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意人物画头像写生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李勇辉起稿首先要考虑画幅的布局,主要看平面构成的形式感觉是否稳定好看。
比如人物太居中,虽然稳定,但又不好看;人物太偏——或偏上、偏下、偏左右,可能好看,但又不稳定,这种视觉上的形式美感,要靠很多对比因素去完成。
所以起稿布局一定要从形式感觉出发来确定认为的空间位置。
其次是通过观察得来的直觉感受来确定表现方法。
所谓直觉感受,即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比如同样的画老人,一位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和一位饱经风霜的山区老农,无论在气质、负色、形象都迥然不同。
前者你可能在细润中去寻求表现手法,后者你可能会在苍劲中去寻求笔墨情趣。
这种直觉感受有对象的精神、形体、气质等方面的客观感受,也有画者主观方面的认识,体验和艺术追求。
为什么很多人画同一个对象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呢?这就是主观因素的作用。
其三,是根据自己确定的表现手法来勾稿子。
一般用木炭条或淡墨线勾稿,画写意人物的勾稿,那就不像画工笔画那么的细微具体,但是大的关系要准确肯定,精神气质和外形特征在勾稿子这一步基本定下来。
比如脸形、眼与嘴的细微表情变化,身体动势的主要关节部位等,一定要画准确肯定。
起稿实际上是对形象的初步认识过程。
这一步宁可多花点时间,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起稿着一步不要马虎从事,不要怕别人说你笨。
尤其初学者更要认真对待,画人物不同于画山石,形象的准确性很重要。
很多人不愿意画人物,或者不敢画人物,恐怕造型的难度大就是其中原因之一。
落墨落墨是最关键的一步,写意人物画的成败主要是看笔墨处理的好坏。
写生练习一般从头像、半身到全身、二人以上组合的顺序进行。
下面我们以头像写生为例来谈笔墨的处理。
起稿完成之后,落墨可从头部主要结构线画起,以勾外轮廓为主。
保持大框架的笔调基本一致。
在作画过程中,始终保持整体观察,全局处理,不要长时间死抠某一部分。
画头发时我们可以根据对象的发式来决定,下面我们来看头发的具体画法。
(图片)画头发通常使用两种方法:一是先用焦墨画结构,以见其“笔骨”。
然后用浓墨泼染,以见其“墨韵”这种处理方法有笔墨的苍润效果,也比较容易掌握;二是直接用浓淡墨画头发,由浓到淡,枯湿相破,虚实并用。
这种方法画出来的效果生动自然,但不易于掌握。
对发辫的处理,可以根据其编织结构,由浓到淡交叉用笔,一气呵成。
对较薄的长短头发,可以用干沙笔处理。
特别是光头刚长出的浅发,以干沙笔皴擦较为适宜。
眼睛是人物传神的最重要的部分,从大结构分,由眼睑和眼球两部分组成。
眼睑有上下眼睑包住眼球,眼球由眼白和眼珠两部分组成。
刻画眼睛需要十分的留意,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眼球的活动范围比较大。
在画眼睛的神情,笔墨组合很重要。
由于光线一般由上前方来所以画眼睑线要粗重一些接近眼球要更浓黑一些,以表现出上眼睑的厚度和睫毛的阴影。
侧面可略画几笔睫毛,用笔宜松动灵活。
画下眼睑不能用粗重的线,也不宜一笔画通,以断续干淡线做虚实处理,接近眼球最好不画,则更能显出眼珠的灵动感觉眼珠是传神的关键部分,它男女有别、老幼之分。
有的眼珠显得大,有的显得小;有的深,有的浅;有的晶莹明亮,有的干枯灰暗。
气象不同,方法也各异。
眼珠中心部分是瞳孔,呈黑色,四周是透明的虹膜,有的蓝黑、有赭黑。
整个眼球外面都由一层薄膜盖住,看上去有光亮的感觉,特别是眼珠更有丰富的透明感。
在外光的作用下,常出现一两点高光,由于眼珠的转动高光也跟随变化。
有时没有高光只有反光,所以画眼睛实质上就成为留高光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方法:1)、用浓墨画出一个“工”字形左右和下方用干枯的墨勾线,再就看折光的强弱用干笔擦出虹膜不风。
这样就会出现“工”字两旁成高光,下边成反光的效果。
2)、用浓焦墨画出一个成“C”字形和“2”字的形状,其余部分用勾擦方法处理,这样“C”字形和“2”字形未封口的以便便成了一条横形的高光。
3)、用浓焦墨画出一个不同方向的大“,”点,其余部分也用勾擦的方法处理,将“,”点的转弯处留成高光,这种高光面积很小,但也很有神。
上述三种画眼珠的处理方法,贵在笔法灵活,不能构成一个死框框,也不能擦得一片死黑,要丰富有空灵感觉。
眼睑和眼珠的处理是一个整体,实质上就是画这两者怎么留白,上面说了用浓墨画眼睑和眼珠,只是作为骨架处理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要淡墨染,染淡墨要湿润,上眼睑和眼角的阴影以及眼珠除高光以外的部分,都可用淡墨染。
染的同时也要注意虚实的处理。
画眼睛的同时要结合眉毛同时进行,画眉毛时要依据眉毛的粗细浓淡来确定用墨。
浓粗之眉,应用焦浓墨,淡细之眉毛,用干淡之墨。
用笔时,眉头宜侧锋实起虚收,眉梢及眉弓突出处,用干沙笔横擦,处理宜虚。
对眼神的刻画,还要注重眼睛周围肌肉皱纹的变化。
这部分的肌肉与眉间、脸颊、嘴角等处的肌肉变化相呼应,形成特定的思想表情。
或沉思、或愤怒、或大笑、或大哭,这些表情的内在联系和外部特征,都不是某一部分的变化引起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反映。
嘴是五官中活动范围最大的部分,表情也最为丰富。
从解剖结构上分析,口轮匝肌和咬肌配合,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表情,从而形成复杂多样的表情。
而我们今天就以闭合的嘴来讲解。
画侧面的嘴,人中一笔稍细,起笔有内向外斜出;转入上唇时起笔不要与人中一笔相连笔线略粗;转入口缝线时,与上一笔也不要相连,起笔圆转向内斜下,笔线较短;转入颏(Ke)唇沟时,与上一笔也不要相连,起笔圆转横行,再圆转向外斜出虚收。
勾勒上面几笔时,以浓墨为宜,至于上唇和下唇侧边,用笔要虚,用笔要淡,上嘴唇用线要和嘴角相连,下嘴唇两头宜虚,不要与唇中或口角相接。
嘴唇的小皱纹可以略施皴擦。
画正面的嘴,用笔用墨方法与侧面相似。
主要在于要把口缝线的唇中和口角处理好。
口角的用笔重,口缝线以三四笔完成为宜、且不相连,粗细浓淡要根据嘴唇的结构转折和光线变化而定。
上唇线与左右两笔与嘴口相接,人中处的转折用两笔点成,以上几笔均不相连,避免死板,下唇可用两笔完成,用墨宜淡。
上唇凸出部分和下凹陷部分,可用淡墨点皴,嘴角用淡墨皴擦。
颏唇沟用淡墨侧锋画出,以两笔为宜。
胡须是男性的特征,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风度与旗帜。
在中国的古代肖像画中,留胡须是很普遍的。
现代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大白胡须、文学家鲁迅的一字胡须,都是很富有个性特点的。
因此凡是画有胡须的人物,对胡须的处理一定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能草率。
胡须一般是指两个概念:嘴上及嘴角的是胡,下颏及下颔(Han)处的叫须。
但平常都称胡须。
因生长处不相同,胡须的名称也不相同,有的叫络腮胡,有的叫三须胡,因留的部位不同,有的叫人丹胡,有的叫山羊胡等等。
胡须的形状有长短、黑白、厚薄、伸展、与卷曲之分,处理的手法各不相同。
画黑胡须,要掌握干沙焦浓的笔墨要领。
先干沙之笔即无蓬松之感觉,无焦浓之墨则无苍润效果,用笔以侧锋作虚处理,加以皴擦。
画淡胡须,先以淡墨皴擦,后略家渲染即可,这样处理有既苍且润的效果。
画白胡须和灰白胡须,用干沙淡墨或干沙浓墨为宜,主要是画胡须的外结构,来衬托白色或灰色。
接近肌肉处可少许淡墨渲染,以便有一个中间层次,而不至于转折生硬。
用写意的方法画浓而密的胡须较容易,画淡而蔬的胡须较难。
另外,画胡须尤其要注意对胡须根部的处理一定要虚,不然容易产生是戴上去的假胡须的效果。
鼻子和耳朵几乎是五官中唯一不能变动的部分,也就是说没有表情。
我们知道鼻子的形状是多种多样,如鹰钩、有的长、有的短、有的鼻孔外露、有的鼻梁凹陷。
但其表现方法却大致一样。
画鼻梁、鼻头的轮廓用中锋,这是凸起的部分,中锋用笔造型坚实肯定。
鼻梁一鼻翼交接处及鼻翼两侧,则用侧锋。
这是凹下的斜面部分,侧锋用笔比较虚,比较模糊。
鼻底和鼻孔用线宜粗,以表现凹下的阴影部分。
鼻子虽然不活动或少活动,但在脸面上的透视变化却很大。
造型稍有不准,鼻翼则不对称,特别是正面的鼻子,鼻梁,鼻头均不见轮廓线,非淡墨侧锋或干沙笔皴檫而不能技尽其功。
其具体画法是:浓墨中锋用笔勾出鼻孔,淡墨侧锋勾出鼻翼。
再用淡墨侧锋皴出鼻梁跟部两侧斜面和鼻翼与鼻头交接的斜面,然后淡墨干沙笔檫出鼻梁两侧的斜面和鼻头的底面。
在作上述笔墨处理的时候,用笔宜虚,用墨宜活,一笔下去墨色要富有变化。
这样才能表现出无轮廓线的体面衔接的柔和转折。
耳朵虽然不动,但结构复杂,转折起伏特别多,透视变化特别大。
耳朵也是面部五官中唯一不富有表情的部分,尽管人们常以面红、耳赤来表述其情感功能,但在画幅上却很难让人感觉到。
从生理结构学的角度讲,耳形是个胎儿的幼体壮;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讲,为了引起视觉的注意,常在耳垂上装饰各种饰物;中亚地区的一些民族还有在鼻翼上装饰物的。
在中国的相法和佛教中,耳垂张长大是被看作是富寿的象征,不少道释人物画,把两耳夸张到垂肩的程度,由此可见,对耳朵的表现也不可小视。
画外耳轮用笔以中锋为主,转折略方,分成几小段完成,不宜一笔勾通。
耳根上方起笔略粗,外耳轮用线略细,转入耳垂用线又略粗;画耳屏也宜中锋作实处理;画耳轮两侧宜用侧锋重墨,外耳轮内侧的三角窝也宜用重墨;其余部分用淡墨皴擦,处理宜虚,耳窝部分的深暗处,不宜画的太黑,要注意同耳屏的对比关系,才能画出它的空间距离。
总之,画耳朵只要按结构去处理笔墨的虚实、轻重、方圆、粗细等对比关系,就能画出耳朵的起伏而富有整体感觉的效果来。
耳朵透视变化随头的转向而变化。
俯、仰、正、侧、背,不同的透视角度,其外形也随之变化,要多观察记忆,画时才能心中有数。
上面谈了头面各部分的画法,而作为头像,它是一个整体,话的时侯也不是孤立的只画某一部分,而是要整体观察,整体表现。
性格神情是整体表现。
传达出来的,而不是某一部分,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神情是重要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要表现一个人的品质。
这一点要靠长期的实践才能达到。
上色画写意人物画的第二步本身就包含了色。
墨色是色彩的一种,在中国画里,墨是主色,所谓墨分五彩(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
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干、湿、浓、淡、黑”五种),是水墨画对层次的要求,是人们对“以墨代色”的理解,我们这里讲的上色是除水墨以外的色彩处理。
一般有三种着色方法:一是使用原色,二是使用调和色,三是使用色墨混合的方法。
我们来讲一下中国画里最常用的颜色种类,如花青、赭石、大红、藤黄等。
我国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都普遍使用原色。
原色有鲜明、纯正、朴实的特点。
原色的纯与墨色的纯一样,有一种天然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原色与墨色的对比,既单纯醒目,又协调统一,可以说写意人物画中无墨不沉,无色不醒。
墨色决定了大的基调,原色起到了醒目的作用。
比如说任伯年的《酸寒慰像》以朱砂画头盔的红缨,赭石画脸和围裙,由于有马褂的墨色做对比,就使红色鲜明而不火气,所以中国画的墨色是调和各种原色的母色,这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