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 唯物论+辩证法 多选

马原 唯物论+辩证法 多选

马原(唯物论)多选题1.恩格斯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有()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B.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A.物质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物质和运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A.世界的普遍联系问题 B.世界的永恒发展问题C.世界能否认识的问题 D.世界的本原问题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是任何哲学家研究的基本问题 B.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C.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D.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5.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A.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 B.为哲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线索C.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D.为划分哲学基本范畴确定了科学标准6.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世界的本原是水火气土 B.世界的本原是人的情感C.世界的本原是概念和理性 D.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结构7.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8.《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B.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C.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10.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根本观点,这是因为辩证法主张()A.用唯物的观点看宇宙 B.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C.用发展的观点看事物 D.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11.中国哲学是独立于欧洲自行发展的。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具有一套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下列选项中,相当于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有()A.心物关系 B.理气关系 C.道器关系 D.名实关系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A.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B.正确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13.在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种基本形态,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的有()A.辩证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14.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认为,一切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水。

水是万物的本原。

这种观点属于()A.原始自发的唯物主义 B.幼稚简单的唯心主义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D.古代朴素的唯心主义1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

其主要特点是()A.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B.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C.具有辩证法理论形态 D.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16.机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与唯心主义相比具有进步性,但又有其形而上学局限性。

下列关于人的命题中属于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的有()A.人是主体 B.人是客体 C.人是机器 D.人是植物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A.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B.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C.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粹自发的猜测D.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1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包括()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B.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C.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19.列宁说“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

”这是因为()A. 意识根源于物质B. 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C.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D.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20.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包括()A.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B.由一切生物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C.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D.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21.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有()A. 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客观内容B. 机械唯物主义抹煞意识的主观形式C.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看作是一种可以脱离意识的物质D. 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脱离人和社会的“客观精神”。

22.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它所包含的内容是()A.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 一切观念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C.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23,鲁讯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从人世间找到原型24.柳宗元在《非国语》中指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为我设?”对于它所蕴含的哲理理解正确的是()A.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B.人是万物运动变化的绝对主宰C.物质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 D.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物质自然的运动25.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认为“运动是一件好事,静止是一件坏事”;“运动是一切所谓存在和变化的东西的源泉,而静止则是非存在和毁灭的源泉”。

普罗泰格拉的观点错误在A.只承认运动的存在 B.忽视了静止的存在C.揭示了运动的地位 D.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联系26.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他的弟子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二者对于事物的运动所持的观点为()A.前者是绝对主义观点,后者是相对主义观点B.前者是形而上学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相对主义观点D.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观点27.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种观点是()A.辩证法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28.最近,科学家利用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了一次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物理学实验——希格斯波色子碰撞实验。

希望以这一实验模拟再现137亿年前创生宇宙的“大爆炸”过程,从而揭示客观世界的物理本质。

在实验过程中,两束被加速到仅比光速慢十亿分之五的粒子剧烈碰撞,瞬间产生的巨大的空间压缩曾使小型“黑洞”短暂出现,黑洞是一种在极小空间中压缩了极大质量,从而具有巨大的物质吞噬能力的天体现象。

实验中黑洞的短暂出现,说明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空间具有()A.客观性 B.超限性 C.相对性 D.三维性29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现实意义包括()A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B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C时间和空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0自中国古代到现代,人们的计时工具经历了昼夜用子丑寅卯等计时到用24小时计时,这说明()A时间是人的观念的集合 B时间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C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 D观念和时间的客观性无关3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A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C世界的统一性在于某种“始基”的物体 D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33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4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A生产劳动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艺术和教育活动35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类世界。

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这段话表明为()A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B自在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C人造世界是唯一存在的现实世界 D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36上世纪90年代,西北地区某城市周边环境干旱多风沙,耕地沙化日趋严重。

为了有效地阻止沙漠侵蚀,人们采取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措施。

几年之后,林木成活率很低。

而勉强成林的区域,由于干旱少雨,树根对水分的吸收率反而少于树叶的蒸发率。

林木成活在特定环境下反而加剧了水分流失。

于是人们停止造林,由退耕还“林”而退耕还“草”,进而退耕还“荒”,逐渐涵养生态。

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1、ABC2、BC3、CD4、BCD5、BC6、BC7、ABD8、AB9、BCD10、BCD 11、ABCD 12、ACD 13、ABD 14、AC马原(辩证法)多选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为了把握复杂的大千世界,唯物辩证法形成了科学严密和博大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中发挥理论主干作用的辩证法基本规律有()A对立统一规律 B量变质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2蝴蝶效应(The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