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我是怎样教语文的
作者:龙莲明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1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42-01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整整27个年头了。
在这过去的27年中,我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整整摸索了27年,从最初凭着一腔热情的乱撞,到渐入门径,再到后来的迷茫怅然,到今天有点感悟。
其间感受是百味杂陈。
如今回首过去27年走过的语文教育路径,虽是歪歪斜斜的足迹,但是也总算一路走来,有收获,有失去,有喜悦,也有辛酸。
回顾我的语文教育之路,分为二个阶段,下面分述之。
1.激情的错乱
在最初走进语文课堂时,我对语文教育是完全陌生的。
虽然说经历师范专业的比较系统的教育和训练,而且在上岗前教育局还安排了集训,备起课来也算是有条理。
但是,一走进课堂,就发现了我的软肋所在:我不知道怎么去面对学生,管理他们,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之前的备课好像全无用处。
可能是我的角色定位还没转换过来,在潜意识中还认为自己是个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师角色,应该用教师的身份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尽到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
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学期,在这三个学期内,我竭力走进学生,和他们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教学。
我和学生成了真正的朋友,在思想上,生活上无话不谈,关系十分融洽。
撇开课堂教学不谈,这是我教学之路最愉快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是严重受了理论主义的影响,在我的想法中,有两个观念在支配着我,一是大语文的观念。
语文的内涵是丰富的,从"语文"这个术语出现以来,对它的定义就不断,有人说"语"是口语,"文"是书面语,"语文"就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合称,也有人认为语文指的是语言和文学的合称,在我的意识中,是不分这些的,把这些全部包含其中,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语文生存的土壤,生活中人的行为的点滴无不渗透了语文的痕迹。
因此,在我的语文教育观念中,生活即是课堂,课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是仅仅授课,教授学生必需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引导他们充实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应该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学生的生活引进来,注重学生的表达诉求,扩大他们的语文关注视野,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存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引导中注重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引领和培养。
二是激情化的倾向,教育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师生在情感的交流中产生灵魂的碰撞和体悟,从而促进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
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情感是引线,是导火索,是催化剂,没有它,教育的功用就无法达成,课堂就成了一潭死水,刻板的说教。
教育的目的和功用的达成就无从谈起了。