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现象之日常委婉语的表达
汉语中关于委婉语的定义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1、"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蔓等编)。
2、"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的程度。
"(《语言学词典》法文版)。
通过定义我们看出:
首先,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
表达思想。
交流信息;
第二,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这里所说的委婉语用语与修辞中的委婉格不完全相同。
它更是一种语义手段,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方式,委婉与其说是修辞的一种手段,不如说是目的。
语言中大量存在,如:比喻、借代、双关、反语、析字等,达到"委婉"这一目的。
学者也发现了许多与委婉表达有关的修辞现象。
使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采用恰当的委婉表达方式,做到语言礼貌得体。
而听话者根据共知信息,通过合作原则,推导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含义,达到理想的实际效果。
下面试从修辞格和合作原则与委婉语的联系方面阐述委婉语与修辞与语用的联系。
英文中euphemism(委婉语)一词系源自希腊语。
词头"eu-"的意思是"good"(好),词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言语),整个字面意义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的说法)。
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禁忌或敏感事物的含蓄、迂回或动听的言词,均在委婉语之列。
英语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 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 euphe- misms)。
所谓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
如生、死、病、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
所谓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恭维语,溢美之词,与禁忌语无关。
死亡是人类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不同,所反映出
的对死亡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
基督教在英语国家的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多
半来自《圣经》,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
许多基督徒都相信"来世"和"原罪"之说,在他们看来,死亡就意
味着"to go tO heaven"(进天堂)、"to be called to Cod"(被召唤到上帝那)or"to cancel ones account"(销账)。
基督教认为在最后审判中,人人都要把记载自己在世上所作所为的账本交给上帝审判。
在中国,没有一种宗教能像基督教在英语国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汉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体现的是多种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表达的是对人生、死亡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起源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体系。
儒家观点认为,人的自然生命可以完结,但其高尚精神和道德都将永留人世。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指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因此,辛亥革命前后,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慷慨赴义,被称之为"舍生取义"、"就义"、"取义成仁"。
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理论中,则有"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之说,死生之所以能忘,在于他完全能与"无终始者"的天地万物同在庄子把生死看作同万物一样的一种变化,汉语中的"永垂不朽"、"羽化升仙"等委婉语,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观念。
再看与西方基督教齐名的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自唐朝以来,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言喻,更有着与基督教"来世"相似的"世代轮回"之说。
我们经常说的"去世"、"逝世"、"谢世"等死亡委婉语,皆出于此。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语汇相当丰富,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更是远远多于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国。
和尚之死为"涅盘";高龄而死为寿终;殉情为"飞蛾扑火";为贞节而死为"全节";为民族利益而死为"殉国";随君主一起死为"殉葬";为保卫祖国而死是"烈士";共产党人之死是"去见马克思",更有老百姓所谓的"地下工作者"等对死人的谑称。
以上所述也许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人难以理喻的,但同样,两大民族都把死亡看作"休息"或"睡眠","final sleep"、"to be at rest"、"to return to dust"这些都反映出了两大民族对"死亡"看法的相似之处。
英语国家的教育界也出现了不少委婉语。
他们中有人不把教师称作"teacher",而"educator"。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尽量用积极用语来代替消极用语。
当教师谈到学习差的学生(below average student)时,他们不用"she/he is poor in her/his studies",而用"she/he is working at her/his own level(她/他在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这样就不会伤害学生本人及家长的自尊心。
说"she/he Call do better work with help(她/他在有人帮助的情况下,可以学的更好些)",比直接说"she/he is slow(迟钝)or stupid(笨)"更不会得罪人。
做教师的当然不会说学生 stupid(笨),lazy(懒),这样说会使学生和家长都很难接受。
所以把lazy student叫做under achie.ver(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学生),这种表达听起来既不刺耳,也没有说明成绩如何,也可能勉强及格,也可能不及格。
又如用"he/she depends on others to do his/her work(他/她靠别人做作业)"代替"he/she cheats inclass"o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尊师重教的典范。
自孔予以来,教师被尊称为"先生",教授技术的人则被称作"师傅(父)",即有代父教子之说。
今天我们把老师称作"园丁",称学生为"小树苗",纠正他们的错误叫"修枝打权",对他们的培育是"浇水施肥",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
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得到了升华和扩展。
因此,今天的学校里,早巳听不到"朽木不可雕"、"榆木脑袋"、"没出息"等挖苦侮辱学生的话语,取而代之的是''很好"、"下次努力"、"如果好好写字你会更棒"等鼓励的话。
开家长会时,老师更经常说:"您的孩子很聪明,但注意力不集中"或"您能注重培养他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他的进步会更大"、"孩子反应较慢,但很用功"、"您的孩子更适合学技术"。
这些委婉的说法,既使家长认识到了孩子的缺点,又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
英美国家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收入可观,但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官方为了对此加以粉饰,常常使用装饰词"sanitation engineer"而不是garbage collector。
因为后者会使人联想到垃圾,而前者则会给人一种垃圾被消除之后的卫生、洁净之感,同时其社会地位似乎也提到了与工程师一样令人景仰的高度。
类似的还有buildingengineer(建筑维护技师)代替janitor(照管楼房或者办公室的工友),hair stylist(发型设计师)代替barber。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变革,"拾荒者"、"下岗"、"弱势群体"、"家政服务"、"保洁员"等一些粉饰性名词也相继出现。
这反映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的增多,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观念上的差异也在逐步缩小。
当然,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一种文体里需用委婉方式表达的情况在另一种语言里往往不存在,而一个民族的禁忌和委婉在另一个民族可能是人们公开谈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