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用热点问题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利用热点问题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利用热点问题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活的教育,无论曾经多么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都不能单纯的固守。

对于“网络一代”的“90后”,随着目标群体的不断变化,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是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目的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

热点问题也伴随着不良信息,通过网络世界等媒介传递,冲击着学生还未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各种热点问题不断丰富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育者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应该积极利用热点问题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热点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21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大学生教育的日常工作,是一种从教育对象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出发,有目的、有计划的对不同大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解决大学生个体实际思想问题,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推动大学生群体思想觉悟、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

但是,灌输为主、照本宣科,硬性管理约束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再点燃学生的热情,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了。

思想政治教育是活的教育,不可能固守一种模式,而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他们对于热点问题的关注往往高于一般群体,所以,将热点问题作为在校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切入点,使之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可以看作是当前形势下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途径。

1 热点问题的涵义与特点所谓热点问题,就是指在一段时间与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某一现象、新闻人物和事件等问题。

本文所指的热点问题,笔者将其分成以下几类:1.1 校园热点问题这与在校期间大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密切相关,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校园安全、寝室相处关系、宿舍是否熄灯、教室是否安装空调、宽带费用等;地震捐款要不要捐、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入党、考研教室是否要安装空调并且通宵开放、大学生是不是要参加献血、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小我”的特征,这些问题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成长中基本的道德观和处世之道。

1.2 社会热点问题这是指与个人的发展有关的大问题,是指在当前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领域内出现、存在着的,涉及到国际形势或影响到国计民生,引起官方或民间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社会问题。

主要是在某一时期引起人们集中关注、议论的焦点问题,它既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问题,也有关系人们现实利益的社会问题。

如:富二代、官二代的社会影响;政治权利、社会参与、钓鱼岛等关系国家发展的问题。

以前对于一些热点问题,高校一般采用的是“外松内紧”的类似“遮掩”的态度,学生不公开讲,学校就不公开说明,很多情况让学生感觉“雾里看花”看不分明,不了解学校的态度,反倒让学生更多的猜忌和猜疑,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等网络媒介,或私自传播,或发表态度,以至于滋生很多的谣言,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 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关注的时代背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与网络社会源源不断提供各种信息与知识,提高了群众对于热点事件和问题的关注程度,而作为不折不扣的“网络一代”的“90后”的大学生,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光怪陆离、包罗万象的神奇世界;网络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 90 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友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他们对热点问题和社会热点事件尤为敏感。

具体原因跟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有关:首先,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实践领域扩大,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作为“90后”,思想尤其活跃,反传统的意识强烈。

对于一切活动,90后都会积极参与,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评论。

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希望拥有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

他们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关心祖国的繁荣富强,关注个人在社会、集体中的价值和认可程度,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

课堂上,他们积极大胆发言。

社会上,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抑或是加入某个社团搞搞活动,弄些创意出来。

网络中,他们关注微博,帮忙顶“帖子”,参与话题讨论。

其次,大学生作为对时代潮流及新生事物敏感的群体,往往更直接、更鲜明的体现自主精神、开放视野、竞争观念、创新意识等时代特征。

这些时代特征,激发了大学生上进的需要、欲望与激情,使其充满活力。

第三,处于勃勃发展阶段的大学生,不仅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而且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的意识世界和思想动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

3 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的主要影响由于大学生对于热点问题的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可以通过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种主要方式。

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直接经历社会事件、产生社会经验、进行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态度。

而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通过感受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民众的社会情绪等,逐渐构成一定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形成一定的社会态度。

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形成,是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相结合的产物。

[1]网络信息爆炸时代,在高校人人都是网络终端的当今校园,海量的外部资讯通过网络传播,被大学生接触,信息良莠不齐,不少的虚假信息在学生中传播,增加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增添了学生对于是非辨别的难度。

另外,没有围墙的大学生活,社会人际交往中,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也会被学生接触和了解到。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学生比较关注的“富二代”、“官二代”、“拼爹”等社会现象,由于学生来自的家庭背景和境遇不同,地域环境的不同、文化习俗的冲突等因素,造成学生对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敏感比社会其他阶层的人士更灵敏、更全面、更深刻、更复杂。

当代大学生标榜独立,主张自主,期盼社会参与,在各种大型的事关国家荣誉、民族利益的大事件中,都表现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但是,一些热点事件中折射出部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认知失衡,消费欲求旺盛,享乐主义盛行,自我意识强烈,人生目标功利,大众传媒崇拜,生活方式虚拟等状况,让人堪忧。

4 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2]大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既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成才欲,表现欲,也存在需要与发展的诸多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作为信息社会大背景下的大学生,他们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各类社会热点事件有着广泛的了解,但受到社会阅历浅、理解片面、媒体误导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有失偏颇。

当大学生们把所学理论与社会热点事件相联系时,很容易产生困惑和疑虑,甚至影响他们对世情、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影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社会热点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凝聚和导向作用,这些问题随时随地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校园热点和社会热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可以很好的纠正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的弊端,利用这些“三贴近”的热点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大学生应对、处理热点事件重点甄别与分辨能力,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三观”的树立。

因此,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求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5 利用热点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5.1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主题班会,对症下药,巧妙引导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可以利用热点问题开展主题班会,善于并且敢于讨论各种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不欲盖弥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明明白白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5.2 时事政策课程正面评述热点事件,尤其是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具有较为敏锐的触角,他们十分关注社会重大政治问题和身边的热点问题。

对当前热点和新闻进行评述,对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拓宽思维、针对某一个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

要与时俱进,调查研究并科学解答社会热点问题,把教育内容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紧扣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5.3 拉近师生距离,有针对性的开展面对面的谈心越是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更应该注意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沟通与交流,正因为大学生的个性和成长经历千差万别,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是不能沿用传统大而全的做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个性,因人施教。

通过面对面谈话,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功能,利用热点事件,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意义,掌握学习方法、成长的导向和人生的定位,让大学生对热点事件进行综合分析,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

5.4 “投其所好”,扩大阵地,广泛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学生兴趣所在,“跻身”学生集聚的网络平台,了解分析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发表的言论,掌握学生关注点,有针对性的用学生喜欢的表达传播平台发表引导性观点,并及时结合班会、谈心等形式开展教育。

6 利用热点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热点问题包罗万象,要利用热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要坚持以下原则:首先,趣味量适度原则。

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或内容趣味性越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强,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

但是,一味的追求趣味,就会走向极端,脱离既定轨道,无法达到教育的效果。

其次,内容选择适宜原则。

不能只是简单的迎合、取悦学生,不能单纯的追求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内容,也不能让一些热点问题喧宾夺主,丧失基本的阵地。

对于社会热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该公开的就公开,不要遮掩,积极与之相结合,将各种热点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新载体,进行生命教育、生命关怀、法制教育、政治素质提升等教育,并将之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探索二者相结合的机制建构。

参考文献:[1]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2011,(3).[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3]陈文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中的功能[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4]夏道玉,左雪松.网络生存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作者简介:张丽艳(1977-),女,汉族,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上海政法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思政科科长,讲师,上海 201701 叶卉(1981-),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上海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上海 2017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