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气压与风
二、气压的变化
气压大小——空气柱重——空气柱长短(和观测点位置 有关)、密度(空气柱温度、水汽含量有关,温度有周期变 化),所以 气压也有周期变化 。
(一)气压随时间变化
1、周期变化
因为 T↓ ρ↑ P ↑;T↑ ρ ↓ P ↓ 所以 一天中 P夜>P白, P上午>P下午, 一年中 P冬>P夏
2、非周期变化
高度递减越快 (2)当P相同时 空气柱T越高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大,气压随高 度递减越慢
重力加速度
静止大气中:
P1—P2=ρ·g· H
气柱厚度 为气柱中空 气的平均密度
-
拉普拉斯压高公式: - Z=18400(1+at)· lg(P1/P2) 所取两点的 高度 Z1与Z2 之差 两点之间气 柱的平均温 度 气体膨胀系数, 等于1/273
2、梯度风
(1)概念 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作水平曲线运 动时,作用于空气上的力,除了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 向力外,还有惯性离心力,三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 为梯度风。
图5.14 高压和低压中的梯度风
综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梯度风是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和地转偏 向力三力平衡时的风。北半球,低压区的梯度风按 逆时针方向吹,高压区的梯度风按顺时针方向吹; 南半球则相反。
(二)极地环流圈
由极地流向低纬度的冷空气在纬度60度,与副热 带高压流来的暖空气相遇,冷空气居于暖空气下面形 成极锋面,暖空气沿锋面上升到高空,分别向低纬和 极地处流出,由于空气从高空流出所以地面形成低压 带,即副极地低压带。
(三)中纬度环流圈
副热带高压(30度)流向副极地低压(60度)的 暖空气,受极地流向60度的冷空气抬升,在高空流向 低纬。
风向通常用16个方位来表示,有的是用方位度(共分 360度)。
图 4-2 风向方位图
二 、 作 用 于 运 动 空 气 的 力
气压梯度是由高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指向低压的方向上(垂 直于等压线方向),单 当空气质点作曲线 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量。 运动时,受到惯性离心 其数值为 水平地转偏向力 力的作用。其大小为:
1、等压线平直的气压场
摩擦风形成示意图
风速: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正比,与地面摩擦系数成 反比。 风向: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后方,低气 压在左前方。南半球相反。
2、等压线弯曲的气压场
由于地面摩擦力的作用,风速比气压场中所应有 的梯度风风速要小,风斜穿等压线吹响低压区。故低 压中的空气是一面旋转,一面向低压中心辐合;高压 中的空气则是一面旋转,一面从高压中心向外辐散。
(1)与风速成正比 (2)与纬度成正比
(3)不论空气运动方向怎样改变,地转偏向力总 是垂直于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 方向的右方;在南半球指向左方。地转偏向力只能改 变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空气相对地球的运动速度。
气压梯度力是使空气产生运动的直接动力,最基 本的力。 地转偏向力对高纬地区或大尺度的空气运动影响 较大,而对低纬地区特别是赤道附近空气的运动,影 响甚小; 惯性离心力是空气在做曲线运动时起作用,在空 气做近似于直线运动时可以忽略不计; 摩擦力在摩擦层中起作用,而对自由大气中的空 气运动不予考虑。
2)在等压线为曲线的气压场中,梯度风是平行 于等压线作等速运动。
3)北半球,梯度风与水平气压场之间的关系仍 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则相反。即遵循白贝罗风压定律。
(二)摩擦层中空气的水平运动
在摩擦层里,运动着的空气质点除受水平气压梯 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外,还受 摩擦力的作用。 摩擦风:摩擦层中(无论是在等压线平直的气压 场,还是在等压线弯曲的气压场),空气质点所受的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惯性 离心力)保持平衡条件下所产生的空气水平运动。
3、焚风 由于空气下沉运动,使空气温度升高而形成的又 干又热的风。 产生原因(1)湿空气越过高山后,在背风坡作 下沉运动; (2)在高压中,空气下沉运动。
4、峡谷风 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狭窄的谷口时,风 速被迫加大而形成的强风。气象称这种现象为 狭管效应。峡谷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狭管效 应造成的。
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虽然不能使空 气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但却能影响空气运动 的方向和速度。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既可以改变空气的 运动状态,又可以使空气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
三、空气的水平运动
地转风
自由大气中的风 摩擦层中的风
梯度风
地方性风
(一)自由大气(高层大气)中空气的水平运动
1、地转风 (1)地转风的形成(概念) 在等压线平直的气 压场中,空气作水平运动时会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这两力达到平衡,空气就 沿着与等压线平行的方向作水平等速直线运动,此时 的风叫做地转风。 (2)地转风的方向 地转风的方向与水平气压场 之间的关系是,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 压在左;南半球相反,这个规律称为白贝罗风压定律。
(二)气压随高度变化 大气主要集中在低层,因此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急剧递 减,如果海平面为1013hpa,那么在5.5km 为500hpa ,在 20km 为50hpa以下。
暖空气到来 P↓;当冷空气来临,P ↑这和天气系统活动有关。
表示气压随高度变化快慢的程度。指在垂直方向 上气压改变1hpa时,高度变化的数值,也就是单位气压高度差。 公式:h=8000×(1+αt)÷P 其中P:大气压 (hpa);T:气柱温度;α =1/273=0.0037
根据公式可计算出不同气压和不同温度情况下的气压阶: -40 ℃ -20 ℃ 0℃ 20 ℃ 40 ℃
气压阶
1000hpa 500hpa 100hpa
6.8 13.7 68.3
7.4 14.8 74.1
8.0 16.0 80.0
8.6 17.2 85.9
9.2 18.3 91.7
(1)当T相同时,气压越高地方,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气压随
3、气压系统的空间结构
依据温度场与气压场配置是否重合,即温度场 的高温、低温中心是否分别与气压场的高压、低压 中心重合。 (1)温压场对称系统 性低压、冷性高压; (2)温压场不对称系统
大气中气压系统的温压场配置绝大多数是不对称的
暖性高压、冷性低压、暖
第二节
风
一、风的基本概念 二、作用于运动空气的力 三、空气的水平运动
(一)热带环流圈
太阳辐射,赤道表面得到的热量多,极地少, 因此赤道表面空气受热膨胀,形成低压,即赤道低 压带;而极地的情况刚好相反形成极地高压带。
空气由赤道上空沿经圈运动受地转偏向力 的影响,到了纬度30度时,气流沿纬圈方向运 动,空气源源不断从赤道上空流向纬度30度附 近,最后空气产生下沉运动,使纬度30度地面 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图5.13
地转风形成示意图
(3)地转风的大小 Dp 1 V· sinφ ∵ A=G 即 r D = 2ω · n DP 1 ∴ V= r 2ω sinF Dn 当空气密度和地理纬度一定时,地转风的风速与 气压梯度成正比。即地转风的风速随等压线的疏密程 度而变,当等压线愈密(气压阶小)时,地转风的风 速愈大。 当空气的密度与气压梯度一定时,地转风的风速 与地理纬度的正弦成反比,即低纬度地转风大于高纬 度。但由于低纬度气压梯度力很小,地转风也很小。 当气压梯度和地理纬度不变时,地转风的风速与 空气密度成反比。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其中Δp为Δn距离 内气压的改变量。气压 摩擦力(R)的方向和运 式中C为惯性离心 梯度力的数值为: 动方向相反,其大小和运 力;V为空气质点的线速 动速度成正比: R=-KV 度;r为运动轨迹的曲率 式中K是摩擦系数,V 半径。 为运动速度。
在转动的地球上,空气除了受到气压梯度力的作 用外,还受到由于地球自转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的作 用。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大小可由下式表示: A=2ω· V ·sinφ 式中 ω 为地球自转角速度,等于7.292xl0-5rad/s,V 为风速;φ 为纬度。
三、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与气压系统(各种不同的气压形势)
1、等压面
空间气压相等各点连接而成的面叫等压 面,通常用来表示气压的分布形式。 2、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低压:由一系列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低,类似于凹 陷盆地。(气旋) 高压:由一系列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高,类似于凸 起山丘。(反气旋) 低压槽(或槽):从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 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一方突出的部分。低压槽中 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槽线, 类似山谷。 高压脊(或脊):由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 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一方突出部分。脊 的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脊线, 类似山脊。 鞍形场(鞍):由两个高压与两个低压交错相对而形成的中 间区域。
图5.16 摩擦层低压(a)和高压(b)中的气流
(三)地方性风
与下垫面性质密切相关的局部地区的风,只有当 大范围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弱才得以表现出来。 1、海陆风 由于海陆受热不同造成的,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 交替而改变风向的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2、山谷风 指在山区或山坡由于周围空气受热不同造成 的,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改变风向的风。 一般上午9-10点左右,由山风—谷风,正午 谷风最大,日落后谷风—山风。
三、影响大气环流的主要因子 1、太阳辐射; 2、地球自转; 3、海陆分布; 4、地形
四、季风
由于大范围的海洋和陆地的热力差异,引起的大 气的环流,通常以一年为周期,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 风向的风。这种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 吹向大陆。
第三节
一、单圈环流
大气环流
地球上各种规模大气运动的综合表现,称为大气环流
假如地球表面是均匀一致的,并且没有地球自 转,那么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形成的闭合大气环流, 这种只在赤道与极地之间才存在的大气环流称为单 圈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