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搞好蚕桑的综合利用

如何搞好蚕桑的综合利用

如何搞好蚕桑的综合利用
东兴区蚕桑培训技术学校刘彬
桑蚕茧的副产品是国际上行人瞩目的宝贵财富,我国是栽桑养蚕的发源地,桑茧丝资源居世界之首,产量约占全世界的五分之四,大面积栽培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四川、山东、重庆、广东等地。

近几年来,安徽、广西、江西等地的桑树栽植发展迅速,此外,湖北、湖南、福建、云南等南方省区和陕西、山西、河北、河南、辽宁、吉林、甘肃、新疆等北方省区桑树栽植也有较大发展。

在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大扶持“三农”、保护环境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科技兴农”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如何搞好蚕桑的综合利用,下面就这一问题做一简要的论述。

一、桑树资源的综合利用
(一)桑叶的药用,最早见于《种农本草经》,其中记载了桑叶可“可寒热、出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认为桑叶可“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

现代中医学认为桑叶“性味甘、苦、寒、入肺、肝经,具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的作用,桑叶是卫生部宣布的药食两用的营养保健品之一,它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中国传统医药的宝库中,有许多用桑叶经辩证配取得良好疗效的案
例,比如,治疗经常性的鼻出血、盗汗、眼病、痤疮等。

现代医学在研究桑叶化学成分和动物试验的基础上,发现了桑叶在治疗某些非染性疾病方面的作用,除血糖、降血胆固醇和血压和抗衰老的功效。

(二)桑条种植食用菌,变废为宝效益高
利用桑条种植食用菌具有六大优点:经济效益高,使桑园产值翻番;可以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可以充分利用养蚕设备;原料丰富价廉,潜力巨大;形成良好生态循环;市场前景光明。

利用桑条种植食用菌,可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桑蚕生产竞争力,为桑蚕生产发展增添后劲。

利用桑条种植食用菌的优点:
1、经济效益高:按照投入产出计划,每1公斤干桑条,加上麦麸,豆饼等辅料0.2公斤,可产鲜耳1.8公斤,可目酐耳0.18公斤,其生物转化率为150%,可创产值8元,除去各项成本,可获纯利润6元,投入产出比为1:4。

1公斤干桑条加上麦麸等辅料0.5公斤,可产鲜金针菇1.5公斤,其生物转化率为100%,可创产值4元,除去各项成本,可获利3.2元,投入产出比为1:5 ;按桑园亩产值计算:一般每亩成龄桑园每年可产干桑条约350公斤,用于种植黑木耳可创产值2800元,加上蚕茧收入,每亩桑园可达4000—4500元,使桑园的产值翻了一番。

用于种植金针菇,可创产值1400元,金针菇的产值虽然较低,但是其种植技术简单,管理方
便,产出投入比较高,所以蚕农仍很乐于种植;按占用的土地面积计算:大田种植黑木耳,每亩农田除去路埂可种植菌袋1万个,每袋可产鲜耳约300克,每亩可产鲜耳3000公斤,产值可达到1.5万元,除去成本,可获纯利1万多元。

一年可种植两季,春季3月下旬—5月中旬,秋季10月上旬—12月中旬。

每亩农田一年可获纯利2万多元。

还可利用树林、果园隙地栽植,不与粮油争地,经济效益更高。

金针菇是低温菌种,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下旬在闲置的养蚕大棚中种植,不用加温,不用设备,地面摆袋,一个240旷的养蚕大棚,可种植1.5万袋,产鲜菇5.4吨,创产值1.3万元,除去本、可获利1万元,效益也很可观。

2、可以充分利用农闲季节
黑木耳、金针菇的种植季节正是冬春季的农闲季节,农作蚕作均告结束,劳力闲散,此时组织蚕农种植食用菌、冬闲搞创收很受蚕农欢迎。

3、可以充分利用养蚕设备
黑木耳、金针菇等食用菌的发菌阶段及金针菇的种植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蚕匾蚕架、加温、消毒等设备,不必另添设备,另建房屋,可以大大节约投资,其生产季节正好与养蚕相错开,可以说是一套很完美的综合利用生产模式。

(三)桑皮纤维的研究与开发
1、桑皮纤维作为天然纤维的新产品,结构特殊,性能独特,还含有护肤、养发、降血压等保健物质,是一种优良的新型保健性纺织原料,桑皮纤维既具有棉的特性,又有麻纤维的许多优点,且没有麻的刺痒感,是生态纺织品的典型原料,符合人们对自然、健康的追求。

桑皮纤维是具有理想卫生性能的再生植物纤维束聚合物,是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友好的材料,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能够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经研究表明,桑皮纤维具有良好的特性,其力学性能介于棉纤维和麻纤维之间,桑皮纤维可用直接染料,还原染料、碱性染料、硫化染料进行染色,上色性非常好,为此,桑皮纤维具备了极好的混纺织品的开发利用前景。

桑麻混纺:桑皮纤维强度好于棉纤维,因此采棉混纺纱比纯棉纱耐磨性高,抗皱性有所增强,并且有丝般光泽;桑麻混纺:麻类纤维大多具有抑菌的效果,且吸湿性好,手感滑爽、柔软。

为了克服麻类纤维纺织品外观及染色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将桑皮纤维与麻纤维进行混纺,通过混纺使桑、麻纤维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使混纺纱具有强力高、光泽好、较易染色,耐磨性强等特点。

桑皮纤维与桑蚕丝交织,纯真丝产品是一种高档纺织面料,但也有易皱、易褪色、不耐洗、价格较贵等特点。

用价格相对低廉的桑皮纤维与蚕丝交织,使织物达到即有真丝产品透气、吸湿、保健的功效,又能克服纯真丝所
具有的缺点,从而开发出真丝交织产品的新门类。

桑麻纱与涤长丝交织:用桑麻纱与涤长丝交织形成新型的纺织面料,具有耐磨、透气、吸湿、抑菌保健、抗静电、较易染色等特点。

其外观挺括、悬垂性好,回弹性比麻类织物好,且坚固耐用,风格粗犷。

预计该面料将广泛用于成衣、装饰品、产业用布等产品生产。

3、桑皮纤维作为天然纤维的新品种,是生态纺织品的典型原料,研究桑皮纤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目前,为满足对生态纺织品日益增长析需求,使韧皮纤维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开发桑皮纤维是将废弃资源较变为高附加值的纺织材料的创新,它将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桑资源的产业化作用
桑树作为一种生物资源,人类利用其叶养蚕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丝绸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要素之一,已誉满世界。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资源利用中,除养蚕之外,还开发了霜桑叶、桑寄生、桑白皮等药用价值:桑茶、桑葚饮料:桑葚酒、蜜饯等食用价值;食用菌培养基质、人造桑皮纸、编织工艺品、蚕丝织物、化妆品、食品等着色剂、果胶、人造棉、纤维板等材料价值。

尽管如此,桑作为人工规模化栽培的植物,其资源的际利用率还不足60%。

二、蚕的综合利用
蚕丝是国际上引人注目的宝贵财富,中国的蚕桑资源居世界之冠,产量约占全世界五分之四。

据1997年统计,全国蚕茧年产量已达到50万吨,过去我们只重视缫丝、织绸,面对大量的蚕副产品,如蚕蛹、蚕沙、蚕蛾、大板丝、僵蚕、桑葚、桑枝等,尚未进行很好的开发利用。

如用现代科学方法,应用新型技术,对蚕副产品进行深入综合开发,可使我国形成一个上百亿之产值的新产业,这不仅有利于蚕桑事业的发展和丝绸行业的兴旺,而且对振兴国民经济也将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蚕蛹的开发利用
1、蚕蛹自古以来就作为药用,其药用价值早为我们的祖先所认识,《本草纲目》记载:“蚕蛹主要治:炒食治风及劳损;研究敷疮疡恶疮;为末饮服治小儿疳瘦、长肌退热、除蛔虫;煎汁饮治消渴”。

蚕蛹系全价蛋白,营养价值杂品与鸡蛋、牛奶媲美。

从蚕蛹中提取的复合氨基酸,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组分配比合理。

8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40%以上。

2、目前复合氨基酸每吨售价18万元,3吨干蚕肾可提取1吨复合氨基酸,以此为原料制成高附加值的药品、营养食品、化妆品、经济效益更为可观。

3、蚕蛹油系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甘油混合物,是治疗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肝炎、肝硬化的辅助医药原料。

从蚕蛹皮中提取甲壳质制备人造皮肤,手术缝线在医学上用途广泛。

从蚕蛹中可提取出治疗艾滋病的有效药物成分A、Z、T,及提取脱氧核苷酸钠、维生素B2等原料。

(二)蚕纱的开发利用
1、蚕纱是一味传统中药,性温、味甘辛、入肝脾经,具有补肾生血、活血通络、消热祛风、利湿化浊、镇静安神等功效。

《本草纲目》就有蚕纱治血瘀、血少的论述。

经分析证实:蚕纱提取叶绿素基本结构系由四个吡咯环组成的卟啉珍,与血红蛋白结构极其相似,能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生血作用。

从蚕纱中提取糊状叶绿素,经络合精制成叶绿素衍生物,可广泛应用于医药、日用化工和食品添加剂中。

2、过去大量蚕纱作为废物处理,部分作为肥料,经济价值不高。

经研究开发,从400吨蚕纱中可提取1吨叶绿素铜钠盐,售价高达68万元,目前已向日本、西欧出口,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

3、叶绿素与锌、钴、硒等络合,可制成抗肿瘤、益智补脑、抗衰老等多种新药。

蚕纱提叶绿素后还可提取三十烷醇、果胶、类胡萝卜素等医药化工原料,是制取维生素E、维生素K1等的理想资源。

蚕纱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可配制优质精饲料、开发潜力极大。

(三)蚕蛾的开发利用
蚕蛾的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它具有补
肾壮阳、强精益智等功效。

研究后发现蚕蛾体内含有大量性激素、细胞色素C、拟胰岛素、前列腺素及环腺苷酸(CAMP)。

药理实验证实:蚕蛾对内分泌功能有很显著的调节作用。

治疗前列腺肥大的的“蛾苓丸”、壮阳补肾的“龙诞丸”、壮阳补肾、治疗风湿痹症的“蛾公酒”等药品、食品正在开发中。

搞好蚕桑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和壮大我国的茧丝绸行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搞好蚕桑的综合利用,进一步增加蚕农的经济收入,稳定蚕桑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丝绸行业的发展作为贡献。

二OO八年五月二十三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