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中产十大标准发布 个人年收入至少20万

中国中产十大标准发布 个人年收入至少20万

中国中产十大标准发布个人年收入至少20万2011年04月19日12:01来源:LED环球在线欢迎发表评论字号:跻身中等收入国家……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历史证明这个阶段是中等收入国家能否完成产业升级步入高收入国家的敏感阶段。

也就是说,一个经济体能否从慢车道切至快车道的决定时期。

推荐阅读[热点] 经济危机中保护金钱才重要黄金才是金钱买房杀价秘笈∙居民理财需求很饥渴∙稳字当头时刻提防黑天鹅出现∙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稳健一枝独秀∙另类理财辟蹊径实物保本有风险∙白领支招年底香港血拼购物“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最早由世界银行在2006年提出,意指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对于它们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是不适用的,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制约,人均国民总收入难以突破10000美元的上限,很容易进入经济增长阶段的停滞徘徊期。

经济学家汤敏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总结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过度城市化、产业升级障碍、资本开放危险,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金融危机……从人均GDP两千美元到一万美元似乎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有些国家走了20多年还没到。

如果能像韩国的发展速度,2020年中国就可以进入人均GDP10,000美元的“高收入”阵营;但如果像东南亚、拉美国家那样没有处理好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也可能最终陷入“5000美金怪圈”。

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通过引领技术进步和廉价利用全球资源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也能实现目标。

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所要面临的第一个巨大问题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0.4这个贫富差距警戒线,达到了0.47(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有些学者更是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5。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导致内需不足,增长乏力。

更会造成社会动荡、社会不公平等问题。

”中等收入与富裕阶层的差距越来越大,相对低收入阶层的优势却在不断消失。

过去30年,中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它既归功于一系列政策上的变革,也归功于全球化和生产外包转移的大趋势,而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人口红利是保证这一趋势下劳动力优势的必要条件,但如今,这种优势似乎已接近尾声。

据联合国测算,预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于2014年左右将进入实质性短缺状况,至2017年,劳工需求达到8.37亿人,供应8.19亿人,就业市场静短缺达到1760万人。

另外,老年人口抚养比在2008年已经达到一个历史性的低点,未来将显著提升。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东就表示:“就业市场的逆转,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始退色,从过往新兴国家的经历看,刘易斯拐点之后,低端工资无一例外地会出现一次持续的飞涨。

”也就是说,未来几年中国的低收入人群与中等收入阶层的差距将越来越小,现实的情况不仅表现在普通农民工收入已经接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甚至还表现在部分技术工人的收入已经超越普通白领的收入。

中等收入离中产阶级有多远……中等收入国家下的中等收入阶层并不等同于中产阶级,因为中产越来越倾向于对一类人群综合生活状态的评价,比如你住的房子的房价,是否住在体面的楼盘,你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而这些软硬实力的评价标准无法统一也不好界定,所以用收入水平这一单一标准来考量,既简单又符合现阶段的国情。

关于中等收入阶层收入标准的界定,来自2005年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一份抽样调查。

测算的起点依据是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GDP起点(3470美元)和上限(8000美元),要将这两个数据转换为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指标,牵涉到三重换算: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间的换算,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换算,购买力评价标准换算。

但对于购买力评价标准这个最重要的指标“在我国是保密的,不能公布”。

根据三重换算而来的收入参考标准,家庭年均收入下限6.5万元,上限是18万元左右,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较大,最终被界定出来的标准是6万-50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在研究中产阶级特征的过程中,采用社科院2006年的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出当年的人均收入,并确定人均收入的2.5倍作为划分“高收入者”的收入标准,把平均收入线至平均收入线2.5倍之间的人群定义为“中等收入者”。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试着总结这一阶层的特点:收入的来源的主体是工资薪金收入拥有较高学历,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回报有能力支付中等水平的个人及家庭消费,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为满足家庭成员丰富的文化精神需求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

国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同样危机四伏。

无法改变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异,又躲不开成本不断的加大的住房、生活、教育、养老开支,更因为收入水平的原因得不到“保障性福利”的支持,富难穷亦难。

摆脱你的中等收入身份……2007年的《世界财富报告》告诉我们,全球百万富翁中有36%通过拥有企业或企业出售获得财富,22%源自工作的高收入,20%通过继承,11%通过投资,9%来自股票期权,2%通过其他渠道。

所以,我们中的大部分离开“中等收入”这条窄车道进入到“富有”快车道的途径明确而直接:像李彦宏那样办一家赚钱的企业、像任志强那样有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像汪小菲一样有个会赚钱的妈妈、向巴菲特一样会选公司、找到一个像马云那样的好老板……或者自己想办法。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创业的失败率是99%,但确实是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机会。

这里有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得现象:即使在市场低迷,回报甚微的情况下,富有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也会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富人的圈子利于他们了解相关信息,获得专业的技术和服务,此外,多渠道的财富来源和投资方式也是他们保持财富滚动的重要特点。

尤其是那11%,它表明不只有巴菲特,还有很难多人有概率通过对资本市场的熟悉而致富。

2004到2005年全球出现了快速的经济衰退,石油价格大幅上涨,通胀压力和货币紧缩政策拖累经济上行,但即使在这样低迷的时期,富翁人数依旧增加了6.1%,总资产增加8.5%。

最后,是属于0.2%的建议:既然人均GDP3000美元困扰着经济和制度,那么选择一个人均GDP10,000美元的经济体工作和生活就意味着跳出了循环,就如另一车道。

当然,这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方式,但我们看中的是你能给自己提供多少种解决方案。

面对危机和困惑,我们也许没必要武装到牙齿,但首先需要武装头脑,然后寻找机会。

“忐忑”的夹心层张爱玲在《钱》一文中讲:“有些东西我觉得是应当为我所有的,因为我较别人更会享受它,因为它给我无比的喜悦。

眠思梦想地计划着一件衣裳,临到买的时候还得再三的考虑着,那考虑的过程,于痛苦中也有着喜悦。

钱太多,就用不着考虑了;完全没有钱,也用不着考虑了。

”这种拘拘束束的苦乐便是中等收入的写照。

很多人经过一番打拼终于跻身中产,摆脱为稻粱谋之后,将面对一个美丽新世界,里面全是这般纠结拘束的苦乐。

膨胀的不仅是通货也许以前你也曾为物价痛心疾首,但晋身中等收入后,你可能还是会抱怨为什么拿不到物价补贴?但最让你揪心的,不是4袋苹果价格直逼苹果4代,而是银行存款正飞速贬值。

从前你根本无此烦恼,存款没多少,贬值无压力。

现在存款多了,如何让自己的财富跑过CPI才让人焦虑。

2010年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庭(94.2%)都不同程度地参与投资理财。

即便跑赢了CPI,也拉不下来笔直上升的支出。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一书深度访谈对象G12以亲身经历作证:他学生时代喜欢在夜市上买衣服、鞋子,现在则非专卖店不去,并不只是质量问题。

他坦言:“过去我们去的一些地方,现在都不去了。

现在你去买东西,你就知道你应该去什么样的地方,谁也不会为了贪图便宜而去那些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地方”。

言外之意,什么样社会地位的人就该在什么样的地方消费,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说:“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

”行为学决定了一个道理,因为膨胀的不只是通货,还有欲望。

当然,还有现实——陶冬在谈到所谓“刘易斯拐点”时认为:“从过往的新兴国家经历看,中国的劳动力供需状况将发生巨大的逆转,低端工资无一例外的会出现一次持续的飞涨,而基础工资上涨的常态化,会带来通货膨胀的结构性上扬,中烈度通胀可能持续存在。

”如今中国的通胀涵盖了两个方面:成本推进型通胀和输入型通胀。

中国银河证券宏观经济学家左晓蕾女士表示,2010年CPI通胀抬头主要源于食品价格上涨。

进入2011年,非食品价格上涨也显现出迅猛的态势,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居住类成本上升,以及前期货币高发导致的流动性过剩。

为缓和通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政策,包括上调利率、增加农民种粮补贴、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为低收入人群给予现金补助以及提供公租房等——显然,这些措施的直接作用与中等收入无缘。

事实上,中等收入在面对通胀时扮演了最大的“内心恐慌者”?这是由于他们既无法像高收入群体那样通过灵活调整或增加资产配置标的的类型、结构、比例来对冲掉一些通货膨胀的影响,也不能像低收入群体那样受到政策的“偏倚”。

除了房子,一无所有我们最喜欢列一张家庭的收支表,能清楚的看到你赚的钱都去了哪里。

什么是最大的支出?什么又是最大的压力?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房子。

据统计,80%以上的中等收入家庭(已婚)拥有自己的房产,首付、按揭、持有成本,都以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买了房子,工资的一半交了房贷,新买的车也不能开了。

原本还算轻松的生活,完全变了模样。

”北京某风投公司项目经理对此表示苦恼。

社科院刘博士对记者说:“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买房;收入限制决定了他们必须贷款买房”。

在中等收入范围内,收入多比不上一个好的买房点。

让中等收入家庭忧心的不仅仅是买房背上了沉重的负债,更可怕的是,在通胀的大背景下,他们很可能成为政府紧缩政策的牺牲品,步步紧逼的加息会让因房子而负债累累的中等收入家庭苦不堪言。

“谈不上富裕”的税赋一位网友在微博中晒出自己2010年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2010年收入额:187774.00;已纳税额:20558.01;扣除税款和其他扣除项,实际收入:136979.01。

从这份纳税申报表来看,作为一个年收入不到19万的中等收入者,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一项就占总收入的11%,个税和其他扣除项(如国家规定的各项社保费用)相加,大概要占到他总收入的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