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人格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统治阶级一直在经济上贯彻“重农抑商”的政策政治上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上实行封建等级制度,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我国民事关系未能得到充分发展,民事法律并不发达。
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中国古代民众的权利意识淡薄,因此,必然导致以维护权利为目的人格权法不发达占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法律意识从来都认为,法律只是一种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镇压敌对阶级反抗,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工具,而不认为法律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社会规范,因此仅有的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混杂于公法之中,并且对民事违法行为主要采取刑事制裁,而忽视受害人的利益之补偿。
近代以后,中国民法有所发展。
鸦片战争的爆发,刺激了中国救亡图存的兴起。
腐败的清政府为形式所迫,于20世纪初实行法制变革。
1902年4月6日光绪皇帝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改订律例:并指派沈家本,伍庭芳为修律大臣。
次年设立修订法律馆,专门从事法规编纂工作。
1907年。
光绪皇帝指定沈家本等主持民刑等法典的编纂。
1911年8月即宣统三年,完成了第一次民律草案。
在该草案中,总则专设了“人格保护”一节。
辛亥革命以后,国民政府的修订法律馆在北京开始了民律草案的起草工作。
1925年草案完成。
史称第二次民律草案。
该草案基本上史按照第一次草案修订而成,有关人格权的规定与第一次民律草案相比较,在体例和内容上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条文上有所增减。
由于北洋政府内部矛盾深重,国会解散,该草案未能作为正式法律通过,仅由北洋政府司法部于1926 年11月通令各级法院,在司法中作为法理加以引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设立法制局,着手各项法典的编纂工作。
到1930年,全部完成起草工作。
总则的第17条规定了自由权,第18条规定了人格权受侵害的一般救济方法,第29条规定了姓名权。
1929年11月22日颁布民法债编,并于1930年5月5日施行。
其中“侵权行为”部分涉及对人格权的保护。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民党民法仅在我国台湾地区适用,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民法通则》突破了传统的大陆法系立法体系,单独设立“民事权利”一章。
我国民法对人格权的定义是指民事主体平等享有的,经法律认可,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作为民事权利主体应当具备的基本权利。
它分为具体人格权和一般人格权的具体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而一般人格权又包括人格独立,人格平等以及人格尊严。
观察民法和宪法中有关人格权的规定,可以了解到我国关于人格权的规定不够具体也不够完整,人格权体系并不完善,因此我也随大多学者的观点建议把人格权法在民法中独立成编。
我们的理由是这样的:首先,人格权法独立成编有助于完善人格权法体系,强化对人格权的保护,可以完善权利体系,凸显民法中所张扬的尊重人格的时代精神。
其次人格权法独立成编能够完善民法典自身固有的体系,人格权作为一项基本的民事权利,应该在民事权利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人格权法只有独立成编之后才能和财产法相协调,它不仅具有足够的理论支持和重大的实践意义,而且从民法典的体系结构来看,完全符合民法典体系的发展规律。
再者人格权法与侵权法可以分离,侵权法上的保护不能解释人格权的可支配性等。
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人格权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另一方面新科技产物的代名词也对人格权传统理念产生了挑战。
如信息技术,基因,克隆,器官移植,试管婴儿,人工受精。
现今的人格权法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滞后性,在这些新代名词前无能为力,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人格权制度能够与时俱进,针对各种新科技产物,必要的时候规定一些具体人格权,这样才有利于人格权得到切实保护。
其次也要重视一般人格权的作用,实际上具体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可以类比成法律上的规则和原则。
就像法律规则具有微观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确定性程度较高,具体人格权也有具体内容,可以直接为人所适用。
而法律原则不具体不确定,但它是一种值得追求和坚持的事物,它不仅为具体规则说明理由而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因此一般人格权也是人格权的基本原则,为创设新的具体人格权提供了具体条件或温床,其次它还能弥补具体人格权的不足,特别是在当今科技如此发展的的时候,一般人格权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告诉我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人格权也不例外,他也会不可避免的地发生内部和外部冲突,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仅从内部矛盾来分析。
例,为了诊断某人的疾病,为了治病救人,需要披露相关病人的病历等资料,此时就发生生命权与隐私权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让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独自一人在人格权中抉择,也不可能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做出特殊选择,这样不利于保人格权保护的稳定性。
因此人格权立法过程中要根据现今社会大众的价值观,科学合理的制定一些当各种人格权内部发生冲突时适用的规则。
很多学者都认为,人格权的侵害的主要发生在私人之间,因此他们也侧重于这方面提出许多建议如:人格请求制度。
然而他们忽视了人们的人格权最容易也很频繁地遭受国家权力机关的侵害。
2009年2月10日,中国陕西省丹凤县发生了19岁高中生在公安局受审时猝死的事,陕西省丹凤县公安局在县附近的小河里发现了一具女尸,经法医鉴定,定性为强奸凶杀案,由于被害人是丹凤县一所高中高三的学生,警方就把与被害人处在同一班级的几位男生定为犯罪嫌疑人,徐梗荣与被害人死前关系暧昧,所以被列为主要犯罪嫌疑人,几天后,徐梗荣与班里的几位男生被带到公安局,接受公安局公安人员的讯问。
徐梗荣的母亲见儿子好几天没回家,得知消息后就去公安局和派出所打听儿子的情况。
意外的是,公安局和派出所的值班人员回答从来没有见过几个高中生,就在母亲急切的盼望能有儿子消息的时候,一个晴天霹雳的噩耗让她崩溃了。
儿子在公安局受审时竟不明不白的猝死了,而丹凤县公安局仅以2个简单的结论回报了徐梗荣的父母,1 徐梗荣在死前已供认有罪 2徐梗荣在受审期间发病死亡徐梗荣的父母当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其实是“失实'她发疯似地跪在丹凤县人民法院乞求法院能还他儿子一个公道。
由于这件事影响重大,又牵涉到当地一些官员,最终商南县人民法院受理了此事。
徐家律师在现场陪同检察院的法医对徐梗荣的尸体做调查发现他身上有多处被殴打的痕迹,胃里没有食物,脾下出血,硬脑膜外出血。
记者采访到另一个与徐梗荣一起受到公安局讯问的男生,惊奇的发现,他被当地公安局人员轮流讯问达50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瞌睡了就会被警棒电击,还不是遭到工作人员脚踢扇耳光,有时还会被无理要求下跪蹲马步等长长的审讯期间只被提供了3包方便面。
待到法院上5位犯罪嫌疑人供述对徐梗荣所做的事更令人发指。
徐梗荣从3月1日至3月8日被24小时不间断地审讯,工作人员还特地买来铁链。
螺丝钉,铁丝,鉄椅,钢管等材料把他固定在椅子上,为了制造审讯氛围,采用心理战术,就对徐梗荣刮舌苔,还用刺眼的灯光照他。
有时还用铁索把他吊起来用麻绳抽打。
原来徐梗荣就是这样发病死亡的,我不禁感叹丹凤县公安局工作人员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在吸取日本人抗日战争时对待我中国共产党人经验上创造性地制造出了一个刑罚具备人间地狱式的审讯空间,淳朴的当地乡民更是不解,因此商南县人民法院审判当天,80个旁听席座无虚席,乡民们正等待那5位犯罪嫌疑人为自己解开谜团并观看持正义之剑的法官大人们会如何审判。
眼看正义马上来临,可审判的结果却不尽人意。
5名被告人表现的异常平静,然而被告人家属的情绪非常激动,难道被告人被冤枉了。
有一位被告人的女儿大哭申述着:“我爸爸是好人,凭天地良心,他对得起自己,凭什么才被受审一天就认定他是主犯?女孩的话好像是认为自己的爸爸成了别人的替罪羔羊。
她的妈妈有意识地蹭了蹭他的肩膀,拉着她泪流满面的离开了。
在被记者追问对审判结果是否满意,徐梗荣父母选择沉默,不愿对判决结果发表意见。
这与儿子刚死,母亲哭喊着:”我原本也想钻入车子底下,一了百了,可我死了,谁为我儿子讨回公道“这样的态度不太相称。
难道徐梗荣父母真的认为审判结果是公正的吗?本案涉嫌人员有7个为何被提起公诉的只有5个人,刑警大队长和一位民警却不翼而飞。
在残害一个年轻生命的情况下,商南县人民法院却判决犯滥用职权罪的有期徒刑2年,玩忽职守的免于刑事处罚,刑讯逼供的三个人分别为有期徒刑2年06个月,一年06 个月,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就算是不懂法律的普通老百姓也会感到刑罚判的过轻了。
我不想绕弯子得来披露这件事的内幕。
因为这样刑讯逼供的事情在我中华领土上屡见不鲜。
很明显的,代表代表国家权力的公安局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滥用职权,甚至践踏了公民作为一个所应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并且应当受到社会和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人格尊严。
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由此可以看出人格尊严是一项宪法性权利。
国家机关基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调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程序限制人身自由,隐私,通讯自由,通讯秘密等人格权,但这也并不代表国家权力机关可以滥用权力,恣意践踏人民人格权,人格尊严作为人格权作为最基本的人格权利都不能受到保障,那么我国的人格权保护就成了一纸空话。
因此,我就通过如何限制国家权力方面来保护人格权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权力机关要严格的依法行政,因为法律中一般都会比较完善的考虑到如何保护人的权利,没有得到执行,再完善的法律也只是一张废纸。
其次也要重视程序,行政机关遵守行政程序,审判机关遵守审判程序。
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程序具有以下作用:《一》抑制通过程序的时间空间要素来克服和防止法律行为的随意性和随机性《二》导向程序为人们的个别而具体的行为提供了统一化和标准化的模式《三》缓解通过法律程序的时空要素来缓解人们原先的行为和心里冲突,消除紧张气氛,,为解氛行为提供有条不紊的秩序条件2 司法独立司法独立一直是我国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传统性原因,它在我国政治,司法体制中根深蒂固,严重影响到了司法公正,19岁高中生猝死公安局事件中,我们也已经感受到了行政权力对司法的暗箱操纵,它不仅破坏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也是我们人民的权利白白的受到侵犯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救济。
长此以往下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3 重视媒体的监督作用任何一种权利或权力的运用都需要受到监督,在这一方面我们往往会忽视媒体的作用。
在西方社会,媒体被称为”无冕之王“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它原本就应对我国的司法公开和监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我们因该制定和完善属于我们自己的媒体法。
在确保媒体业界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同时又防止其滥用言论自由等权利危及国家或个人的合法权益民事主体间人格权彼此平等,没有高低贵贱多少之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