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对新闻记者的影响

互联网对新闻记者的影响

浅谈互联网对新闻记者的影响学号:20131004031 班级:161131 姓名:王忠艳【摘要】“网络时代”催生了新媒体这一传播领域。

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博弈中,互联网已经深深“嵌入”到了新闻业的肌体。

那么对于现在的新闻记者或者有志于从事记者职业的人来说,他们又将如何调整自身去适应这样一个正在发生着的巨大变化?笔者拟从互联网环境下,新闻记者面临的挑战进行简要论述,试图找到一些合理的应对之策。

【关键字】互联网;新闻渠道;新媒体在传播历史上,想要达到5000万受众,广播用了接近40年,电视用了大约15年,而万维网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无疑,互联网所用的时间更短。

到2000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亿2000万用户的全球媒介。

而早在1998年年底,全球已有超过1500家网上报纸。

由于网络改革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换方式,同时信息处理变得更快和更廉价,于是带来了如商业周刊所称的“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催生了新媒体这一传播领域。

在网络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猛发展,原有的新闻制作和发布方式被极大地改变。

同时,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博弈中,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把传统媒体推到了存亡的风口浪尖上,即使笔者对纸媒有着无比深厚的情感,也不禁开始暗暗盘算着纸媒是否会有寿终正寝的一天。

不管外界对“移动终端取代纸媒”这一观点持何种态度。

我们如今再讨论新闻业时,已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互联网已经深深“嵌入”到新闻业的肌体:一方面,它成为新闻实践的活跃平台,为新闻业提供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是新闻实践的一部分,在或明或暗地改变着传统新闻业的面貌。

那么对于现在的新闻记者或者有志于从事记者职业的人来说,他们又将如何调整自身去适应这样一个正在发生着的巨大变化?笔者拟从互联网环境下,新闻记者面临的挑战进行简要论述,并试图找到一些合理的应对之策。

一、记者面临的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媒体生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一种对传统媒体强烈的危机感,使我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2014年9月25日,21世纪传媒公司总裁、《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行人沈颢被警方带走后写道。

互联网环境下,那个让无数人看到新闻理想而走上新闻道路的“新闻精神导师”———沈颢,竟然在媒体转型的急于求成与短期经济利益的利令智昏下,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让商业利益绑架了自己的公信力和原则,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透过沈颢这一典型人物。

或许我们可以窥见记者这一行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无论是新媒体的冲击还是已经到来的“全媒体”、“自媒体”时代,似乎都预示着专业型记者的地位正受着各种各样的冲击。

在这种综合力量的冲击下,记者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呢?身份变得模糊。

20 世纪,在新闻专业主义话语的助力下,记者这一职业获得了社会认同,其职业身份逐渐清晰。

互联网的出现让新闻专业主义话语逐渐失去了说服力,也让记者的身份变得模糊,同时使记者成为了一个难以定义的职业。

互联网对新闻业及其职业身份的挑战仍在继续,记者也许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再次踏上寻找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路程。

1与此同时,大量“公民记者”的涌现增加了这一职业定位的模糊性。

2005年7月7日伦敦遭遇连环爆炸事件中,第一张关于爆炸发生的图片就是一个普通的市民用手机拍摄下来的。

虽然这张第一手照片不够清晰,但它即刻被全世界的新闻网站和其他的媒体争相转载———这充分说明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数字化媒介让每一个人都具有了成为新闻播报者的能力,使他们可以随时记录和刊载事件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他们掌握了很多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2007 年,一位美国律师出版了一本名叫《我们现在都是记者》(We Are All Journalists Now) 的书。

书中指出,在互联网时代,非专业记者与专业记者之间的身份界限已经模糊,美国应该改变法律,让网络上非专业的“公民记者”获得与媒体专业记者一样的权利与地位。

美国出现这种现象后,舆论哗然。

这已经足够让正在从事新闻行业或者正打算从事新闻专业的人士人人自危了。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人人都是记者,那么职业记者该怎么办?而据搜狐资料显示,面对公民记者带来的挑战,美国的主流媒体大都没有像对待公共新闻那样作出强硬的回应。

他们的应对方式一是“收编”,即与优秀的公民记者签订聘用合同。

二是“引入”,例如CNN 就在自己的网站上开办了公民记者专栏,让他们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稿。

因此,现阶段,不仅记者的身份变得模糊,职业记者对新闻的掌控权也在不断地受着来自外界力量的冲击。

新闻渠道控制力减弱。

传统新闻业者(传统记者)作为新闻渠道的把控者,如今其渠道控制力被逐渐削弱;渠道控制力的改变,先是表现为从纸媒到门户,继而表现为从门户到社交媒体(微博等)产品。

普通网民作为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的新闻或“草根”新闻形态,也在日益推动整个新闻生产向社会化发展。

知乎上有网友说,传统的新闻媒体从业者已经无法掌控更快更高效的新闻运作方式。

无论记者如何加强自身,第一个列车追尾的新闻也只会从列车上的乘客手机上发出,这正是当下在媒体环境中的一个可怕的事实。

我想,如今没有哪个新闻从业者会天真地以为,自己还能够控制新闻渠道。

他们能够控制的,其实只有内容。

不幸的是,内容本身恰恰是难以掌控的。

难以平衡新闻的“深”与“快”。

翻开当天的报纸就会发现很多消息早就在昨天晚上甚至更早网上就已经曝出来了。

这让我想起了纪录片《头版内幕》中那个新媒体写手无法容忍和自己的同伴David Carr讨论他早在网络上看过的新闻的场景。

网络的普及,加快了整个新闻行业的新闻生产速度。

速度提升的结果是:受众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选择信息;而可以接触到繁多的信息,在迅速了解信息的过程中,民众的阅读习惯无疑发生了改变。

如今他们往往是“为了获取信息而去获取信息”,重事件、轻分析。

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的同时,记者越发难以在“深”和“快”中掌握平衡。

我校《南望山人报》也面临这种困境,在进一步追求“深度”的路上不得不放慢了出版的速度。

由原来的每学期2-3期缩减为现在的每学期1期。

新闻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追踪线人变得格外容易。

面对面的采访被电子邮件和视频通话取代,记者甚至都不用与新闻当事人取得联系,只要看看他的微博、微信、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上都说了什么,再收集一下网络上各方的评论,就能拼凑出一篇新闻稿。

1郑一卉.互联网时代: 谁是记者?.现代传播,2014,7:127-129除此之外,由于网络上人人都有发言权,记者有时会不加区分地转载网友的新闻爆料,最终演化成假新闻。

贾亦凡等人的《2010年十大假新闻》介绍:《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一文先在北大未名站发布,继而被百度贴吧转载,后经天涯、宽带山、猫扑、红网论坛、东方纵横等虚拟社区跟进转发;而四川新闻网、山东新闻网、荆楚网、西部网、中国日报网、大众网等新闻网站的转载更让一条假新闻拥有了主流新闻的背景。

2这就是新闻真实性与互联网遭遇后出现的变形。

二、如何应对挑战问题固然存在,这些问题都存留在新闻发展的某个零碎的时间片段里,我们今天学习前代人的《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获得了前代人的智慧。

我想,若干年以后,也一定有人研究我们今天的新闻现象,把它称之为“历史”。

我们需要去深思当今记者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困境,寻求解决之策,从而在新闻之路上获得砥砺前行的力量。

正确引导,重新认识职业本身。

未来的新闻变革必将发生,但是无论新闻业如何改变,新闻都不会变,好的新闻必会有其存在的价值。

试问如果没有纸媒,新媒体又能够前行多远?还是《头版风云》中的David Carr,在参加和某个新媒体门户的一场辩论赛中,用别出心裁的实例说明了纸媒和新媒体的一种在我看来的共生关系。

“没有纸媒的新媒体,就好像是给新闻开了天窗”。

其实,纵观国内的各种媒体,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新闻很多内容都来自纸媒,网络媒体不过是用更诱惑的题目和更大的图片对已有的新闻事实进行了一次“炒冷饭”。

纸媒终究还是比电子媒体具有更强的权威、更加专业的采访报道水平、更加出类拔萃的报业精英。

互联网时代,一个变化比较大的部分是,以前记者把控新闻渠道,由记者代替读者思考,但如今互联网使新闻更快速地传播,受众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大为加强。

以前是没得选择,只好接受;现在是面对选择之惑,在资讯爆炸的时代,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思维活跃或者可以称为混乱的时代。

由此,或许我们可以发现未来记者发展的一个新的契机。

诚如普利策所说,记者是“船桥上的瞭望者”。

在未来,能提供独特观点和视角的媒体,能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可以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履行媒体启蒙和监督的职能,能够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记者的价值永远不会被湮没掉。

内容为王,始终用心做新闻。

互联网时代,依然有承载我们新闻理想的平台。

最近一项由APP终端运营商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来讲,最受公众欢迎的期刊《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财经传媒》等依然是网络APP、手机和iPad下载量最高的媒体。

这充分说明,即便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严肃的高质量的新闻产品依然是受众最愿意通过移动平台去获取的内容。

“内容为王”并没有过时。

相信随着民众知识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其对优质新闻资源的需求量就会更多。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的相对过剩,受众将更加喜欢在固定的地点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不是漫步在信息堆里。

因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新闻,未来不管纸媒是否会死,新闻都将永远年轻。

与时俱进,掌握新的传播技术。

记者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在新媒体环境下掌握新的传播技术。

“今天的互联网就是记者的媒体,它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种种能力(文字、图片、相片、动画、声音、即时传播),还具备不断创造新的可能性的能力”。

3互联网让在线新闻记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向受众呈现新闻报道———整个程序就好像“你轻点发送键,新闻便在那了”。

与此同时,记者也可以快速地接收受众提供的新闻线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创新思维、创新科技,不断去思索如何降低报纸的千人成本、如何挽留报纸的广告收入、如何更广泛地吸引回正逐步流失的受众、如何实现与新媒体的双赢等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为传媒未来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严格把关,远离虚假新闻。

古今中外新闻史和新闻业经验证明,由假新闻、新闻失实构成的虚假新闻可谓新闻业的牛皮癣,不好治理,还容易复发。

因此需要国家完善新闻立法,媒体需进行职业道德自律,全民更应该共同进行监督。

在新闻把关的过程中,把理性和激情相结合,将虚假新闻扼杀在摇篮中。

那么,作为学生中离媒体行业最近的我们又该怎么做来防范葬身传媒变革大潮中的厄运?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

如果不爱新闻,那么简单极了,及时离开去寻找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还为时不晚。

倘若十分热爱新闻,似乎稍显麻烦。

我们应当时刻准备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