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蟾蜍实验报告

蟾蜍实验报告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生命科学院张茜 111070094一、实验目的意义两栖动物绝大多数都是对人类有益的,例如消灭害虫、作药用资源等等。

蟾蜍作为医学、生理学重要的实验动物则使用更为广泛。

通过观察两栖类外形、皮肤、消化、呼吸、泄殖和循环等系统,了解两栖动物z 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实验中常用组的准确取材。

重点:了解在摄食方式、营养、呼吸、排泄、生殖及血液循环器官系统的形态特征。

难点:理解两栖动物了解两栖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的各个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二、实验对象的获得与麻醉获得途径主要是由野外捕获或从特种养殖场购买(如牛蛙养殖场)。

抓取方法: 抓住其后腿,有经验者也可抓住其身体或借助一块布来抓,因蛙体表粘滑且蟾蜍体表有毒液分泌。

麻醉:两栖类皮肤有渗透性,放入含麻醉剂的溶液中就很容易麻醉。

0.1%的甲磺酸—三卡因(ms—222)水溶液在几分钟内即可麻醉动物,所需时间因身体大小而异。

也可用呼吸性麻醉剂,将蛙或蟾蜍放进玻璃罩或标本瓶内,同时放人浸有乙醚的棉花,几分钟后,即可发生作用。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一)外形观察将活蛙(或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蛙(蟾蜍)的身体,可区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1.头部头:呈扁等腰三角形。

眼睛:在头两侧,稍向背部突出,有上下眼睑。

瞬膜:在下眼睑的内侧,为一半透明的薄膜,该膜向上延展可覆盖眼球。

外鼻孔:两眼的前方,近于头的前端的一对小孔内鼻孔:拉开下颌,在口腔顶壁的前端有一小孔鼻膜:在外鼻孔外缘的一对瓣状膜口:头端腹面有一很大的横裂鼓膜:眼后有一明显的褐色而稍下凹的圆形膜,是中耳腔与外界接触的地方。

蟾蜍的鼓膜较小,不明显耳后腺:蟾蜍鼓膜后上方有一对椭圆形的隆起,是由若干毒腺集合而成的,故又叫毒腺。

在受到压挤时,可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粘稠液,经加工之后即为中药“蟾酥”舌:在下颌前端内侧着生一柔软粘滑的舌,折向口腔内部,用镊子轻轻将舌拉出展平,可以看到蟾蜍的舌尖钝圆状。

舌底有淋巴间隙,分泌的淋巴液可使舌经常保持粘滑轻触其眼睑,观察上、下眼睑是否全动,瞬膜怎样活动2.躯干部蟾蜍尚无明显的颈部分化,后端腹中央处有一小孔称泄殖腔孔。

3.四肢前肢:从近体侧起,依次为上臂、前臂、腕、掌和指。

前肢有4指,观察指端形状,是否有爪,是否等长,指间是否有蹼。

婚垫:雄性的第一指(拇指),内侧的一膨大的突起,是由粘液腺集合形成的,便于交配时拥抱雌体,故生殖季节发达。

后肢:由近体侧起,依次分为大腿(或股部)、小腿(或胫部)、跗、蹠和趾五部分。

后肢具五趾。

注意各趾的长度是否相同,趾端的形状髁状距:在第一趾(拇趾)内侧的一较硬的角质化突起4.皮肤蟾蜍背面皮肤呈暗黑色,粗糙,有若干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但头的背部平滑无瘰疣,腹部及体侧呈浅黄色,间有黑色花纹,分布有较小的疣,故腹面较粗糙。

蟾蜍的皮肤腺有粘液腺和较多的毒腺。

粘液腺的内腔中空,毒腺的内腔呈颗粒状。

蟾蜍真皮的致密层上续海绵层,下接淋巴间隙,由于有淋巴间隙存在.皮肤除个别地方外,和肌肉联接的不紧密,很容易剥离下来。

(二)消化系统蛙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及其附属的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肠和泄殖腔等,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

1.口腔:剪开蛙的口角,使口张大,令口腔全部露出。

内鼻孔:为口腔顶壁前方外侧的一对椭圆形的孔,通过鼻腔与外鼻孔相通。

耳咽管孔:位于咽腔的后端,颌角附近有1对大孔,与中耳相通。

喉门位于下颌的后部,为口腔后方的1条纵裂缝。

食道开口:咽的最后部位是食管的开口,与咽腔之间无明显界限。

打开蟾蜍的体腔2.食道很短,开口于喉的背面,下端与胃相连。

3.胃位于体的左侧,形状稍有弯曲,前端略粗,后端较细,并有一明显的紧缩分,此即幽门,为胃与小肠的交界处。

4.肠:分小肠与大肠。

小肠又由十二指肠和回肠组成起于胃后,弯向前方的一小段为十二指肠自十二指肠向后折,经过几次回旋而达大肠的部分为回肠。

大肠膨大而陡直,开口于泄殖腔。

5.泄殖腔:较大肠短小,为汇集肛门,输尿管和输卵管(雌蛙)的管道。

6.肝脏位于胸腹腔的前端呈红褐色,由较大的左右二叶和较小的中叶组成。

肝脏背面、左右二叶之间有一绿色球形的胆囊,内贮胆汁。

7.胰脏为一不规则的淡红色或黄白色的管状腺,在胃与肠之间。

把肝、胃和十二指肠翻折过来指向前方,即可看到胰脏的背面。

(三)呼吸系统成蛙为肺皮呼吸。

肺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口腔、喉气管室和肺。

1.喉气管室:由喉门向内的一条短粗的管子。

2.肺:为1对近似椭圆形的薄壁囊状物,内壁为蜂窝状,密布血管并具有弹性。

(四)泄殖系统1.雄性泄殖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精巢、脂肪体各一对以及膀胱。

肾脏为1对暗红色扁平的器官,位于体腔的后部,贴近脊柱的两侧。

肾的腹面镶嵌着一排橙黄色的肾上腺,为内分泌腺体。

输尿管由肾的外缘近后端发出,开口于泄殖腔的背侧。

此管兼充输精管之用。

膀胱连附于泄殖腔的腹面,生于体腔后端腹面中央,为一薄壁的两叶状囊。

精巢位于肾脏的腹面内侧,近淡黄色,卵圆形,其大小常因个体与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

白精巢发出的输精小管与输尿管相通。

脂肪体在生殖腺的前端,黄色,指状,其体积大小随季节不同变化很大。

2.雌性泄殖系统雌蛙的排泄系统与雄蛙相似,但其输尿管只作输送尿液之用。

生殖系统包括1对卵巢,1对输卵管和子宫。

卵巢位于肾脏前端背面,大小形状因季节而变化,生殖季节极度膨大,内有许多黑色球形卵。

卵巢外壁有许多皱褶。

输卵管为粗大而迂回的管子,位于卵巢的外侧。

前端开口紧靠着肺底的旁边,状似漏斗;子宫输卵管后端膨大成囊状的部分,子宫开口于泄殖腔的背面。

(五)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及淋巴系统等。

成体的心脏居锁骨稍前方,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圆锥形心室组成,外被围心囊,由心室腹面右上角通出的淡色的管为动脉圆锥;心脏背面有一个三角形的腔,称静脉窦,静脉窦开口于右心房。

篇二:生理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姓学系组同组姓名号别别名蟾蜍骨骼肌生理2015年5月7日实验室温度实验日期一、实验题目蟾蜍骨骼肌生理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二、实验目的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2)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三、实验方法1、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

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

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

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2) 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

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 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张力换能器。

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覆盖神经肌肉,保持湿润。

但标本盒内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

4) 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

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

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搭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

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出现软件自动设置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但需要将“采集频率”修改成“20khz”,扫描速度仍然是“1.0s/div”。

界面的采集通道默认为rm6240b面板上的通道1.刺激模式自动设置为强度递增刺激,起始强度为0.02v(可根据标本特性灵活选择) 2) 检查装置连接正确后,点击“开始记录”,屏幕下出现扫描线,软件处于记录状态。

(主义不要点击“开始示波”,在示波状态下,文件不能保存。

)扫描线如偏离零点较远,需要调零:将换能器与标本盒的棉线放松,旋转换能器的调零钮,使基线恢复零点。

3) 将换能器连接的棉线拉直,如果基线偏移零位(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会影响基线位置),不必去管(不必重新调零,测量时,将偏移量减去即可)。

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一定时间间隔自动输出单个刺激方波,后一次比前一次强度递增。

将“刺激标注”激活,显示出每次发放的刺激的强度。

屏幕上应出现一系列由刺激触发的肌肉收缩曲线,同时可以观察到标本盒中肌肉的收缩。

注意文件的保存(不要移动标本盒与换能器的位置,即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保持固定。

此要求也适用于ⅱb和ⅱc。

) 4) 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

5) 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

并确定最大收缩所对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最适刺激强度)。

记录下收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

(注意在测量时。

需将波形适当展开,确保测量数据更准确。

) 6) 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单个肌肉收缩分析(确定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1)将ⅱa实验得到的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曲线展开,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2)至少测量三次。

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三个时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和4,保留通道1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号和肌肉动作电位信号。

示波状态下修改参数设置:采集频率20khz;通道1:通道模式为张力,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度7.5g(可根据收缩幅度合理选择),放大器时间常数设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通道2:通道模式为生物电,扫描速度400ms/div,灵活度2mv,放大器时间常数0.001s,滤波频率1khz。

刺激模式为串单单刺激,波宽1ms,延时20ms,选择一定的刺激脉冲个数(10-60个,避免让肌肉受到过多刺激)和刺激强度(阈上刺激强度即可,不必达到最大刺激强度,避免收缩幅度过大,超出换能器量程)。

2) 点击“开始记录”,软件进入记录状态。

3) 记录过程中逐渐提高刺激频率,在一定的刺激频率下,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此频率连续发放设定的刺激脉冲个数,肌肉出现相应的收缩。

4) 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确定肌肉收缩的最小融合频率,观察肌肉动作电位与收缩的关系。

5) 观察不同频率引起肌肉收缩的幅度变化。

四、实验结果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图1. 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图表1 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关系表刺激强度(v)0.18 0.19 0.20 0.21 0.22 0.23收缩强度(g)0.00 1.49 3.31 4.79 6.07 7.46刺激强度(v)0.24 0.25收缩强度(g)6.967.35 7.45 7.59 7.69 7.510.26 0.27 0.28 0.29根据上表可绘制下图,曲线图能更加直观的显示蟾蜍骨骼肌收缩强度随对腓肠肌刺激强度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