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居易禅诗欣赏

白居易禅诗欣赏

白居易禅诗欣赏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 )出生在山西太原一个世习儒业的书香之家,其 祖父辈都是明经科出生的小官员。

生性聪慧的白居易从小就 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六岁就学写诗,九岁就可以辨 别声韵,并且他青少年时期学习很刻苦:“昼课赋,夜课书, 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灵秀 的天资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使白居易早年就显露出优秀的 文采。

他十六岁时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离离原上草,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至尉,不久召为翰林学士,任左拾遗等要职,曾颇受唐宪宗 皇帝的信任和优待。

后来因为政治斗争被贬为江州司马和忠 州刺史。

后又曾经奉召回京担任中书舍人、秘书监、刑部侍 郎等要职,并曾外任杭州和苏州的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 都洛阳等,七十五岁时终老于洛阳。

相传白居易去世后,唐大中皇帝以诗悼之: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风格质朴晓畅,他在世时就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如他自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 建 ” 情。

”白居易经由科举考试而进人仕途, 九岁成为进士,岁时以“拔萃”登科,为秘书省校书郎,五岁为周 章已满行人耳,度思卿一怆然。

”白居易的诗,感情真挚,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

士庶、僧徒、孀 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白居易的名篇丽句和诗集当时还流传到日本、 新罗 (今朝鲜)、日南(今越南 )、契丹等国,“白居易讽谏集,契丹主亲以之。

”从公元9 世纪起, 白居易的本国字译出, 诏番臣读诗对 日本文坛的影响持续了约四百年,很多大臣、贵族、文人都 将学习白诗作为必备的文学修养,把吟诵白诗当作显示博学 和高雅的方式。

日本的《江谈抄》 等古籍就记录了嵯峨天皇、 醍醐天皇、村上天皇等喜读白诗并与大臣讨论白诗的轶闻。

有许多日本诗人和作家都从白诗中汲取过营养。

如平安时代 最著名的女作家紫式部和清少纳言,俳句大师松尾芭蕉和与 谢芜村等都是白诗的爱好者。

直至现代,仍有不少日本人喜 爱白诗。

如日本前首相片山哲就是一位白诗爱好者,他还编 译出版了《大众诗人白乐天》及续篇。

白居易有着很深厚的佛缘, 是个笃信佛法的居士。

如《旧世,屡忧患,胸中了然照诸幻之空也。

”《五灯会元》 卷四载: 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 刚宝戒。

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

十五年,牧 杭州,访鸟窠法师,有问答语句。

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己在《与元九书》 中 云:“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 凡乡校、 。

” 唐书白居易传》云:“ 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

”苏辙《书 白乐天集后二诗》 中云:“乐天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既涉上大慧,演出教理……凡守住处,多访祖道,学无常师。

”白居易亦自云:“予早岁与钱君同习《金刚三昧经》”“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

”并曾作诗说自己前世应是个僧人:“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

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他自撰的墓志铭亦云:“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

”等等。

白居易一生中兼修佛教禅宗、净土宗,同时也信仰密宗、华严宗等其它佛教宗派。

(白居易故居考古发掘出土的石质残经幢上刻写的《大悲心陀罗尼》和密宗咒语《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考证为白居易所书写。

)如他的诗作所云:“官秩三回。

”“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

”高僧。

”他很喜欢参访一些德才兼备、气质超凡脱俗的高僧大德。

他于贞元年间师事东都洛阳圣善寺法凝禅师,求得“观、觉、定、慧、明、通、济、舍”八字心要,并且“由是人于耳,贯于心,达于性,于兹三四年矣。

”还根据自己的修学心得和体悟写作了“八渐偈”。

他曾四度至长安兴善寺问道于大彻禅师,参究南宗禅。

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忠州时,常学习坐禅,并与兴果寺神凑禅师、东林寺智满禅师等交往密切。

白居易师从马祖道一的洪州禅传承弟子佛光如满禅师,两人的师徒情谊延系了三十五年之久。

他后来施巨资修复洛阳香山寺和香山寺经藏堂,藏进“新旧大小乘经律论集,凡五千二百七。

”卷。

”并和佛光如满禅师在香山寺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他临终时遗嘱家人把他安葬于香山如满禅师灵塔之侧,把佛教当成了自己生命与灵魂的归宿。

白居易认为:“文之用大矣哉!国家以文德应天,以文教牧人,以文行选贤,以文学取士,二百余载,焕乎文章。

故土无贤不肖,率注意于文矣。

”他写了不少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诗,晚年时还将自己的文集供养给庐山东林寺、洛阳圣善寺、苏州南禅院的千佛堂、龙门香山寺等收藏,并且发心: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

”他愿将来自己生生世世能以文学的生花妙笔来弘扬佛教正法的妙理。

从白居易的很多诗作来看,他是一个“世缘终浅道缘深”“身不出家心出家”的菩萨道行者。

正如白居易朋友陈鸿的《长恨歌传》中云:“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白居易是一个多情善感,富于诗人浪漫气质的人。

他对美好的山川花草树木、清风明月的良辰美景别抱一份怜爱珍惜的情怀。

如他抚惜群芳丛中那些寂寞开放的花:;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今日多情唯我到,每年无故为谁开”“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白居易的一生经历德宗、顺宗、宪宗、宗六朝。

他曾经历青少年时代的干戈战乱和南北“奔食”的颠沛流离,少年丧父和中年丧母的悲痛,两个兄弟的早夭和四个子女的相继夭折,众多好友的先逝,宦海的沉浮等,一次次伤痛的生离死别,“朝承恩,暮赐死。

”危险的仕途,人情的冷暖,使心灵敏感的诗人不由得叹惋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其诗篇对时光飞逝、青春难再、老之将至的伤叹俯拾皆是:“今朝复明日,不觉年齿暮。

白发逐梳落,朱颜辞镜去。

所怪少年心,销磨落何处。

”“但恐镜中颜,今朝老于昨。

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 “坐愁树叶落,中庭明月多。

”而千百年来令人们执着地孜孜以求并赋予很多浪漫幻想的爱情,也同样是虚妄不实、无常易逝的假象。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有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的山盟海誓,而在渔阳颦鼓动地而来的国家战乱时期,面对六军不发的危急,唐玄宗也只能下令赐死杨贵妃,“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痛失贵妃之后衰老的玄宗皇帝,面对宫苑中的春风桃李,秋雨梧桐,落叶满阶,是难以排遣的寂寞凄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而转世投生在缥缈仙山间修道的杨贵妃,也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天上人间难以相会。

而在世俗人的生活中,虚幻无常的爱情给人们带来的,往往是身心的伤害和痛苦。

如“容德俱如玉”的少妇,因为富贵丈夫的薄恩和群妾的谗言,“何意掌上玉,化为眼中砂。

”而在“凉风飘嘉树,日夜减芳华。

”的秋季里伤感悲叹。

结婚不到五年的端庄少妇,“妾颜未改君心改。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被丈夫所嫌弃。

不谙世事的美丽少女,因为感动于一见钟情的恋人指松柏为誓的甜言蜜语而与之私奔,结果却受到夫家的刻薄对待,终至“出门无去处”“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陷入羞悲痛苦绝望的境地。

曾经“一曲红绡不知数”色艺双绝的琵琶女,年长色衰时,也只能“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她由繁华走到凄凉的失落与无奈,使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泪湿青衫,悲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对人生的虚幻无常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在他的诗作中多有体现,如:“恩爱元是妄,缘合暂为亲。

”“幻世春来梦,浮生水上沤。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世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 一缕鸿毛天地中。

”“进退者谁非我事,世间宠辱常纷纷。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早出向朝市,暮已归下泉。

形质及寿命,危脆若浮烟。

”“勿叹韶华子,俄成婆叟仙。

请看东海水,亦变作桑田。

”“掩泪别乡里,飘摇将远行。

茫茫绿野中,春尽孤客情。

驱马上丘垅,高低路不平。

风吹棠梨花,啼鸟时一声。

古墓何代人,不知姓与名。

化作路傍土,年年春草生。

感彼忽自悟,今我何营营。

”“花尽头先白,登楼意若何。

几时春日少,世界苦人多。

”“青青东郊草,中有归山路。

归去卧云人,谋身计非误。

臭世界终须出,香火因缘久愿同。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 欲把残花问上人。

”短暂无常的人生就像春天里的一场幻梦,所有的那些欢笑与哀愁,恩爱与别离,尊荣与衰亡,都只是随着缘起生灭而暂时地显现,如同飞鸟在天空中的印迹一样终究无处可寻觅。

在茫茫宇宙天地沧海变桑田的无尽时空之流中,我们不过百年的生命就像石火电光一样瞬息即逝,而人们不知道利用这么宝贵难得的人生来修心养性和行持佛教善法,却日夜为了名利而营营扰扰,身心奔波疲顿。

不知不觉间,美好的青春韶华已随风而逝,鬓发悄然染霜。

人生的无常危脆就像水上的浮沤,命运的沉浮不定如同业风中飘荡的一缕鸿毛,而世间的芸芸众生所承受的生命与心灵的痛苦往往是沉重而难以自拔的。

人们在一生中百般争夺算计,而别无选择地面临生死离别时,金钱与地位都是一丝一毫也带不走的。

野草萋萋的古墓坟丛里,曾经拥有花样年华的生命都已经化作泥土,只有棠梨花在晚春的轻风中寂寞地绽放。

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伤的时代,国事的兴衰治乱,多艰的世事和流逝的生命,爱情的迷惘失意,引发着诗人浓郁缠绵的落寞与伤感,和对短暂美好事物的追忆和叹惋: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对充满铜臭的现实人生空幻本质的体会与思索,使佛缘深厚的诗人希望能在佛教中寻找到生命的本真意义。

阶前娇艳的红芍药花的盛开与凋零,使心灵聪慧的诗人更加体悟到生命的无常与虚幻。

茫茫绿,野中,有通往清净的山间古寺的道路,诗人手持落花,来到远离尘嚣的寺庙中,向高僧请教色空不二的佛法妙理。

抖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

誓以智慧水,洗净烦恼尘。

不将 恩爱子,更种悲愁根。

”“觉路随方乐,迷途到老愁。

须除爱名障,莫作恋家囚。

”“惹愁谙世网,治苦赖空门。

”“能度衰苦厄。

”“不如回念三乘乐,便得浮生百疾空。

”“自我心 存道,外物少能逼。

常排伤心事,不为长叹息。

”“乱息归禅 定,存神人坐亡。

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

不动为吾志, 无何是我乡。

可怜身与世,从此两相忘。

”白居易深谙红尘世网中的种种痛苦和烦恼,而佛教博大精深的智慧与慈悲令他非常倾心和叹服,他在佛法中寻找到 了生命的答案和立身处世的精神支柱。

自从他虔心信佛以来, 佛教的智慧法水使他的烦恼尘垢渐渐消净,世情也日益淡泊, 少有再为世事伤心悲叹的时候。

而修学佛教禅定的身心清净 安乐的觉受更让他深刻体会到:只有佛教才可以帮助众生究 竟解脱一切生老病死的忧悲苦恼,最终到达涅槃的彼岸,而 贪恋执着世间的名利情爱只会让人们误入迷途,虚度宝贵的 人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