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的诗歌中,总是少不了金陵,秦淮河这些意象。
金陵作为六朝古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时代更替、朝代兴亡的感觉。
这方面的诗歌很多,王士祯的秦淮杂诗和杜牧的泊秦淮虽都是抒发了盛衰兴亡之感,但是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秦淮河流贯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馆舞榭特盛。
清顺治十八年(1661),王士禛在扬州任推官,有事往金陵,居秦淮之侧,作《秦淮杂诗》一组二十首,所咏皆秦淮之事。
抒盛衰兴亡之感,感秦淮旧事。
本诗为组诗的第一首,总写到秦淮河的感受。
首联突兀而起,写诗人在金陵秦淮河边的一种低回哀婉的情愫。
“秣陵”,秦时改金陵邑为秣陵,即今之南京。
诗人来到秦淮河,直述其“肠断”、“梦绕”,吧个人的情感赤裸裸地袒露出来。
依之常理,没有牵肠挂肚的伤心事,不能“肠断”;日无所思,“梦绕”亦无从谈起。
但诗人因何念“年来肠断秣陵舟”,又何以情牵梦绕于秦淮水上楼,诗中并不明示,下一联反转以写景衬托此情:“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烟雨迷蒙,乃是江南春色的一大特征,但“十日雨丝”,是否由给人以“淫雨绵绵”之嫌呢?不同的心境感受自然迥异。
诗人的感受即十分奇警:原本给人以特殊美感的浓浓春景,此刻在他眼里却如“残秋”一般让人倍凄冷了。
强烈的反差,愈加映衬出诗人在秦淮河畔情绪的低落凄哀,使得整首小诗韵致浓郁,愁肠千回。
明显流露出对朝代更替、物换星移的感叹和对前朝消亡的悲哀。
如果再联系到诗人的生活阅历,是可以揣测本诗是伤悼明亡之意的。
王士禛在明代度过童年,他的祖父、父亲作为明遗民都入清不仕、隐居乡里。
王士禛他来到南明故都金陵,览旧朝之风物,感念秦淮水上楼昔日之繁华,萌生今不如昔的吊古怀旧之情亦属自然。
虽然仅就本诗而言尚不凿实这一点,但诗中所透出的伤感情绪,置之于清初明亡不久,明遗民甚众之际,它是极易勾起人们与吊明有关的联想和共鸣的。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
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
[说明]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
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
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
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