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语表示被动语态的形式对比

英汉语表示被动语态的形式对比

英汉语表示被动语态的形式对比被动语态只是一种语法范畴,其功能是运用语言来符号化人所意识到的事物,以下是搜集资料的一篇研究英汉被动语态表达形式的,供大家阅读借鉴。

一、概述被动语态是所有语言的普遍范畴。

它同人的认知体验密切联系。

英语语态是动词的一种语法范畴,表达主语和动词谓语之间的语法和语义关系。

英语动词有主动语态(activevoice)和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之分,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根据相应规则,只有需要动作对象的及物动词,才有被动语态。

英语被动语态用句子形式表示,可以区分为有形标志的被动句和主动形式的被动句。

汉语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

徐德宽指出,“很久以来‘,被’字句一直是汉语语法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而‘被’字句的词类归属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本文通过英汉语表示被动语态的形式的对比,旨在从深层揭示被动语态的本质。

二、形式分析英汉被动语态的表达形式有共性和个性之分。

(一)共性各种语言的被动句都存在普遍性,包括形式和意义。

彭玉海在探讨俄汉被动句的认知共性中说:“一种句式除了句法结构所反映的大致相同内容的基本情景外,还必须将完整的语义所包含的认知因素考虑在内,这就给语言的认知分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彭玉海从顺序原则、包容原则、相邻原则和经济原则出发,得出结论:“一个结构式就是一个形义结合体,它既不是完全任意的,也不是完全可推导的,而是可解释的或有理据的(motivated)。

从一个认知领域到另一个认知领域,是整体性的心理意象或心理‘完形’的投射,而不是组成部分的投射。

在俄汉被动句的语义分析中,顺序、包容、邻近、数量4 条认知原则在意义(概念)领域和句式结构的形式领域同时起作用,或者说在意义域起作用的原则也‘投射’到形式域,这就是所谓的语法认知‘象似性’或语法隐喻,从意义认知域向形式认知域的投射。

分析表明,俄汉语被动句在语言认知层面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统一,从认知原则出发确立被动句式的整体意义,这一做法能为英汉被动句之间的共性特征作出认知方面新的解释。

”下面,我们从有形式标记和无形式标记出发,分别考察英汉被动语态。

1. 有形标志的共性英语被动语态主要表现在动词的词性变化上(be + V-ed)。

其句型为:S(person)+VP(be + V-ed)+A(by or with +agent).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patient),谓语是由助动词 be 或相当于 be 的助动词和一个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组成的动词短语(verb phrase),带有或不带表示动作执行者或工具方式的短语(adverbial of agent)构成被动语态。

而汉语被动句,虽然动词本身不发生任何词性变化,没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但却常常使用具有被动意义的功能词,如“被”、“让”、“给”、“叫”、“把”、“将”、“使”、“由”、“是……的”,“为……所”等表示被动;也可以由本身有被动含义的“遭”、“受”、“投”等动词直接体现。

可概括为以下两个句子模式。

(1)句子模式 SVO(Passive of SVO):①The glass was broken by my bro ther.// 玻璃杯被我弟弟打破了。

②The lady was robbed by two gangsters.// 这女士遭到两个歹徒抢劫。

③Our clothes were soaked with sweat.// 我们的衣服给汗水湿透了。

2)句子模式 SvoO(Passive of SvoO):①The lecture was given to us by Mr. Hobbs yesterday.//昨天的讲座是霍布斯先生开的。

②The enemy was forced to retreat by our army. // 敌人被我军迫退。

③She was elected chairman by the students’Union.// 她被学生会选为主席。

2. 无形标志的共性在英语交际中,并非所有表示被动意义的手段都体现在动词的词性变化上(be + V-ed)。

相反,存在许多以主动形式出现却带有被动意义的结构,我们称其为无形式标记被动语态(un-marked passives)。

有意义的是,汉语同样也存在这种语言现象:用主动语气表示被动意义。

对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情况。

(1)句子模式 be + prep. + n(.V-ing)①The rumour is beyond belief.这种谣言不可信。

②The racial problem in USA are far from their solution(=are by no means solved).// 美国的种族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

(2)某些及物动词用作不及物动词,表示被动语态。

这类及物动词有clean,lock,fill,cut,wash,print 等。

①The beef cuts tender.// 这牛肉切起来很嫩。

②The clothes washed clean.// 这衣服洗得干净。

(3)以主动语态出现的不定式结构表示被动意义。

此处,可以模式化为 4 种情况。

①adj. + infinitiveThe car is very expensive to overhaul.// 这辆汽车大修起来很费钱。

②too + adj. + infiA. Atoms are too small to see.//原子太小,无法看到。

B. The oil blur on the surface is too thick to wipe off.//面上的油污太厚,擦不掉。

③n. + infinitive(不定式词类活用,用作名词或代词的定语)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solve.// 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B. I have got something to say.//我有几句话要说。

C. I have brought you an interesting book to read.// 我给你带来一本可读的有趣的书。

⑷be + infinitiveA. The house is to le(t= to be let).// 此房出租。

B. You are to blame for thi(s= to be blamed).// 这事要怪你。

(4)出现在某些及物动词的后面,如:(deserve,require,need,want,stand等)(worthworth while)。

动名词的被动语态具有被动意义。

例如:①He deserves punishing.// 他应该受到惩罚。

②Your room wants white wa shing.// 你的房子要粉刷了。

③Her design is worth studying.// 她的设计值得研究。

从词语分析可以看出,英汉被动语态表达方式上的共性是:第一,带被动标志结构的被动语态;第二,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意念被动语态(notional passive)。

不过,两种类型的被动语态在各自语言中的使用频率不尽相同。

与汉语相比,英语带被动标志结构的被动语态的使用比意念被动语态多。

至于被动语态之间的不同,我们将在下面讨论。

(二)个性对比语言学从一产生就十分明确,是属于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学科,它强调重点研究两种语言的差异,这一特点从沃尔夫、拉多和詹姆斯的论述中看得很清楚。

伯伦(P. V. Buren)和德温(R. Dirven)提出对比语言学……可以增强对语言结构的认识,可了解语言体系之间的关系,即作为一种发现程序(discovery procedure),以寻求不同语言的通性。

1978 年,布赖顿斯坦(P. H. Breiten-stein)认为对比语言学可分为科学性的和教学性的两类。

第二,对比语言学随着理论语言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变化而变化。

迪皮特罗总结说:“一种对比分析会变得同与之相连的语言理论一样复杂,……一旦理论发生了变化,新的对比途径也就会出现。

如果理论本身有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在把这种理论应用于对比分析时,这些矛盾也就会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

”严复的《英文汉话》与马建忠等人都对英汉对比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他总结说:“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的科学结论。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明确提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言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并在书中“把汉语同印欧语尤其是英语作了画龙点晴式的比较”。

1947 年出版了《中国人学英语》,他在序言中说:“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1977 年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着名演讲。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正式诞生了。

吕叔湘为《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题词:“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何以有这些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

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

”她的题词高屋建瓴地为这个学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所以成了学者反复引用的名言。

现在我国对比语言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包括:许余龙、潘文国、王菊泉、刘重德等。

运用对比语言学,可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同和异,进而以同为基础,重点解决异的相互转化。

此处的“转化”就是语际翻译,当然包括英汉互译。

韩红指出:“这两个学科(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引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在目标语与目的语之间展开研究;既可以在同一种语言不同历史横断面(比如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等) 之间展开,也可以在不同语言(比如俄汉、英汉等)之间展开。

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对比语言学旨在通过对比发现所比较的两者之间的异同;而翻译的终极目标是在异同基础上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

转换需要在大致相同的基础上着力处理异同。

’可见,对比语言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在前者的基础上从事翻译必将事半功倍。

由此,产生一种翻译理念:在对比语言基础上建构翻译的转换机制和体系。

”因此,讨论英汉互译,同样有助于对比的开展。

(三)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 2 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大约在 1980 年代后期至 1990 年代开始成型。

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