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建议成立国家重点乡村景观保护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政府撤村并镇大肆圈地驱赶农民上楼,一批又一批美丽、古老乡村聚落毁于一旦;大批违反生态、割裂文脉、奇丑无比的集中营公墓式新农村比比皆是。
最近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将会加快。
于此特别呼吁,设立乡村保护区,留一点文化景观给后人。
——吴必虎,新浪微博,2013年3月15日要避免地方政府或开发商在发展旅游地产时把"旅游"当成借口、幌子或护身符,就要倾情大地美景,真正地把旅游产品开发出来,提升土地价值,让那些缺乏竞争力或只停留在"面子工程"的伪旅游地产项目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知难而退。
——杨小兰《旅游地产跟风现象当戒》(原载《中国建设报》2012年9月12日第2版)旅游型城市化在发展思路上注重城乡一体化,强调的是规划上的一体化,而非景观一致化,这样既保留了城乡景观的差异性,又实现了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杨小兰、姜丽黎《旅游型城市化——多途径城市化新道路》(原载《旅游商报》2012年9月20日第12版)旅游业与城市化呈互推发展之势,城市化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显著提升了城镇的综合实力。
——《杨小兰:旅游业与城市化互推发展》(原载第一旅游网2013年1月11日)旅游型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发展的一种自觉途径,尽管如此,它同样也需要得到政策、管理层面的扶持。
然而,翻看我们现有的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法、城市管理法规等,基本上都是在工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制定而成的,这些法规政策现在已经有些不合时宜,需要依据旅游型城市化的发展作出调整。
在旅游型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应加强规划体制的改革,在规划立法上,对已有资源立法进行补充性完善,并在旅游功能规划方面做好工作。
——吴必虎、黎筱筱《大地风景探索旅游型城市化新进程城镇化背景——城镇化遭遇瓶颈时间:2014-3-26 1.中国城市化现状(1)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镇人口不断增长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6.2亿,城镇化率达到46.59%,我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发展到2009年的46.59%,只用了30年时间赶上西方国家200年时间,“中国速度”令世人称奇。
截至2008年末,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
(2)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城市化水平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城市化水平及增长速度均高于中西部地区。
(3)城镇化水平低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
城镇化水平低于非农产值比重。
(4)城市化模式单一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模式较为单一,大多城市走的工业城市化道路,也有一些城市是其他模式,比如商业城市化(如上海、广州等),物流城市化(宝鸡),政治城市化(北京),但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单一的城市化模式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2.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焦虑(1)涉及面广,几乎牵涉所有国民首先,城市化牵涉到几乎所有的国民,包括在城市生活的新老市民,在城市中谋生的农民工、来自乡镇进入城市读大学的一二年级新生、刚刚在城市找到工作但工资不高没车没房甚至没户口的年轻男女,在城市站稳脚跟有车有房有户口的第一代城市移民、父辈或祖辈进入城市发展但在老家还有家族成员时常回老家看看的二代或三代移民等;另外,中国13.7亿人口中约有一半仍住在乡村地区,在未来的15到20年内将还会有三亿多人口迁入城市,并且可以预见剩下的3亿多生活在乡村地区的人口将会受到比今天更多的城市化的影响。
(2)城镇化速度太快但准备不足城镇化正以我们没有准备好的高速度在迅猛发展。
速度太快,造成很多方面的预备不足:产业支撑不足、技术技能不足、心理准备不足、社会治理经验不足、特别是城市提供给进城的新市民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准备不足为什么还要那么快?一是因为土地财政超高利益驱使刺激了各地政府的圈地卖地冲动;二是因为每届政府短短的五年任期内巨大的考核GDP增长的压力(卖地扩张城市用地是来钱最快的增长捷径)。
(3)工业城镇化的忧患城市化的动力似乎仍然依靠传统的工业化来推动,而工业化需要依靠消耗大量的能源、占用大量的土地、严重破坏当地的大气与水体质量及生态系统平衡,如果按照美国走过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模式,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根本不够中国人按照目前水平和效率来使用;而在工业化途径之外,我们似乎不知道还有多少别的办法能让城市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弊端逐渐凸显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控制国家最主要资源、能源、财源和人力资源的各级政府,在领导国民进行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执行的战略方针仍然是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考核官员绩效的主要指标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GDP数字的增长仍然是各级政府及其官员行政绩效的主要追求目标,所有人都被经济指标所牵制,到处都在要求官员工作必须“五加二”、“白加黑”。
其实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快、那么急么?政府工作重点应该从经济中心转移到“以社会建设为中心”上来。
(5)遭遇“半城市化”困扰当前,我国城镇化率是46.59%,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
这意味着有13.6%,即约1.7亿人然人已离开农村生活在城镇里,但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同时,有许多进城农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成了被进城的“无业市民”,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半城市化”现象。
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打工者子弟学校、新的夫妻两地分居(农民工分居),春运现象等。
(6)缺乏充分吸纳就业的能力我国城镇人口的增加有一部分是土地被征用的农民和郊区县改区而来的,他们仅在身份上转化为城市户籍,就业并未落实,如果仅将农村人口从身份上转化为城市户籍而没有就业岗位的配合,城市化会带来城市贫困,经济难以持续发展。
(7)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2001年至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70.1%,但人口增长只有30%。
中国的城市化化过程存在这样的失衡,城市面积的扩展快于城市人口的增加,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快于城市生活的提升。
另外,城市化发展过快,带来的高房价、农业耕地被无序侵占、强制拆迁等社会问题,积累的大量矛盾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8)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短缺由于我国很多区域是“被城市化”,并非真正的城市化,它不是一个系统的推进过程,而是采取劳动力转移先行的方式进行的,必然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等一系列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短缺。
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性,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9)“城市病”日渐突显城市病是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症状,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住房紧张、贫富两极分化、公共卫生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进入新世纪之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城市病呈高发之势,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预计2030年,世界城市化率将高达60%,2050年这一比例将发展到70%,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已经不可逆转。
中国城市化的目标已经确定,即到2050年之前,使城市化率提高到70%左右,据现有的城市化水平,意味着今后城市化率平均每年约增加近一个百分点,每年约有1200万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避免地付出巨大的成本,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城市化途径显得至关重要,城市化途径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3.中国城市化类型目前,我国主要的城市化道路类型有以下一些:工业城市化、商业城市化、物流城市化、政治城市化等。
工业城市化城市化最初是由工业化引起和推动的,由于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工业化作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工业生产活动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这类城市工业职工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高,工业用电、用水、用地占的比重也很大。
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是工业城市化的典型代表,工业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流模式。
商业城市化商业在城市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商业对带动区域发展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城市人口中从事商业的比例较高,例如我国的上海、广州等地商业城市化较为明显。
物流城市化常见于重要的交通枢纽或交通节点区域,重点的交通枢纽是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区之间的联系、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又起到促进作用,例如我国的宝鸡、武汉、郑州等均存在物流城市化现象。
政治城市化政治活动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区域,例如我国的首都北京。
旅游型城市化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一种动力,变得越来越明显, 旅游型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条新路径。
旅游型城市化是以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它包括使城市规模扩大和使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内容,同时,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
旅游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城市化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
实际上,一个区域的城市化过程多数情况是多种城市化的组合。
4.工业城市化的反思一方面,工业城市化对于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环境问题工业文明因其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力而被称作“黑色文明”。
不管是原料工业,还是能源动力工业,都产生大量排放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空气污染:2013年1月份,北京持续雾霾天气,一个月北京市雾霾天气的天数达到25天,只有5天空气是相对比较干净的。
雾是自然,霾是人为。
2013年北京雾霾天气就是北京市区和周边的污染排放造成的。
持续的雾霾就是工业文明对自然损害的直观展现,是人类为人为的环境污染承担后果的现身说法。
空气污染的污染源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汽车数量激增,尾气污染严重。
由汽车迅速增加带来的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交通拥堵。
由于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的主要污染源。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578万辆,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7872万辆。
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07.9万吨。
其次,能源结构单一,碳排放量过高。
工业型城市主要依赖煤炭和石油为能源,其燃烧产物为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引发温室效应。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其中又以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快。
再次,工业废气排放,空气质量堪忧。
工业污染是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历史证明,在工业化发达的西方城市,工业型城市化曾对城市空气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