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刘超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2013 届)论文题目中国城市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学生姓名刘超指导教师郑峥学生所属系体育新闻与管理系毕业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号 200903013development direction前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力量强弱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因此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城市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
中国城市化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这一过程与人们对城市化战略认识上的曲折反复是一致的。
近20年来,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
城市化滞后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
1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我国城市化60多年来的成长历程。
1.2研究方法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要求以及研究的对象,认真查阅了关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的相关资料和各种学报、社论,为论文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理论依据。
1.2.2 分析研究法充分总结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的相关资料,透彻的剖析了我国城市运行成功与弊端的原因,以及针对矛盾本身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1.2.3 对比分析法查阅了国外成熟发达的城市化的相关资料,对比了国外成熟的城市化和我国城市化现状,寻求我国城市化仍需改革和创新的突破点。
2 理论分析2.1 城市化的定义由于观察视角及立场的差异,我国学术界至今对于城市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切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是农业人口的转化及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人口集聚过程。
(1)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化不仅仅是这些,例如廖丹清认为城市化的内涵和外延包括以下主要方面:1.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是农村人口稀薄化、城市人口稠密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是人口从平面无限分散向有限空间集聚的过程。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首先表现为人口的集中程度, 表现为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高低;2.城市化是经济集聚的过程;3.城市化是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极形成的过程;4.城市化是现代文明产生、积淀的过程。
(2)虽然对于城市化的定义具有差异但是总体看来仍具有以下共识: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等过程。
2.2 我国城市化的历史2.2.1 1949~1957年,积极城市化时期。
从1949年的7%左右到1957年的14.5%。
大城市数目由1949年的12个发展到24个,中等城市由18个发展到37个。
2.2.2 1958~1961年,过快城市化时期。
该时期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4年间城市增加32个。
过快的城市化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失调。
2.2.3 1962~1965年,逆城市化时期。
1962年开始被迫调整国民经济,停止大规模基本建设,大批过剩城镇非农业人口返回乡村,1965年比1962年城市数目减少了40个。
2.2.4 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时期。
1966~1978年,全国城镇人口由1.33亿人增至1.72亿人,平均增长327万人,平均增长速度仅为2.2%,12年间城市化水平仅由17.86%增加到17.92%,提高了0.06个百分点。
2.2.5 改革开放至今,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在此期间,城市数目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0年的667个[3]。
城市人口比重迅速提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从而为城市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城市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高速增长,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2.3 我国城市化的现状2.3.1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来看,一方面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中国整体的国民经济结构(Au and Henderson, 2003);另一方面是城乡分割、城市倾向的政策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
从数据上看, 2004年,中国第二、三产业所占有的GDP比重已经分别达到了52.19%和31.19%,而同时期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仅为22.15%和30.16%,城镇人口比重仅为41.76%。
2.3.2从横向的比较来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尼日利亚等落后国家。
从纵向的发展来看,尽管中国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快速的提高,但在大多数省份,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
2.3.3这种城市化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状况是中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城市倾向政策的必然结果。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赶超型战略下,经济资源向城市重化工业集中,工业部门由于使用了资本密集的技术而限制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同时,以户籍制度为基本制度的管理体制限制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迁移。
由此,中国形成了社会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即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
二十多年间,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抑制了中国城市化的自然进程。
2.3.4到1978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只17.19%, 21年间只提高了2.1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对劳动的支配权扩大,刺激了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的强烈需求,城乡分割的政策有所松动。
在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城市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000年比1985年城镇总人口增加2.11亿,城市增加339个,建制镇增加1.22万个, 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36.22%。
[5]2.3.5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局面仍然得以维持,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各级政府也往往采取一些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
农民工在城市里受到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歧视性待遇。
[6]这种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大大地限制了中国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城乡收入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拉大。
3 我国城市化的独特道路和问题3.1 我国城市化的独特道路国外学者承认, 1980年代以前,中国城市化作为社会主义城市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西方经典城市化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这种差异性1980年代以后依然存在。
国内学术界的主流意见也承认中国城市化在世界上的独特性,只不过在1990年以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被用来解释这种差异性,1990年代及以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则成为解释的切入点。
这也与"特色"城市化方针或道路不谋而合。
3.2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2.1 城市体系结构失衡,功能减弱。
尽管中国一直推行小城镇的发展方针,但由于利益机制的影响,大城市却在急剧扩张。
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长指出,近几年来累计约有2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主要是大城市,其中只有10%的人口流入中小城市[7],导致城市体系结构严重失衡。
一是城市规模结构不协调。
具有规模效益的大城市不多,小城镇数量太多,降低了城镇体系的整体辐射和带动功能。
二是城市空间结构不平衡。
东、中、西三大地区城市发展的空间差异显著且不断拉大。
2000年三大地带的城市化率为38.5%、28.1%、23.4%,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17.9、8.9和7.4个百分点,三是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
很多城市出现产业虚高度化和同构化,大中小城市之间也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
处于中国城市体系顶尖位置的特大城市,虽然人口规模和地域空间与发达国家的顶尖城市相当,但经济结构层次、综合实力以及效益指标要低得多。
3.2.2 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矛盾突出。
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高度集聚,各种污染物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围城、水资源短缺、噪音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生态环境、生态安全遭受严重威胁。
据统计,流经城市河段中72%不适合做饮用水源,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2002年全国660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
3.2.3 城市建设无序,特色渐失。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5000年的灿烂文化在城市中积淀,神奇的自然景观塑造了城市形象,基本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特色。
但近20年的粗放式建设,导致历史文明载体严重破坏,自然景致也风光不再,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在逐渐消失。
而且,由于全国大中小城市的建设模式和步调基本一致,从欧式建筑一条街到大型草地广场,从林立的高楼大厦到新区拓建,城市出现了普遍的千城一面的景观“克隆”现象,城市的可识别性缺失。
3.2.4 城乡关系不和,二元结构明显。
城市和农村作为人类生活的主要聚落,具有相互弥补性和支撑性。
但在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城乡矛盾一直十分突出,城乡差别日益显著,“三农”(问题突出。
有的专家曾经指出:中国城市的先进是剥削农村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城市“如此先进”是农村“如此落后”的原因[8]。
4 结论和建议4.1 结论4.1.1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驱和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城市化的直接目的和实在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推进城市化进程。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势在必行。
4.1.2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2)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城市有限的吸收能力之间的矛盾;(3)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4)城市体系不尽合理;(5)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城市化质量差;(6)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转移和流动。
4.1.3城市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只有城市化水平提高了,城市人口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增加了,国家富强了,人民才能得到实惠,小康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4.2 建议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20年是城市化进程的机遇期,而城市化的发展将激发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新的世纪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具体措施有:4.2.1全面推进我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稳步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目前,我国已初步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时期。
我国的大型城市虽然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别不是不大,但在城市综合实力、经济结构层次以及经济效益上差别很大,如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香港的四分之一和东京的二十分之一。
因此,这些城市的发展重点是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不断增强其中心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