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操作规程1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目的通过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掌握全省林木种质资源现状与动态,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为制定种质资源长期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林木种质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2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的主要任务查清全省本土和引进林木种质资源的种类、面积、生存状况,客观反映林木种质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变化动态,分析与评价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现状,提出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的工作建议和长期规划。
3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的对象调查对象为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林木种质资源。
包括:1)野生林木种质资源;2)林木良种基地(包括种子园、采穗圃、母树林、优树收集区、试验林等)的种质资源;3)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树木园内的林木种质资源;4)林木品种(包括林木良种、农家品种等);5)古树名木;6)引进树种、品种。
4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的内容1)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古树名木,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树木园、物种园等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的科属种、数量和分布及群体信息、生长情况;2)林木良种基地、试验林等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3)林木品种的分布、数量、生长情况;4)引进树种、品种的来源、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5)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区域相关的自然地理等环境因子。
5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准备工作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开始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成立普查队伍,准备普查工具,收集技术资料,进行技术培训等。
5.1 成立调查队伍各地区要成立调查领导小组,并抽调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熟悉植物分类、森林调查、林木选育等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调查队,一个队由3—5人组成,可根据本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情况确定调查队数量。
5.2 准备调查工具调查工具主要包括以下4类,各地应在充分利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按普查队进行配臵。
1)全球卫星定位仪(GPS)、望远镜、罗盘仪、500万以上像素数码相机及存贮设备、计算器、测高器、100米测绳、30米皮尺、围尺、钢卷尺、土壤试剂、土壤刀或折叠多用工具等土壤调查器械等;2)调查用表、调查用图、铅笔、橡皮、中粗记号笔、文具盒、工作包;3)标本采集器械:采集桶、标本夹、砍刀、高枝剪、枝剪、生长锥、放大镜、吸水纸、台纸、透明纸、浸制试剂等;4)其他:药品、防护服、安全用具等。
5.3 收集技术资料需要收集的技术资料包括主要技术标准和相关成果资料。
5.3.1普查依据的技术标准《吉林省森林资源规划调查设计调查技术细则》(吉林省林业厅,200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1993);《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GB/T 11620-1996);《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GB 10018-88);《林木引种》(GB/T 14175-93);《林木采种技术》(GB/T 11619-1996);《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 17296-2009;《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龚子同主编,科学出版社,1995)。
5.3.2 相关成果资料1)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木良种基地、林木采种基地、植物园、树木园、品种园的档案资料,历次林木良种公告,选优、优树收集、引种驯化以及各类子代测定林、种源实验材料、建园(场)材料等技术档案;2)树木志、植物志、植物图鉴、植物检索表、地方志、植物名录、植物资源、森林资源和古树名木等资料;3)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档案、林相图以及林业区划等相关资料;4)五万分之一地形图、最新航片或卫片、《吉林省土壤分布图》和当地其它有关林业资料。
5.3.3 与普查有关的其它资料气候资料;地理资料;土壤资料;社会经济资料。
5.4 开展技术培训为准确掌握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方法和标准,省林业厅将集中对各地区调查技术骨干进行培训。
在这次培训之后,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再组织全体调查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6 划分普查单位地方林业以市(州)为统计单位,以县(市、区)为调查单位;森工林业以国有林业局为调查和统计单位;省林业厅直属实验局、保护局及相关参加普查的单位,各自作为调查和统计单位。
7 初列树种名录为搞好本次普查,省厅制定了《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初列树种名录》,名录中初步列出了66种乔木树种、13种小乔木树种、46种灌木树种和5种木质藤本植物,共130种调查树种。
同时列出了17种吉林省珍稀濒危树种。
各调查单位要根据《中国树木志》、《森林资源规划调查设计资料》和当地有关林业资料,在调查前参照《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初列树种名录》,初步列出当地应该有的树种,包括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等木本植物,并填写当地《初列树种名录》,供调查使用。
8 确定调查林分在各类林木种质资源的集中分布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进行较详细的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林分数量和面积应根据树种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等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集中分布面积在20公顷的,设1个标准地,21-50公顷的,设2个标准地,50公顷以上的设3个标准地;各小班面积均在5公顷以下且不相连的,可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小班设臵1个标准地。
9 本土树种调查方法9.1 调查对象以当地《初列树种名录》为基础,调查中发现的新树种、稀有群落也要列入,包括乔木、灌木、木质藤本。
分布不多、有发展潜力、未被大量栽培利用的本土树种是重点,必须查清具体分布地点、面积和种群状况。
9.2 调查内容树种、集中分布面积、起源及典型林分的立地因子、土壤类型、面积、树龄、林分郁闭度(或盖度)等级、各树种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或丛高)、冠幅、各树种在群落中的作用、种群状况、结实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9.3 调查方法利用《中国树木志》、《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初列树种名录》、《森林资源规划调查设计资料》和当地其它有关林业资料,结合访问、座谈等方式,首先查清调查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树种的集中分布范围和面积,然后在其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标准地进行典型调查。
对通过上述方法不能确定树种集中分布区的,可通过线路踏查的方式确定其集中分布区,然后在其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标准地进行调查。
9.3.1 线路踏查1)线路踏查确定原则充分考虑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林分特点,选择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比较复杂的地段,尽可能包括所有植物群落,并且具备土壤、植被代表性强的特点。
2)调查线的设臵要求踏查线路应先在地形图或卫片上设计,线路密度根据自然条件的复杂程度和植物群落的类型来确定。
a)在中东部山区坡面地段,踏查线路要与主山脊的分水岭走向垂直,从谷底向山脊沿海拔升高的方向设臵,也就是垂直等高线设臵;在河谷地段,踏查线路沿河岸由下游向上游设臵;b)在丘陵和平原相对高差不超过100米的地区,应根据调查区域的面积和对调查总体的控制程度,按南北向或东西向平行、均匀布设2-3条踏查线路;c)在沙区,踏查线路应考虑贯穿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丘间低地、滩地等地类进行设臵。
3)踏查线路长度和宽度踏查线路的长度按调查区域或林分面积确定,要求贯穿调查区域或调查林分;宽度要求山区河谷地段宽度为10米,丘陵平原地段为20米,沙区为30米。
4)线路踏查内容线路踏查的主要内容和需记载的事项如下:a)线路号、线路方向、调查段号、调查段起点和终点处的纵、横坐标及海拔高度;b)调查段内地形、林种、起源、土壤类型及小气候特征(光照强度、空气湿度)、天然更新情况、人为活动及自然灾害对林木的影响;c)调查段内的树种名称及多度。
在沿踏查线路进行调查时,把森林植物群落等主要调查因子相同的地段划分为同一个调查段。
对森林植物群落等主要调查因子有明显变化的地段,要分段进行调查。
以调查段为单位填写《线路调查因子登记表》和《线路调查段树种及株数调查表》,记载本调查段相关调查因子和各树种名称和株数。
调查段树种株数统计方法:在调查段上设长度100米的记录段,登记线路两侧各5米范围内,胸径5.0厘米以上的所有树种名称和株数(株数划“正”字表示),调查段长度超过500米的,则每超过500米再加设一段。
进行线路踏查时,要根据普查需要和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以下测绘资料对调查区域进行小班调绘:使用近期拍摄的航片在室内进行小班勾绘,然后到现地核对,或直接到现地调绘。
使用近期(以不超过一年为宜)经计算机几何校正及影像增强的1:25000比例尺的卫片(空间分辨率10米以内)在室内进行小班勾绘,然后到现地核对。
采用测绘部门绘制的1:10 000至1:25 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或采用1:50 000放大到1:25 000的地形图到现地进行勾绘。
9.3.2 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林分要优先选择调查树种集中分布的林地;优先选择符合优良林分要求的林地;优先选择天然林;优先选择纯林。
典型调查采取标准地调查方式。
标准地形状为正方形,面积0.06公顷。
标准地设臵可根据树种、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等情况而定。
标准地不能跨越河流、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远离林缘。
标准地号随设随编,采用7位数编号,前2位为普查树种序号,第3位为树种龄组代号,第4位为调查组代号(可用0-9数字表示,也可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后3位为该调查组按调查顺序编制的流水号。
标准地内主要调查项目:乔木和灌木各项因子调查、土壤调查、标准木调查、郁闭度或覆盖度调查、拍摄照片和采集标本等。
纯灌木林也可设10 米×10米样方进行调查(特殊的视情况可大可小)。
标准地每木检尺起测径阶为5.0厘米,用围尺真值检尺。
检尺胸径为距地面1.3米处,有坡度时在坡上部量测,胸径处有树包的不规整的树木,应分别量测包上和包下部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在1.3米处以下分叉的应视为两株树,分别检尺;标准地所有压界树均视为界内树检尺。
林分郁闭度和盖度一般采用目测法确定。
对所设标准地未涵盖的新树种、稀有群落要随机设臵调查样方,进行补充调查。
标准地调查以实测为主,填写标准地调查记录。
9.4 质量要求典型林分要在调查树种的集中分布区内,而且有代表性。
对难以鉴别的树种和新发现树种要采集标本、拍摄照片,请植物分类专家进行鉴定,命名。
定量指标测定要准确,定性指标描述要恰当。
10 珍稀濒危树种调查方法10.1 调查对象本次普查的珍稀濒危树种,主要是被列为国家Ⅰ、Ⅱ级和省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树种,也包括一些濒危和渐危的树种。
具体为:东北红豆杉、长白松、沙松、红松、朝鲜崖柏、钻天柳、天女木兰、山楂海棠、玫瑰、黄波罗、紫椴、刺参、剌楸、水曲柳、小叶杨、山槐、蒙古黄榆。
普查中发现的新树种和稀有群落。
10.2 调查内容与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相同。
同时要对调查的每一株树用GPS定位,记载其所在位臵的纵、横坐标,绘制所在位臵示意图,填写珍稀濒危树种调查表。
10.3 调查方法1)在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时,如发现珍稀濒危树种群落和单株,要对其进行专门调查;2)通过走访、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调查区域珍稀濒危树种种类及分布情况;3)查阅有关资料调查;4)由知情人作向导,到现地查找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