制和减轻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促进鱼类食欲、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发育。

如水中溶氧低,鱼类摄食、饲料利用率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水中溶氧低于2毫克/升,鱼的呼吸频率就会加快,能量消耗就会加大,长期处于低氧状态,鱼的生活机能将会减弱,行动迟缓,摄食不良,饲料利用率下降,生长受到抑制。

鱼类在水中溶氧低于1毫克/升,会引发浮头或翻塘死亡。

主要养殖鱼类要求水中溶氧量在4~5毫克/升以上,每天的最低值不能低于3毫克/升。

2、酸碱度(pH值)。

pH值能影响和改变水中胶体的带电状态,导致胶体对水中一些离子的吸收和释放。

pH值还影响水中氨和铵离子的平衡,使水质表现对鱼类不同的毒性。

pH值过高或过低,对鱼类都有直接的危害。

在pH值低于6.5的酸性水中,可使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载氧能力,造成生理缺氧症,引起鱼大批死亡。

pH值过高的水则腐蚀鱼的鳃组织,水中大量的铵(NH4)会转化成有毒的氨(NH3),产生毒害。

当pH值低于4或高于10.5时,鱼虾都不能生存。

养殖鱼类最适宜的pH 值为7.5~8.5,即在微碱性的水中生长最为理想。

3、氨。

食用鱼饲养期间,水中营养盐类有效氮较高。

有效氮包括总铵(离子铵NH4+、非离子氨NH3)、亚硝酸盐、硝酸盐三部分。

非离子氨主要取决于水的pH值及水温。

水温越高,pH 值高时,非离子氨含量高。

非离子氨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其危害主要干扰渗透压调节系统,破坏鳃组织的粘膜层,降低血红素携带氧的能力。

水中非离子氨含量0.02~0.05毫克/升为鱼类次致死浓度,0.2~0.5毫克/升为致死浓度,鱼虾类会急性中毒死亡。

发生氨急性中毒时,鱼表现为急燥不安,粘液增多,体表充血,鳃部和鳍条基部出血明显,鱼在水体表面游动,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大嘴挣扎。

养鱼水中非离子氨的浓度应低于0.02毫克/升。

4、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的中间产物,当其在水中达到一定的含量时,能迅速破坏鱼的鳃组织,使鳃细胞肿大、增生,它与鱼类血液中血红蛋白反应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发生黄血病或褐血病。

养鱼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浓度应低于0.2毫克/升。

5、透明度和有机物耗氧量。

透明度和有机物耗氧量(COD)反映水中含有浮游生物的多少。

一方面浮游生物为滤食性鱼类(鲢、鳙鱼等)提供生物饵料,另一方面对稳定水质起着重要作用。

高产鱼塘,池水适宜的透明度为25~35厘米,有机物耗氧量(COD)为10~20毫克/升。

以上所述,所谓“养鱼先养水”是硬道理,保持优良的水质环境是鱼类健康养殖、取得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鱼类健康养殖的基本方法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品种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建造适宜养殖的场所,选择和投放品质健壮、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良苗种,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通过科学管水、科学投喂优质饲料、科学用药防治病害和科学管理,促进养殖品种健康、快速生长的一种养殖模式。

鱼类健康养殖要做到“六巧”。

1、鱼池巧安排。

一是水深要适当。

研究表明,在满足鱼类生存和生长所需要的池塘水深基础上,水深每增加10厘米,每亩可增加鱼产量25公斤。

据此,一般成鱼高产池塘的水深以2~2.5米为宜。

当然水深也不是越深越好,池水深超过3米就是无效水体,因为水的底层水温、溶氧量都比较低,不利于鱼类生长。

二是年年要清塘。

鱼池要进行清塘亮塘,每年冬末初春在成鱼起捕后,先排干池水,加高加固池埂,铲除杂草,清除过多的淤泥,淤泥厚保留15厘米左右,然后让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晒和冰冻,通过矿化杀灭致病生物,再每亩用生石灰100~125公斤全池泼洒消毒,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三是水系要配套。

高产鱼塘要具备完善的水系设施,最好有独立的注排水条件,做到单排单灌,排灌自如。

同时配备增氧机,一般每亩装机容量为0.3~0.6千瓦。

养鱼水源要清洁优良,水质无污染,水的各项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最好使用无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污染的河流、湖泊和沟渠水源。

四是鱼畜要结合。

池塘养鱼要进行鱼、畜、禽综合开发,形成生态养殖,并开辟青饲料地种植鱼草。

一般每亩鱼塘配养2头猪、30只鸡或者鸭、3分草地为好。

1头猪年产粪肥2500公斤,可转化成鲜鱼80~100公斤;1只鸡或鸭年产粪肥40公斤,可转化成鲜鱼8~10公斤;1亩鱼草年产量5000~6000公斤,可转化成鲜鱼250~300公斤。

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鱼产量,增加养殖效益。

2、鱼种巧放养。

一是品种要选好。

要选择市场俏销、价格较高、消费者喜爱的鱼作为主养品种,并搭配混养7~8种鱼,充分利用水体上、中、下三层之分的生态位,进行立体养殖。

鱼种放养规格宜大,最好投放隔年鱼种,要求规格基本保持一致,体质健壮,反应敏捷,体型匀称,体色鲜亮,鳍条鳞片完整。

二是鱼种要早放。

俗话讲:“腊水放养,鱼种猛长”,这很有科学道理。

鱼种及早放养,可以提早适应环境,早开食早生长。

适宜鱼种放养的水温为7~8℃,这时鱼的鳞片紧,活力弱,病菌致病力差,捕捞、搬运等操作不易使鱼体受伤,对投放鱼种十分有利。

一般鱼种放养的较佳时期是3月上、中旬以前,选择晴天进行投放,温度过低或阴雨天不宜放养,以免冻伤鱼体。

三是密度要合理。

要根据各种鱼的生活习性和食性,结合市场需求,采取多品种、大规格合理密养混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实现高产高效。

养殖密度与池塘水源、水质、配套机械、养殖品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关。

基本原则是:池塘水源、水质条件和增氧机械配套好,养殖密度可大些,相反,密度则小;集群快,抱食能力强的鱼,密度可大些,相反,密度则小;耐氧能力强的鱼,密度可大些,相反,密度则小。

3、肥料巧施用。

池塘清塘清毒后,在鱼种放养前的7~10天要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发酵的人畜粪300~400公斤,然后注入新水,培育浮游生物,提供天然饵料。

鱼种放养后,要适时追施肥料,确保水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及其旺盛的生活状态。

4~6月以施有机肥为主,一般7~10天施肥1次;7~9月高温期少施或停施有机肥,改施化肥,一般4~6天施肥1次。

施粪肥一定要先经发酵腐熟,每亩每次施100公斤左右,可以小堆堆放在池角或全池泼洒;化肥一定要先溶化于水中,然后均匀泼洒于水面,每亩每次施尿毒1~1.5公斤或碳酸氢铵3~5公斤、过磷酸钙2.5~4公斤。

追施肥料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并做到“四看”施肥:一是看季节,春季和秋末可多施,夏、秋高温阶段应少施。

二是看天气,天气晴朗可适当多施,阴雨天、闷热天要少施或不施。

三是看水色,水色过淡、透明度过大应多施,反之则少施或不施。

四是看鱼况,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可多施,以养草鱼或青鱼为主的池塘应少施;日出前鱼类有轻浮头或不浮头可适当多施,鱼浮头比较严重要少施或不施;鱼吃食旺盛、生长及活动正常可适当多施,鱼吃食不旺或暴发鱼病时要少施或不施。

4、饲料巧投喂。

一是饲料要优质。

投喂配合颗粒饲料要使用全价饲料,即营养成分全面、营养指标全价。

目前养殖的鱼类要求配合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在25%~45%之间,一般草食性鱼类要求饲料含粗蛋白质为25%~30%,杂食性鱼类为30%~35%,肉食性鱼类为35%~45%,饲料系数一般为1.5~2.0。

投喂种植的苏丹草、黑麦草、鹅菜等青饲料饲养草、鳊鱼,饲料系数为20,水草饲料系数为80~100;使用豆饼喂鱼饲料系数为3,菜饼为4.5,糠饼为5。

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优质饲料喂鱼,尽可能降低饲料成本。

二是数量要充足。

投喂量应根据放养品种、规格、密度、吃食鱼计划增长倍数和饲料系数来确定,既不能让鱼敞开吃,也不能让鱼不吃好。

早春时节,当水温上升到8℃以上时就要开食,晴朗天每天投喂1次,适当投喂一些精饲料,如养有草、鳊鱼等草食性鱼类可按其体重的3%~5%搭配投喂草料。

3~4月投喂草料量为草食性鱼体重的10%,投喂精料量为吃食鱼体重的2%~3%。

5~6月投草量逐渐增加到草食性鱼体重的20%~40%,7~9月生长旺季投喂草料量为草食性鱼体重的50%~80%,投喂精饲料量为吃食鱼体重的3%~5%。

三是操作要均匀。

投饵要做到不时多时少、时饱时饥,这不仅有利于鱼类的正常生长和疾病防治,而且还能提高饲料效率。

投喂颗粒饲料,要坚持“少—多—少”和“慢—快—慢”的原则,让所有的鱼均匀摄食饲料。

四是投喂要合理。

要选择一天中池水溶氧量较高的时间投喂饲料,这样有利于鱼类的摄食和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

一般池塘养殖普通鱼类每天投喂2次,按池塘溶氧比较高的时间选择上午9~10时和下午4~5时投喂,以青饲料2小时吃完,精饲料30分钟吃完,让鱼吃至“八成饱”为宜。

投饲要做到青精结合,先青后精,按照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方法投喂。

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掌握和调整投喂量:首先是观察摄食情况,投饲后鱼很快吃完应增加投喂量,长时间未吃完则应减少投喂量;其次是观察天气情况,天晴适当多投,阴雨天、天气突变、闷热或无风有雷阵雨时少投或不投;再次是观察水质情况,水质嫩爽、水色好、溶氧充足可多投,水质欠佳、水色过淡除施肥外可增加投饲量提高池水肥度,否则应少投。

5、水质巧调控。

池塘养鱼常见有6种水色:①茶褐色水,这是养鱼生产中理想的水色,浮游植物以单细胞硅藻、隐藻为主,饵料生物的数量和质量都好;②黄绿色水,这是养鱼生产中第二种理想的水色,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绿藻次之,对鱼类生长有利;③淡绿色水,这是养鱼生产中第三种理想的水色,浮游植物以单细胞绿藻、裸藻为主;④蓝绿色水,这是养鱼生产中应尽量避免的水色,浮游植物以多细胞蓝藻主为,水质浑浊,对养鱼不利;⑤红色水,这也是养鱼生产中应尽量避免的水色,池水浓淡分布不匀,成团成缕,对养鱼极为不利;⑥灰色水,这也是养鱼中应尽量避免的水色,这种水色表明水质已恶化。

水质调控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好水源。

水源必须无污染,水质清新,进水口加密网(40目)过滤。

二是合理施肥培水。

施足基肥,及时追肥,利用生物增氧。

三是适时注换新水。

6~9月每7~10天注1次新水,早春和晚秋每10~15天注1次新水,每次加水深20~30厘米。

水质恶化时及时换水,先排底部水,然后注入新水,换水量为池水的1/5~1/3。

四是改善水质。

每15~20天,每立方米水体使用生石灰10~15克化水全池泼洒1次调节水质;每20天施用1次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优化生态环境,保持池水“肥、活、嫩、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