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答辩状(代理词)

民事答辩状(代理词)

代理词
尊敬的审判长:
代理律师,经过庭审举证质证和法庭辩论,现根据本案事实、法律及庭审情况发表如下代理意见:
一、原告并非适格诉讼主体
1、本案中,该部分村民所主张“解除承包林地协议书及其补充协议”的诉讼请求,系属合同解除行为,其法律后果关系整个村民集体的重大权益。

因此,该部分村民所提此项诉求,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十九规定,按照民主议定的程序和原则,以“村民会议决议”的方式依照程序依法提出。

另外结合本案,原被告双方在2007年12月7日所签定的《承包林地协议书》之附件2即“村民集体决议”已明确载明,案涉协议的定立也是经村民集体决议合法表决而通过的。

2、综上所述,如要解除案涉协议,合同解除权人即本案原告必须经合法的民主议定程序决议通过和授权,方能以村民集体的名义提出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

因此,代理人认为本案原告在未持有相应合法授权证明的前提下,并非适格诉讼主体,请求法院依法驳回。

二、原告所持的《补充协议》具有附属性,属于《承包林地协议》的从合同。

因此原告不能仅凭一份从合同而当然具有合同解除权本案中,结合原告所提供的“收条”该份证据来看,主合同履行已经有7年,在此期间我方始终按照主合同所约定的条件来种树以及
交纳租金,在我方如约履行合同相关义务这么久后,原告仅凭一份“从合同”即要求将主合同一起解除,是没有法理依据的,本合同如要解除肯定会对本区域的林木经济事业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原告一不满足合同法所规定的法定解除权条件,二也并未成就主合同所约定的合同解除条件,原告当然不是适格的合同解除权人
三、原告所持的《补充协议》系合同磋商过程中形成的初步“草稿”而并非生效合同,并不能代表双方最终的意思表示,藉此认定合同解除条件已经成就,没有法理依据
1、原告所持的该份“补充协议”(下称“草稿”)欠缺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并非生效合同。

首先,案涉合同签定及履行的主要负责人覃贵全并未在该份草稿上签署姓名及按压手印,不能代表村民集体的真实意见;其次,该份“草稿”并未签署日期,但我方所持的《补充协议》业已签署日期,而根据合同法精神,针对同一标的所签定的两份合同,签定在后且实际履行了的该份合同有效。

但是本案中村民所持的“草稿”并未签署日期,村民也未能提供其他证据以证明该份材料形成于2007年12月7日之后。

因此,该份“草稿”并不能认定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生效合同,亦即不能据此认定我方存在根本违约。

因此,村民主张《承包林地协议书》已经作废没有合同依据。

2、即使该份“草稿”成立且生效,但条款内容中并未载明相关义务的履行起止时间,意即我方无论何时,只要实际履行了相关义务
则阻却了该份“草稿”所附之合同解除条件的成就。

四、原告诉称我方并未实际履行《承包林地协议书》的“补充协议”缺乏事实依据
首先,我方在2007年12月7日签定补充协议后,于2009年3月1日,即在该份补充协议所约定的造林范围内植树造林以履行合同义务。

我方所提交的证据第1、2、3项以及证人证言对此可予以佐证。

其次,在2009年5月5日,时任芝麻屯屯长的黄美华以及村民韦建文等三名村民代表亲临现场见证并予以验收合格,此案件事实也可由证人证言可得知;最后,前述造林现场至今仍然现实存在,可供实地勘察佐证。

五、原告诉称我方侵占土地并要求恢复原状没有事实和法理依据
1、我方不存在原告诉称的侵占水库之事实,实为根据水库实际状况而采取的维护措施行为。

首先,原告诉称的水库被侵占毫无事实依据。

从我方所提交的融安县法院(2012)民一初字第329号案件庭审笔录第五、第六页中相关内容可知,“黄玉华:水库是在文革之前就建的,只做了两年就下马了,既没有灌溉功能也没有蓄水功能…”“覃贵全:水库是没有建成,但是蓄过水养过鱼,后来没有水后就丢荒了,家家户户在那里放牛”。

其次,原告所主张的恢复水库原状,应当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由原告证明水库的交付情况,否则如何恢复原告诉称的“原状”?
2、我方不存在原告诉称的侵占“鸟林”土地之事实。

首先,案涉“鸟林”范围内土地属于我方承包土地范围以内;其次,在《承包
林地协议》首页第一段中业已明确了我方的承包权限即“甲方自愿将其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承包给乙方使用,用于发展工业竹木原料林或营造其他林木”,而我方所种植的蜜桔属于被子植物,系经济林木的其中一个分科,属于前述合同明确约定的“其他林木”,因此我方利用“鸟林”种植蜜桔并未违反合同约定。

六、原告诉称的经济损失赔偿没有法理依据
1、首先,我方始终依约履行合同相关义务,也并不存在违约侵占利用土地的行为,原告主张的经济损失缺乏事实和法理依据。

2、其次,原告诉状所列的经济损失计算标准以及公式,并未阐明具体的事实和法理依据,应当依法驳回。

以上几点意见恳请法庭予以充分考虑,依法公正裁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