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语言障碍的的评定与康复发表时间:2009-08-01 发表者:刘振寰 (访问人次:2890)1. 儿童语言障碍的评价与诊断1.1 儿童语言障碍的临床特点1.1.1 失语症(aphasia):是言语获得后的障碍,是由于大脑损伤所引起的的言语功能受损或丧失,常表现为听、说、读、写、计算等方面的障碍。
1.1.2 运动性构音障碍(dysarthria):是由于神经肌肉病变引起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出现发声和构音不清等症状称为运动性构音障碍。
1.1.3 听力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指由于听力障碍引致的语言障碍。
儿童一般在七岁左右言语即发育完成,可以称为获得言语,获得言语之后的听觉障碍的处理只是听力补偿问题,获得言语之前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中度以上的听力障碍所导致的言语障碍,不经听觉言语康复治疗,获得言语会很困难。
1.1.4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delayed language development):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言语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的状态。
1.1.5 器质性构音障碍(deformity dysarthria):由于构音器官形态结构异常所致的构音障碍称为器质性构音障碍,其代表为腭裂,可以通过手术来修补缺损,但部分患儿还会遗留有构音障碍,通过言语训练可以治愈或改善。
1.1.6 口吃(stutter):是言语的流畅性障碍。
确切原因不清楚,部分儿童是在言语发育过程中不慎学习了口吃,或与遗传以及心理障碍等因素有关,可表现为重复说初始的单词或语音、拖音等。
部分儿童可随着成长自愈。
1.1.7 发声障碍(dysphonia):是由于呼吸及喉头调节存在器质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常见于声带和喉的炎症、新生物及神经的功能失调。
1.1.8功能性构音障碍(functional dysarthria):指在不存在任何运动障碍、听力障碍和形态异常等情况下,部分发音不清晰。
通过训练这种障碍可以完全恢复。
1.2 评价方法1.2.1 听力检查:可选择听觉行为反应检查(BOA)、条件探索听力反应检查(COR)、配景听力检查(PS)、游戏听力检查(PA)、听力计检查法、听觉诱发脑干反应检查(ABR)。
1.2.2皮博迪图片词汇检查(PPVT):适用于2.5岁-18岁。
1.2.3 伊得诺斯心理语言能力测验(ITPA):适用于3岁-8岁11个月。
1.2.4 贝莉婴儿发育量表-智力量表:适用于0-3岁儿童。
1.2.5 韦氏学龄儿童智力检查修订版(WISC-R):适用于6-16岁,为智力检查,分为语言测验和操作测验两个部分。
1.2.6 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适用于4岁-6.5岁。
语言训练方法很多,有的可以由家长完成,有的则要由专业的语言治疗师来进行。
①构音障碍的训练治疗构音障碍又称运动性构音障碍,指与发声语言有关的呼吸器官、喉头、口腔、下颌、舌、口唇等功能障碍,所以语言障碍的治疗就应该首先是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如下:呼吸训练正确控制呼吸之间的气流量是发音的基础,而且控制呼吸又可减轻咽喉肌的紧张性利于发声。
正确的发声和构音,必须靠呼吸做动力,当形成一定的气流压力时,才可以发声,所以做语言训练前必须先进行呼吸训练,不能只单独进行语言训练,必须与理学疗法师、作业疗法师共同进行综合训练治疗,患儿全身机能得到改善,呼吸机能也会相应得到改善。
抗重力肌的发育与呼吸机能有重要的作用。
口唇与下颌的运动训练:患儿下颌运动障碍,口唇难以正常地开闭,因而也就无法构音,所以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刺激下颌及口唇周围的肌群,使之收缩而达到口唇闭合的目的。
对智力较好的患儿可以用语言指示做张口、闭口、撅嘴、露齿、咧嘴、圆唇、鼓腮、吮颊、微笑的动作,反复进行,直到熟练为止。
用压舌板刺激:当患儿张口不闭合时,可用压舌板伸入患儿口腔内稍加压力,当向外拉压舌板时,患儿则出现闭唇动作,防止压舌板被拉出。
冰块刺激法:可用冰块在口唇或口唇周围进行磨擦,用冷刺激促进口唇闭合、张开的连续动作。
毛刷法:用软毛刷在口唇及口唇周围快速地以每秒5次的速度刺激局部皮肤,也可以起到闭唇的作用拍打下颌法:用手拍打下颌及下颌关节附近的皮肤,可促进口唇闭合。
训练人员-手放在患儿的头部上方,一手放在患儿下颌处,用力帮助患者的下颌动作,促进下颌上抬,促进口唇闭合动作。
可用吸管回吸,用奶嘴吸吮,在口中放上食物,都可促进口唇的闭合动作。
利用吹气泡、吹羽毛,大的患儿照着镜子,吹泡泡糖,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双唇的训练对发声十分重要,一定要坚持下去,口唇与下颌的协调运动,是为发音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舌的训练舌运动训练:包括舌的前伸和后缩,舌上举舐上腭,向后卷舌,以及舌的两侧性运动。
利用咀嚼运动,吸吮动作,使舌与口唇动作协调,增加舌的搅拌动作;舌向前伸阶段,使患儿口张开,用食物或玩具或小勺放在口唇前方,使患儿出现舌伸出舐物的动作,并能自行控制;舌向前、后、左、右动作阶段,用蜂蜜涂在口周,鼓励患儿出现伸舌舔糖的动作。
此外也可以用压舌板做被动抵抗训练。
如用压舌板压舌尖,使患儿舌尖用力上抬等,对舌的运动都有促进作用。
改善口腔感觉:正常小儿常常把物品放在口内,通过口腔能感觉物体的形状和特点,而患儿由于运动功能障碍,口腔的感觉功能障碍,不能辨别口内物体的形状,所以要改善口腔的感觉,常用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硬度的物体放在口腔内进行刺激,使之获得感觉的经验。
治疗师常用洗净的手指在患儿口腔内进行不同部位的按摩,这对于调动口唇、舌、软腭的动作十分有利,对发育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对手足徐动型运动障碍伴有不随意运动的训练:利用拮抗肌互相抵抗作用调节其相互间平衡,如对舌的上下运动使之稳定时,要让患儿伸舌,用压舌板向上抬舌和向下压舌,给舌肌以交替抵抗作用,使舌肌主动肌与拮抗肌平衡,使舌运动稳定。
轻触法:当令患儿作撅嘴和咧嘴的随意动作时,语言疗法师可用手指轻触口唇或用手指轻触患儿的两腮,这样可以抑制其不随意运动,缓解口唇口角的抽动,并逐渐达到自我控制的能力。
发音训练构音障碍个体差异很大,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训练计划时既要有近期目标,又要有远期目标。
构音训练要按照语言发育的规律,并与视觉、听觉、触觉等功能密切配合,利用患儿已能发出的音,先从容易构音的音开始,如唇音b、p、m行,然后再进行较难的音训练,如软腭音 k、g等,齿音及舌齿音t、d、n等。
也可按先训练发元音,如a、u 等,然后训练发辅音,如b、p、m等,再将已掌握的辅音与元音相结合,如ba、pa、ma、fa 等。
训练时要让患儿用眼睛看着训练师发音的口形,反复模仿,熟练掌握以后,就采用元音+辅音+元音的形式,如ama、apa等继续训练,最后过度到单词和句子的练习。
在训练语言清晰的同时,也要注意音量、语调和韵律的控制。
发声训练:先发双唇音p、b、m,发双唇音时,患儿可通过视觉、听觉作用,听着训练师发出的音,用眼睛看着训练师发音的口形,反复模仿,在训练中不断地鼓励练习口唇的张开闭合动作,每秒要求达到3~4次以上。
如果达不到以上的要求时,语言训练师可用手指帮助患儿闭合口唇,帮助发音。
其次要进行软腭音k、g的训练,要求舌头不触及上腭,进行发音训练,患儿可采用仰卧位,两腿向胸部屈曲,稍后仰或者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头稍后仰,躯干稍后倾,治疗师可用指腹轻压舌根或用压舌板限制舌尖触及上腭或用手指轻压下颌处(相当舌根部),同时鼓励患儿发音,当手指或压舌板从舌根拿掉时则发出 k、g音。
最后进行齿音、舌齿音 t、d、n的训练,训练时患儿的姿势很重要,可以采用患儿仰卧位,四肢伸展,治疗师托起患儿的头部,略向前屈;或患儿取俯卧位,双肘支撑,使头部前屈或头与躯干呈一条直线;或患儿取坐位,两手支撑躯干,头略前屈。
总之不论取哪种姿势,都必须使头前屈,头前屈时才能使下颌受到由下至上的压迫,使下颌被动地上推,训练师发音的同时令患儿模仿,或用手指固定舌,然后发音训练,当呼气经过鼻腔时发出 n音。
发音训练从双唇音开始,如 p、b、m,再与元音结合,形成 pa、ba、ma,最后是元音、辅音、元音结合形成 apa、aba、ama、等,逐渐过渡到单词与句子或短文。
持续发音:构音训练时吸一口气,尽可能延长发音时间,由单个元音过渡到2~3个元音,逐渐增加,反复练习,持续发音。
在训练时要求患儿做鼓腮、吹气、吸入、呼出的动作,对发音很有帮助。
做克服鼻音的训练:运动障碍患儿由于软腭运动减弱,发音时咽腭部不能闭合,将非鼻音发成鼻音,这种鼻音化的构音明显影响语音的清晰度而难以听清楚,影响语言的交流。
所以对运动障碍患儿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做克服鼻音化的训练。
方法是引导气流通过口腔,如吹笛子、吹蜡烛、吹小喇叭,或者训练患儿用力发“啊”音或发“卡”音,这样可促进软腭肌收缩和上举,增强软腭肌张力及运动机能,促进咽腭部正常闭合,克服鼻音。
训练患儿控制音量、音调与韵律:运动障碍患儿由于运动性构音障碍,发音的音量小、音调低,没有重音变化,缺少抑扬顿挫的变化,所以要训练患儿控制音量,变换音量,如由小变大,由大变小,一大一小交替进行,扩大音调范围,从低、中、高三种不同的音调进行训练。
同时可用声控玩具、电子琴、钢琴等配合训练,调节音量及音调,为培养一定的韵律感,可用节拍器配合调节发音的韵律。
②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治疗语言发育迟缓的类型:语言符号障碍:主要是未掌握语言符号,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各种语言符号、手势、儿语使患儿掌握语言符号,建立人际交流的基础,然后再做理解符号的训练。
语言表达障碍:患儿不能用语言表达意愿,这部分患儿训练的目的要以表达为目标,在训练时与语言的理解能力相配合,有手势语、语言的实地训练,使患儿获得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水平落后于同龄儿:这一部分患儿占运动障碍患儿的大多数、表现语言水平落后,符号理解障碍,表达障碍,所以要加强训练,加强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发育。
理解语言符号但不能表达:对这一部分患儿训练的目标是在加强语言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开始可采用手势语训练,然后再进行表达训练。
语言交流态度障碍:这部分患者可以理解语言符号,有一定表达能力,但是有交流的态度障碍,性格孤僻,怕人,不能与人交流,训练时要重点从交流态度上下工夫。
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多数全身的运动功能也落后或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存在,因此在进行理学疗法、作业疗法训练的同时,要配合做语言疗法的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会有更大的帮助。
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必须根据其所处的阶段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和训练方法。
训练中要注意双向发展,即先横向扩展,再纵向提高。
如学说名词“帽子”、“手套”、“裤子”等(横向发展),进一步增加词汇“黄帽子”、“红手套”、“蓝裤子”(纵向提高)。
游戏疗法:对于年龄较小的运动障碍儿童,要注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加入不同的游戏内容,使患儿在游戏时应用自己学过的词汇和语句,促进交流行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