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如病毒研究的最新进展首都儿科研究所病毒研究室 陈冬梅大家好!我是首都儿科研究所病毒研究室陈冬梅,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诺如病毒的研究进展。
说道诺如病毒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说到它的原形株诺瓦克病毒大家可能就相对熟悉的多了。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急性胃肠道感染。
急性胃肠道感染它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与细菌引起的胃肠道感染不同的是,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卫生状况良好的发达国家,病毒感染都是急性胃肠炎的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因为它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所以又被称为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它就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性疾病。
各种病毒所致的胃肠炎它的临床表现基本是相似的。
一般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或者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的症状,病程比较短,病死率低。
引起腹泻的致病源有很多,在生物学因素中主要就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由于抗生素等的应用,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较为容易得到控制,所以病毒感染就越来越得到重视,而且也显得很严重。
目前所知的腹泻病毒病原主要有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人类杯状病毒它又分为诺如病毒和扎如病毒,今天我们重点就介绍一下这个诺如病毒。
现在我们来说一下人类杯状病毒,它在电镜下可见病毒表面呈杯状凹入或者是内陷,形成特殊的形态而得名。
人类杯状病毒主要导致成人和儿童的急性腹泻,是除轮状病毒外引起腹泻最主要的病毒病原。
在成人它主要表现为规模不同的腹泻的爆发流行,人类杯状病毒又包括诺如病毒和扎如病毒,其中各自又含有不同的血清型。
而诺如病毒呢它又被分为5个基因组,其中基因组1、2、4主要感染人类,基因组3和5主要感染猪和牛等动物,各个基因组又有不同,又可以分成不同的亚型。
当前世界各地引起诺如病毒腹泻爆发流行的主要是GII-4型。
早在1968年,美国俄亥俄州诺瓦克镇的一所小学内就爆发了腹泻,当时并没有找到致病原。
一直到1972年,通过免疫电镜的方法在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发现了这样一种病毒颗粒,以它的发现地命名为诺瓦克病毒。
后来世界各地又相继发现了形态和结构与诺瓦克病毒相似,但是抗原性略有不同的一组病毒将它归类为诺瓦克样病毒。
在2002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它正式命名为诺如病毒,并与典型的杯状病毒、扎如病毒一起分类为人类杯状病毒。
虽然说它很早就被发现了,但是由于它的不能组织培养,也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因此它的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一直到1990年,Jiang等人克隆了诺如病毒,诺瓦克病毒的全基因组并且表达了病毒的外壳结构蛋白,获得了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与天然病毒相似的病毒样颗粒,诺如病毒的研究才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通过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诺瓦克病毒也是属于人类杯状病毒的。
这是一张诺瓦克病毒的免疫电镜照片,是用含有诺瓦克病毒的粪便标本和1:5的患者血清一起孵育后进一步做成的电镜标本。
诺瓦克病毒的形态,它是球形的,20面体对称,它的直径大约在27 — 40nm,它的外壳只有一种结构蛋白,它大小是kD,它是由180个相同的分子,形成了90个二聚体。
在它的那个外壳内包含有7.6kD正链单链RNA。
这是一个诺如病毒的X射线衍射和VP1计算机模式图,从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到,VP1分为突出的P1、P2单位和形成内膜的S单位。
其中P2单位和S单位较为保守,而P1单位突出在膜的表面,它的定义比较大,被认为是抗原识别和受体结合的位点。
这是诺瓦克病毒基因组模式图。
它是一个正链的单链RNA,全长是7642个碱基。
它分为,它有3个开放读码框,分别编码,一般RNA病毒都会有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等非结构蛋白。
它的第二个开放读码框编码一个结构蛋白,也就是VP1。
第三个开放读码框,编码一个小蛋白,VP2,它是和衣壳蛋白,也就是VP1共同组成衣壳的一个小蛋白。
诺如病毒的理化性质,它在氯化铯中的密度是1.36 — 1.41g/cm3。
在室温pH2.7的环境下3个小时,20%的乙醚4°C处理18个小时,60°C孵育30分钟以后,该病毒仍然具有感染性。
它可以耐受普通污染水中3.75 — 6.25mg/L的氯离子的浓度,但是在10mg/L的高浓度氯离子存在的时候,这个浓度相当于处理污染水采用的氯离子浓度,这个病毒才可以被灭活。
诺如病毒它是导致急性胃肠炎最主要的病原之一,它与食物、水源等造成的急性胃肠炎的爆发密切相关。
国外有报道,有30% — 50%的无菌性胃肠炎与之有关,而由食物造成的病毒性胃肠炎流行中90%以上都是由该病毒引起的。
在我国5岁以下的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毒的检出率为20%左右,血清抗体水平调查也表明我国人群中诺如病毒的感染十分普遍。
这是美国1998年到2002年食品相关腹泻爆发的病原分析,从这个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能够确定病原的2167起腹泻爆发流行中,其中有30.3%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占到病毒病原的92.7%,可见诺如病毒在非季节胃肠炎爆发流行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个表格显示的是2002年到2007年美国报告的食品相关疾病以及爆发流行的病原学资料分析,从2007年的资料显示,能够确定病原的509起事件中其中有193起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占到病毒病原的96.98%,占到所有能够确定病原的总数的37.91%,这个比例是很高的。
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传播,它的媒介是污染的水、食物、手等,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也很重要,主要是由呕吐物等传播。
还有报道认为气溶胶也可以传播。
这张图显示的是美国1996年到2000年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爆发流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从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其中39%是与食物相关的,3%是与水源相关的,其中12%是人传人,另外46%原因不明或者是没有数据显示。
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它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厌食等。
血便未见报道,也可见严重的脱水,也有死亡的报道,但是并不多见。
儿童的呕吐多于腹泻,而成人得以腹泻较为明显。
潜伏期一般是24 — 48个小时,病程平均为12 — 60个小时。
它的那个特征极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
诺如病毒传染性极强。
它的感染率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那么诺如病毒为什么能够引起流行呢?首先它的那个感染剂量比较低,小于100个病毒颗粒就可以使用感染。
另外它的无症状潜伏期也比较长,大约在2个星期左右。
第三它在环境中比较稳定,在小于10ppm 氯离子中它能够存活。
另外冷冻和加热到60度对于它来说都是没有作用的。
再者它有多个基因型和抗原型别,需要综合诊断。
另外它可能会重复感染多个抗原型别,而且感染之后的免疫力也不是长久的。
儿童期的感染并不能够保护你在成年期不得这个疾病,而这也给发展终身有效的疫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诺如病毒的流行。
在2006年年底到2007年年初的时候,诺如病毒在全球连续引起爆发流行。
全球多个国家爆发了以诺如病毒感染性,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其中美国、澳大利亚较为严重。
日本更是爆发了25年来最为严重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
有研究报道,日本的此次爆发流行的优势株就是GII-4型。
2007年年底,英国也爆发了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导致全国上百万人以上的感染。
那当时我们国内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在2006年10月到2007年1月北京有多家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也发生了住院病人的腹泻爆发,排除了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初步认为是病毒感染。
对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了轮状病毒的检测,配置凝胶电泳和胶体金抗体检测,均是阴性的。
后来进行诺如病毒的检测,结果在每家医院的标本中都有阳性的标本检出,初步判定病原为诺如病毒。
序列分析结果也显示,引起此次爆发的是GII-4型诺如病毒。
这张图显示的是2005年到2007年日本诺如病毒的腹泻爆发的情况。
从这上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在2006年10月到2007年1月之间有一个明显的高峰。
这个报道与我们国内的相关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
治疗。
诺如病毒感染进入胃肠炎,通常症状比较轻,呈自限性,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
如果需要治疗,主要是补充因腹泻和呕吐引起的水分和电解质失衡,如果呕吐或者腹泻严重,则需要静脉输液。
严重脱水需要住院治疗的,比较少见,但还是可以发生的。
从防控上来说,由于诺如病毒它的变异性很大,抗体没有有效的保护等原因,使疫苗的研制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可靠的疫苗问世。
而且目前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消灭诺如病毒,所以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家庭中,有效的洗手、不接触污染的水和食物,可减少疾病的传播。
为减少经食物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爆发的频率,食物应给予特殊处理,尤其是牡蛎生食,一定要注意食品卫生。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它的诊断是需要综合临床症状,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检测结果共同来做出的。
病原学的检测主要就是电镜和免疫电镜的方法,它的灵敏度比较差,耗时比较长,目前已经较少采用。
现在开发了诺如病毒检测的ELISA试剂盒等,更方便了临床的检测。
血清学检测主要用于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一般不作为临床确诊的标准。
基因组的检测,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的病毒基因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由于诺如病毒它的变异性比较大,涉及恰当的 引物 成为这种方法的重点和难点。
在RT-PCR的方法上,基础上又发展了 Nested RT-PCR 和 Real-time PCR 等方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