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级会计实务第一章 总论讲义

中级会计实务第一章 总论讲义

第一章总论一、考纲要求:(一)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二)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掌握会计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四)熟悉财务报告目标(五)了解会计基本假设二、本章重点:一、财务报告的目标(熟悉)在我国依据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财务报告主要应达成两个方面的目标:(一)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相关)——要求相关性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其中最主要的使用者是投资者,其他使用者的需要服从于对投资者的需要。

投资者就是老板,他们关注的是本金的保值增值。

债权人关注的企业有没有能力偿债。

政府部门关注的是企业是否偷逃税款,是否抽逃出资。

而社会公众是一些潜在的投资者或债权人。

他们关注的是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适合投资或借款。

(二)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受托责任)——要求可靠性在现代公司制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

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各项资产基本上均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或者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资产。

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以及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总结: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二、会计基本假设(了解)包括四个内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立场和空间范围。

1、会计人员应站在企业立场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而不是站在所有者立场反映所有者的资金运动。

一定要将企业资金和所有者资金区分开,会计主体就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关注判断题或选择题)法律主体是具有法律资格的主体。

俗称法人。

但法人不是人。

法律赋予它等同于自然人一样的人格,以便于其独立地行使权力并承担自身的义务。

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企业的各个车间在独立核算时也是会计主体但不是法律主体,还有分公司,企业集团。

3、会计主体假设的目的1.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事项的范围;2.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

总之,一个核心目的就是圈定会计的核算范围。

(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出现破产现象,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

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

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等,都是基于企业是持续经营的。

持续经营假设的目的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的开展提供了正常的业务背景。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上会有较大差异,只有假定企业在可预期的未来不会破产清算,会计核算才可正常进行,否则将依据破产清算时的特殊规定进行处理。

(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个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会计期间。

这样就可以随时监控资金运动。

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会计年度是指1月1日至12月31日。

财务报告就是反映1月1日至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

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表现:权责发生制、待摊和预提、应收应付的做法都是基于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的目的会计分期假设目的在于分段提供会计信息,以达到实时反映和监督企业资金运动的目的。

(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其他计量单位包括劳动量度、实物量度等。

会计仅反映那些能以货币表达的信息,如果一个信息本应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但苦于无法用货币来表达的,则只能无奈地排除在会计核算范围之外。

比如,人力资源就应该作为企业的一个关键资产进行账务反映,但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尚无法广泛地达到实践的可操作性,因此大部分企业是不反映人力资源的。

货币计量单位假设的目的在诸多的计量手段中,只有货币标准是具有最大限度的无差别性和统一性的,货币计量单位假设为会计活动的开展选定了主要核算手段。

我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可以选用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核算,但应提供以人民币反映的报表,境外企业向国内报送报表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三、会计基础2007年1月1日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的记账基础为权责发生制,即应依据权责关系,而不是现金的收付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的期间。

权责发生制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上;行政单位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即以现金的收付为依据确认收入费用;事业单位要区分两类活动:一类是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一类是事业活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是将权责发生制做为会计假设的,我国将权责发生制做为会计基础。

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是收付实现制。

【例·单选题】下列有关会计主体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企业的经济活动应与投资者的经济活动相区分B.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的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C.会计主体可以是盈利组织,也可以是非盈利组织D.会计主体必须要有独立的资金,并独立编制财务报告对外报送『答案』D『解析』选项D,当某一会计主体不能独立对外时,如独立核算的销售部门、车间等,不可能单独编制独立的财务报告对外报送,应以企业为单位编制财务报告对外报送,但独立核算的销售部门、车间也是会计主体,所以选项D不正确。

【例·单选题】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遵循的会计基础是()。

A.权责发生制B.收付实现制C.持续经营D.货币计量『答案』A【例·单选题】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记账的基础,其依附的会计假设是()。

A.会计主体B.会计分期C.持续经营D.货币计量『答案』B第二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掌握)包括两个部分,八个要求:1、首要的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2、次要的质量要求: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一、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依据、反映、结果)可靠性的要求:一是做账依据为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二是应如实地反映,反映遵循重要性、成本效益原则。

如某一交易或事项的发生不影响各个决策,则不具备重要性,不需要遵循会计准则核算。

所以综合题中,在具体业务表述完之后,后面会加上“以上的业务均具有重要性”,意思是说这些业务均应按会计准则核算。

三是可靠性还要求会计核算中立、不偏不倚。

二、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提供的事项是过去的,决策是面向未来的,过去与未来要求有一个衔接,即提供的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

将可靠性、相关性信息质量要求与财务报告目标结合,两者的关系为:决策相关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相关性;受托责任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可靠性。

三、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模糊不清、不能晦涩难懂,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在财务报告中不仅仅包括表内信息,还包括大量的附注,即用非会计语言来批注、传递会计信息。

会计报告应尽量通俗易懂、清晰明了地汇报专业问题,应将汇报重点放在会计核算方法对于利润的影响、对决策者所关注的指标的影响。

四、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具体包括下列要求:(一)纵向比较: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

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如果随意变更,会导致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不可比。

但如果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也可以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在第28号准则有具体讲解,在符合两个条件时可以变更,即:法律和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变更会计政策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中级会计实务在后面章节也会讲到。

(二)横向比较: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为了达到此要求,企业应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方法去进行会计处理。

【经典例题1】【多选题】下列业务的会计处理中,违反可比性原则的是()。

A.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模式转为公允模式时按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追溯调整B.丧失控制权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如果剩余股份能达到重大影响应就其余下股份进行追溯调整(持股比例由70%减资为40%)C.固定资产出现盘亏应定义为重大前期差错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D.当投资方的持股比例由原来的30%上升至70%时,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应由权益法转为成本法,并对原权益法的核算口径按成本法进行追溯调整E.当固定资产竣工决算的原价与暂估价不同时,除修正原价外还应对基于旧原价所提折旧进行追溯五、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

实质重于形式不代表法律形式不重要,在保证实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法律形式。

这里的意思是讲,若某项交易的实质在法律形式上得不到准确地反映,会计人员应有自己的判断,应看到业务的实质、反映业务的实质。

大多数情况下,经济业务的法律形式反映了经济实质。

但有些情况下,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同,我们应该按照经济实质为标准进行会计核算。

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其所有权不属于租入方,也就是说在法律形式上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出租方,但从经济实质上看是租入方长期使用并取得经济利益,能够控制该项固定资产,所以企业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要求按照自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对其计提折旧,这就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